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特大地震災害場景下高通量衛星的應急通信應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特大地震災害場景下高通量衛星的應急通信應用高通量衛星通信系統不受地理環境影響、終端部署簡單快捷、攜帶輕便,極其適用於上述應急救 災場景。

1. 應用領域和技術原理

高通量衛星通信系統不受地理環境影響、終端部署簡單快捷、攜帶輕便,極其適用於上述應急救 災場景。將現場情況第 時司實時回傳到前方指揮中心和後 方指揮部, 並基於大帶寬、 高速率優勢, 實現雙向高清視頻和多路語音通信保障, 確保指揮中心與現 場救援隊準確、 高效、 暢通的溝通, 保障應急搶險順利進行。 同時, 通過高通量衛星便攜站打通受災 地區運營商基站與核心網之間的連接, 能夠快速恢復公網, 為現場群眾提供必要的公網連接, 打通災 區與外界溝通的生命通道。

2. 實際達到的性能指標

1) 部署時間:快速進行前指部署、 鏈路調通,時間在 3min 以內;支持快速前突現場部署、鏈路調通,時間在 5min 以內;

2) 支持救災現場對應基站運營商的網絡信號覆 "'蓋, 語音通話時廷約 600 750ms;

3) 通信指揮時延: 滿足重大災害現場應用, 通信指揮時延最大不超過 5s;

4) 傳輸速率:最大下行速率為lOOMbps, 最大上行速率為8Mbps;

5) 設備防護等級:IP67;

3、比較

目前常用的災害救援手段:專網LTE基站、Mesh自組網等僅能提供幾公里的近距離內部通信,無法遠距離跨域通信,難以滿足前方救援現場視頻回傳指揮總部,且無法針對公網損毀的情況快速恢復公網鏈接,以及滿足現場群眾的必要通信等需求。

4.技術案例的創造性、先進性

高通量衛星網絡採用了點波束、頻率復用等技術,極大增加了衛星通信總容量。可滿足地震現場 救援隊與前方指揮部以及後方指揮中心的語音、高清視頻等通信需求,打造前突、前指、後指的三級應急指揮網絡,並可結合運營商基站快速恢復公網,為救援工作高效有序的進行提供有力支撐。高通量衛星通信[1]業務不受地理環境影響、終端部署簡單、 攜帶輕便,極其適用於應急救災場景。通過衛星通信與地面傳輸手段融合,可提供更加可靠、優質的解決方案

5. 知識產權和專利情況說明

暫無。

6. 作用意義(直接經濟效益和社會意義)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地震導致的平均經濟 損失巳達到十億的數量級,尤為突出的2008年汶川 地震,甚至造成800億的經濟損失。

本案例以自主可控、集約共享、融合互通、機動可靠為原則,構建廠域覆蓋、隨遇接入、資源集成、 便捷可靠的衛星應急通信網絡, 採用高通量衛 星通信、 地面無線通信等多模融合通信技術,規劃構建從應急專網指揮調度, 到公網應急通信保障的完整應急保障信息鏈條, 支撐各種應急現場的通信 保障及現代化手段專網應急通信, 提升特大災害場景下應急通信保障能力, 一方面可減少特大地震等 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 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另 一方面也可擴大高通量衛星終端市場規模, 帶動應急相關領域救援裝備朝着前沿化、 先進化的方向發展。

7. 推廣前景以及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向。

應急救災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複雜嚴峻, 此類應急通信解決方案可提升國家應急救援能 力和社會抵禦風險能力, 對於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社會經濟安全穩定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向: (1)部分單位存在應 急通信認知不足、 應急通信設備存儲較少等問題, 建議增加應急通信宣傳, 推動應急通信設備設施隊伍標準化; (2)部分應急救援責任部門對於應急通信技術發展趨勢了解不充分,應急通信裝備配備仍以傳統VSAT為主,應急通信能力提升有限。需要大 力推動高通量衛星網絡與目前用戶應急通信系統的融合。

2017年4月12日,中星16號(110.5E)衛星 在西昌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開啟衛星通信新紀元, 標誌着高通量衛星互聯網[2]新時代正式來臨。中星16 號是我國第一顆Ka頻段高通量衛星,是國產且自主可控的衛星資源,極具自主創新性。2020年,衛星 互聯網巳納入國家「新基建「範疇,上升為國家戰略性工程。

利用高通量衛星大帶寬、高速率的優勢,能夠實現應急現場語音、圖像、視頻及文件數據具備視 頻會議、遠程音視頻指揮調度功能,且可支持3路 1080P高清音視頻流暢傳輸。

此外,衛星便攜站終端體積小、重量輕,具有 更高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可滿足救援人員隨時隨地 的通信需求,並可結合運營商基站設備快速恢復救 援隊伍附近的語音通話及互聯網接入等公網服務, 支撐救災現場搜救工作。

應用成效

該解決方案可實現以高通量衛星、 全國地面運營商公網為基礎的天地一 體化綜合通信功能, 提升包括特大地震災害在內的多種場景下的應急通信支撐能力, 支撐各種應急現場的通信保障及現代化手段應急指揮。

隨着高通量衛星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 也推動着一些相關產業或領域不斷發展進步, 一 方面推動地面傳輸手段如基站、自組網等朝着天地融合的 方向研發革新, 另 一方面豐富了政府應急部門的應 急裝備種類, 增強了應急保障能力, 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發現更多的需求, 反向帶動衛星產業朝着先進化、 前沿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