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狼煙(小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內容簡介

掩映在綠柳垂楊中的西堤,自南向北六座橋:柳橋、練亭、鏡橋、玉帶橋、幽風橋、界湖橋。玉帶橋是六橋之冠,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刻着千姿百態向雲中飛翔的仙鶴;弧形高拱,形若玉帶,半圓的橋洞與水中的倒影,構成一輪透明的圓月,四周橋欄望柱的倒影參差水中,在輕泛漣漪的碧波中浮動蕩漾,風景奇麗動人。小船穿過玉帶橋北上,是一片湖中之湖的水泊,一隻只紅蜻蜒,落腳在枝枝綠荷上。小船輕輕、擦着荷葉划行,看看將到自風橋,突然從遠遠的天邊響起了沉悶的隆隆聲,蜻蜒驚飛而起。

作者簡介

劉紹棠,中國著名鄉土文學作家,荷花澱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創立者。 13歲時就開始發表作品,加入作協時是當時最年輕的作協會員。受到作家孫犁和肖洛霍夫的影響,走上鄉土文學之路,作品題材多以京東運河(北運河)一帶農村生活為題材 ,格調清新淳樸,鄉土色彩濃郁。 他的作品曾多次獲國內獎項並受國家嘉獎;又有多部作品被翻譯成外文,在國際上亦有所影響。 1950年春,因被詩人晏明稱為神童,神童作家稱號逐漸流傳並被大眾認可, 又因家鄉儒林村臨近北運河,又被稱為大運河之子。 獲獎記錄 1981年,短篇小說《蛾眉》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蒲柳人家》獲《文藝報》中篇小說二等獎。《漁火》獲《北京日報》優秀作品獎。《蒲柳人家》獲《十月》文學獎。 同年5月,《蒲柳人家》(發表於《十月》1980年第3期)獲中國作家協會第一屆(19771980)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二等獎。 1982年,《二度梅》獲《芙蓉》文學獎;《布鞋與鄉土文學》獲《北京日報》優秀作品獎。 1983年,《荇水荷風》獲文學叢刊《長江》優秀中篇小說獎;《蒲劍》獲《崑崙》優秀作品獎。 1985年,《君子蘭和她的女兒》獲第二屆東方文學獎。

內容預覽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上午的頤和園門外,有兩位大學生跳下了腳驢,跟兩名趕驢的腳夫揮了揮手,說了聲:「下午見!」就直奔票房,去打門票。兩名腳夫將兩頭腳驢拴到不遠處的綠柳濃蔭下,從腰帶上抽出七寸韭鐮,到遠處的青紗帳中,割了兩大抱鮮嫩的青草,抱來餵驢。然後,二人又到小飯攤上打尖;匆匆吃了幾卷煎餅卷大蔥,喝了兩大碗小米水飯,便又回到拴驢的柳蔭下。他們吸了兩鍋辛辣的旱煙,脫下腳上的灑鞋,墊在腦後,當做枕頭,在柳蔭下橫躺豎臥,一會兒便扯起鼾聲。兩位大學生從頤和園正門,也就是從東宮門進入園內,又從仁壽殿繞到高聳着戲樓的德和園,路過臨湖的宜芙館、玉潤堂、樂壽堂等處,從邀月門踏上長廊。盛夏,頤和園的湖光山色,正是全年最秀麗宜人的時節。但是,由於局勢緊張,遊人稀少,冷冷清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