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仲奇(近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仲奇
圖片來自國學網

王仲奇(1881—1945年),安徽歙縣人。出身於一個中醫世家,自曾祖於履中先生習岐黃始,傳至其先人王養涵先生時,名著江、浙、皖、贛間,特被稱為「新安王氏醫學」(《歙縣誌》)。先生十五歲時即從父學醫,然養涵公中年早逝,先生益加奮發,德承家學,1903年開始在故鄉懸壺執診,聲名日盛,以致「到門就診,晝則紛擾不堪;奔命專證,夜則馳驅不已」。其後,受歐風東漸的影響,先生深感囿於徽州一隅,見聞受限,於是決計外遷,1923年春舉家遷往杭州,同年秋,復應有人之邀又再遷徙,到上海定居,從此廣交學術界知名人士,而學益富,名益盛,以精湛醫術亨譽國內外,受到當時的上海中醫界刮目相看。[[[《海上名人傳》]]載其名,成為當時中國名醫之一,而被尊為近代新安醫家的傑出代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王仲奇

別 名:王金傑

出生日期:1881年

逝世日期:1945年

職 業:醫生

出生地:歙縣富堨

號:懶翁

人物簡介

王仲奇(1881—1945),名金傑.號懶翁,歙縣富堨人。王氏數代業醫,仲奇15歲隨父學醫,22歲掛牌應診。以治溫熱病著稱。不數年名揚江、浙。民國12年(1923)移居上海。一生行醫40餘年,對中醫內、外科別具心得,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認為治病之道, 在於明陰洞陽,而用藥以酌其盈、濟其虛.補其偏,救其弊;又采徐泗溪「藥性專長」之 說,辯證立方,既用經方,亦用時方,或經方、時方並用,或單方參入複方,多收良效。仲奇臨床首重望診,不忽問診,亦向病人解釋病因,有病人贈詩云:「入門先減三分病,接坐平添一段春」。處方立案字斟句酌,一絲不苟書法精良,曾受到黃賓虹稱讚,很多病人珍藏他的處方箋。仲奇承家學,而能博涉諸家.變通化裁,不為前人所囿,同道中評當時滬上醫家,法古而又能出新意者,每並舉「丁(甘仁)、王(仲奇)。」且少門戶之見,常涉獵現代醫學,主張中西醫互相學習,得到著名西醫丁福保、顧毓琦、沈克非等人推崇。

個人見解

王仲奇治醫治學,遵循早用功、廣涉獵、勤實踐、貴有恆等原則,博覽群書,又一絲不苟,臨床數十年,暇時仍不廢讀。其學術遠溯張仲景孫真人以及諸家之學,近效孫一奎、程杏軒並及葉天士徐泗溪諸家之書,而於鄉先輩吳謙服膺尤深,曾以《醫宗金鑒》一書為治醫者根應之學,平日辨證立方,論理引經據典,融醫治於一爐;遣藥則經方時方並用,反映出博採與靈通的治療特色。[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