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乃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乃彥
性別
出生 1935年11月
國籍 中國
籍貫 福建福州
民族
母校 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
職業 核物理學家

王乃彥[1] [2]物理學家。1935年11月生於福建福州。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核學會理事長,《中國物理學報》主編,核工業研究生部主任,太平洋地區核理事會理事長。

參加研製並建立了我國第一台在原子反應堆上的中子飛行時間譜儀,測得第一批中子核數據。對Yb和Tb同位素的中子共振結構的研究作出了貢獻。參加和領導了核武器試驗中近區物理測試的許多課題,為核武器的設計、試驗、改進提供了重要的實驗數據。在我國開闢並發展了粒子束慣性約束聚變研究,創建了相應的研究室,並取得突出成就。在電子束泵浦氟化氪激光研究中取得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建成了六束百焦耳級的氟化氪激光裝置。

教育背景

  • 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
  • 1985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學訪問學習。

工作經歷

  • 1979年,調到原子能研究院。
  • 2000年,在漢城世界核理事會成為正理事長。
  • 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1997年—2004年,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數理學部的主任。

研究方向及領域

科研成果

參加研製並建立了我國第一台在原子反應堆上的中子飛行時間譜儀,測得第一批中子核數據。對Yb和Tb同位素的中子共振結構的研究作出了貢獻。參加和領導了核武器試驗中近區物理測試的許多課題,為核武器的設計、試驗、改進提供了重要的實驗數據。在我國開闢並發展了粒子束慣性約束聚變研究,創建了相應的研究室,並取得突出成就。在電子束泵浦氟化氪激光研究中取得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建成了六束百焦耳級的氟化氪激光裝置。

主要獎項及榮譽

2004年度世界核科學理事會全球獎,在全世界獲此殊榮的4人中,他是第一位獲得此項獎勵的中國人。

學術成就及著作

1959年,前蘇聯成立了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王乃彥得以到蘇聯呆了6年,完成了多項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工作。他說,後來,中國方面找到他的室主任,問王乃彥在蘇聯期間工作表現怎麼樣?對方專家豎起大拇指回答說,「回國後,你們就知道他的能力怎麼樣了。」
1979年年底,王乃彥調回原子能研究所。第二年年初,日本大阪大學的核物理學家稱他們測量出電子束在物質里的能量沉積由於存在雙流不穩定性而增加了100倍。這個結論在國際物理學界引起了轟動。王乃彥說,通俗地說,一旦確實如此,也就意味着,用電子束聚變的方法,幾毫克的氘、氚就能等同於兩百多噸TNT炸藥的爆炸能量,而氘和氚可以輕易從海水中獲得。
1983年起,王乃彥開始用自己的實驗方法進行測試,當時還有很多國家也在做類似測試。他多次實驗證明,日本專家所稱的有100倍是不對的,只有3~5倍。這一研究結果和美國國立聖地亞實驗室的結果相符合。中、美的實驗結果證明了電子束聚變是沒有前途的,完全否定了日本大阪大學的結論。原蘇聯專家來現場察看時,很驚訝地說,「很難想象你們在這樣的設備和條件下測試出了這樣好的實驗結果。我們的設備比你們好得多,也沒有測出這樣好的結果。」

外部鏈接

王乃彥:「氫」色歲月科普中國
校慶•校友風采 | 1946屆校友王乃彥:中科院院士,永不停歇的核彈專家! 搜狐
王乃彥:用清潔能源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 科普中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