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狹葉龍舌蘭(學名:Agave angustifolia Haw.)是石蒜科、龍舌蘭屬多年生肉質植物。莖短;葉劍形,肉質,長45-60厘米,寬約7.5厘米,灰綠色,先端漸狹成刺,刺長約1.2-1.5厘米,邊緣有下彎或上彎、暗褐色的利刺;花序粗壯,花淡綠色,長4-5厘米;果近球形,具柄而有喙。

狹葉龍舌蘭原產美洲,全世界熱帶地區都有栽培,中國南部大部分省區有引種栽培。對海岸沙地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喜陽光充足的地方,可在全陽下生長。

狹葉龍舌蘭是供制船纜、繩索、麻袋、造紙等的原料。在中國北方省區為常見的溫室盆栽植物,供觀賞。在狹葉龍石蘭所含的總皂苷元中的替告皂苷元的含量占60%左右,替告皂苷元是合成蛋白同化激素藥物等的甾體原料。

目錄

形態特徵

多年生植物。較老植株具明顯的莖,莖高25-50厘米。葉呈蓮座式排列,肉質,劍形,淡綠色,有時雜色,長45-60厘米,寬6-7.5厘米,邊緣有小刺狀鋸齒,頂端有1尖硬刺,刺暗褐色,長1.2-1.5厘米。

圓錐花序長達5-7米,有少數分枝;花長約5厘米;花被管短,花被裂片6;雄蕊6,着生於花被管喉部,花絲線形,伸出於花被裂片外;子房下位,3室,花柱長,柱頭頭狀。蒴果近球形,3裂,具柄,頂端具短喙。生命周期相當於劍麻。

主要品種

銀邊龍舌蘭(學名:Agave angustifolia 'Marginata'):又名白緣龍舌蘭,葉片兩側呈白色或略帶淡紅色。

龍舌蘭麻雜交品種11648號:為東非劍麻試驗站用藍劍麻(Agave amaniensisTrelease et Nowell)(父本)與狹葉龍舌蘭(母本)雜交而成的雜種。其特徵是植株有莖,莖高1米以上,葉長1-1.2米,寬10-15厘米,葉緣無刺或基部偶而具刺。

主要價值

經濟:狹葉龍舌蘭是供制船纜、繩索、麻袋、造紙等的原料。

觀賞:在中國北方省區為常見的溫室盆栽植物,供觀賞。

化學成分:在狹葉龍石蘭所含的總皂苷元中的替告皂苷元的含量占60%左右,替告皂苷元是合成蛋白同化激素藥物等的甾體原料。

生長環境

狹葉龍舌蘭對海岸沙地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在中國廣東深圳西涌,狹葉龍舌蘭生長於強海風吹襲的風沙帶外緣沙地,是海岸沙地最前緣的植物之一;而在中國海南儋州峨蔓鎮,狹葉龍舌蘭與銀毛樹、仙人掌、露兜樹等生長於大潮可以淹及的後濱沙地;狹葉龍舌蘭也可以生長於基岩海岸石縫中。

狹葉龍舌蘭喜陽光充足的地方,可在全陽下生長。不耐陰,喜好稍涼冷、乾燥的環境,在夜溫10-16℃生長最好。在中國越冬情況良好,冬季涼冷乾燥時生長發育最好,但溫度不可低於4-6℃。在6℃以上氣溫下可露地栽培。喜排水良好、肥沃而濕潤的砂質壤土,也能適應酸性土壤。

分布範圍

狹葉龍舌蘭原產美洲,全世界熱帶地區有栽培,中國南部大部分省區有引種栽培。

繁殖方法

狹葉龍舌蘭主要通過無性繁殖的方式繁殖。由於其開花需10年以上,因此利用其開花之後的株芽進行無性繁殖所需周期太長。其走莖苗的數量也相對有限。採用除頂端優勢獲取鑽芯苗方法的增殖係數也不高,且從鑽芯到長出幼苗需數月時間,不足以滿足園林綠化市場的需求。因此狹葉龍舌蘭最好使用組培法繁殖。 [1]

外植體消毒:選取株高約10厘米的狹葉龍舌蘭健康走莖苗作為外植體材料。將外植體剝去外葉後,用飽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鈉溶液漂洗5-15分鐘,再用流動自來水沖洗20-30分鐘。在超淨工作檯無菌條件下,用70%乙醇浸泡外植體1分鐘,之後用無菌水沖洗2-3次,再用0.1%的升汞處理10-25分鐘,期間不時振盪容器。最後用無菌水振盪沖洗3-5次。用滅菌吸水紙吸乾水分。

誘導培養:將消毒處理後的外植體縱切2-4塊,接種於不定芽誘導培養基,不定芽誘導培養基以SH培養基為基礎,添加6-BA和NAA作為外源激素以及6.5克/升瓊脂,30克/升蔗糖。其中6-BA濃度為1.0-4.0毫克/升,NAA濃度為0.1-1毫克/升,培養基的pH為5.8。培養條件為日光照時間12-14小時,培養溫度27±2℃,光照強度2000勒克斯。培養結果顯示,當6-BA濃度為4毫克/升,NAA濃度為0.2毫克/升時,叢生芽長勢最好。

繼代增殖培養:在不定芽誘導培養基培養35-40天後,將叢生芽縱切成含有1-2個芽的小塊,轉入叢生芽增殖培養基進行增殖培養。叢生芽增殖培養基以SH培養基為基礎,添加外源激素NAA、6-BA和TDZ(噻苯隆),以及6.5克/升瓊脂,30克/升蔗糖。

叢生芽增殖:以SH培養基為基礎,叢生芽增殖培養基中添加的NAA的濃度為0-1毫克/升,6-BA的濃度為0.5-5毫克/升,TDZ的濃度為0-1毫克/升。並在培養基中添加6.5克/升瓊脂和30克/升蔗糖,調節培養基的pH為5.8。在日光照時間12-14小時,培養溫度27±2℃,光照強度2000勒克斯的條件下進行培養。

生根培養:在叢生芽增殖培養基培養25-30天後,切下高度3厘米以上的單芽,然後接種至生根培養基培養。以1/2MS培養基為基礎,並在培養基中添加6.5克/升瓊脂和30克/升蔗糖,調節培養基的pH為5.8。在日光照時間12-14小時,培養溫度27±2℃,光照強度2000勒克斯的條件下進行培養。

移栽:將切下的單芽在生根培養基培養25-30天後,將培養瓶瓶蓋擰松後放置於室外自然條件下8-12天,然後移出培養瓶並洗淨基部殘留的培養基,用70%托布津1000倍溶液浸泡1分鐘,然後將幼苗假植在粗河沙:泥炭土=1:1,且預先用1%高錳酸鉀消毒的苗床上。夏季需搭建蔭棚,每天晚間淋水一次;冬季需覆蓋薄膜保溫。

栽培技術

盆栽時須在盆底排水孔處用數塊瓦片或較大些石塊鋪墊,加強排水。耐旱力強,須水不多,澆一次透水後,領待盆土干透才再澆水,若土壤積水,常引起腐爛。生長期聞可每月施肥一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