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狹葉海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狹葉海漆

來自 植物智 的圖片

中文名稱:狹葉海漆

二名法:Excoecaria acerifolia

(Müll. Arg.) Müll. Arg.

var. cuspidata

門綱: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目科:牻牛兒苗目、

科:大戟科

屬、海漆屬

狹葉海漆,學名 Excoecaria acerifolia (Müll. Arg.) Müll. Arg. var. cuspidata,為大戟科海漆屬的常綠喬木,高2~3米,稀有更高;枝無毛,具多數皮孔;葉深綠色,有乳汁;沒有支柱根,具輕微板根。基部分枝較多,呈灌叢狀,植株的各個分枝都向地面匍匐生長。生於濱海潮濕處,屬於濕地植物。海漆亦是有毒植物,會引致皮膚生瘡或瘙癢。乳汁更不宜接觸眼睛。

形態

常綠喬木,高2-3米,稀有更高;枝無毛,具多數皮孔。葉互生,厚,近革質,葉片橢圓形或闊橢圓形,少有卵狀長圓形,長6-8厘米,寬3-4.2厘米,頂端短尖,尖頭鈍;

基部鈍圓或闊楔形,邊全緣或有不明顯的疏細齒,干時略背卷,兩面均無毛,腹面光滑;中脈粗壯,在腹面凹入,背面顯著凸起,側脈約10對,纖細,斜伸,離緣2-5毫米彎拱連接,網脈不明顯;葉柄粗壯,長1.5-3厘米,無毛,頂端有2圓形的腺體;托葉卵形,頂端尖,長1.5-2毫米。

花單性,雌雄異株,聚集成腋生、單生或雙生的總狀花序,雄花序長3-4.5厘米,雌花序較短。雄花:苞片闊卵形,肉質,長和寬近相等約2毫米,頂端截平或略凸;

基部腹面兩側各具1腺體,每一苞片內含1朵花;小苞片2,披針形,長約2毫米,寬約0.6毫米,基部兩側各具1腺體;花梗粗短或近無花梗;萼片3,線狀漸尖,長約1.2毫米;

雄蕊3枚,常伸出於萼片之外;花絲向基部漸粗。雌花;苞片和小苞片與雄花的相同,花梗比雄花的略長;萼片闊卵形或三角形,頂端尖;

基部稍連合,長約1.4毫米,基部寬近1毫米;子房卵形,花柱3,分離,頂端外卷。

蒴果球形,具3溝槽,長7-8毫米,寬約10毫米;分果爿尖卵形,頂端具喙;種子球形,直徑約4毫米。花果期1-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濱海潮濕處,屬於濕地植物。

分布地域

分布於廣西(東興)、廣東(南部及沿海各島嶼)和台灣(基隆、高雄、屏東)。還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泰國、柬埔寨、越南、菲律賓及大洋洲。

植物毒性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乳汁有毒性,可引起皮膚紅腫、發炎;入眼引起暫時失明,嚴重的可致永久失明。 沙撈越用作箭毒或毒魚。

化學成分:由乳汁中分離得到一些三萜化合物[58]β—香樹脂醇(β-amyrin)、β—香樹月旨酮(β—amyrenone)、3—表—β—香樹月旨醇(3—epi—β—amyrin)和環木波羅烷醇;還含有海漆醇(cxocarol)、土沉香醇(agalocol)和異土沉香醇(isoagalocol)。有毒成分是瑞香二萜類化合物,已分出海漆毒素(excoecariatoxin)(36—59)[59]。[1]

鑑定信息

學名 Excoecaria acerifolia (Müll. Arg.) Müll. Arg. var. cuspidata 中文名 狹葉海漆

鑑定人 李秉滔 鑑定時間 20060807

採集信息

採集人 陳真傳 採集號 1092 採集時間 20010819

採集地 中國 雲南省 海拔 2900 生境 習性 物候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