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皮(中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牡丹皮(中藥) |
牡丹皮,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牡丹乾燥根皮。
產於安徽、四川、河南、山東等地。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淤、退虛熱等功效。牡丹皮和牡丹酚的毒性小。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牡丹皮
- 別 稱:牡丹根皮、丹皮、丹根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毛茛目
- 科:毛茛科
- 屬:芍藥屬
- 種:牡丹
- 採收時間: 秋季採收
- 用量: 6-12g
- 毒 性: 小毒
- 牡丹皮:(牡丹)本經中品
簡介
牡丹 味辛,寒。主寒熱,中風,瘛瘲,痙,驚癇,邪氣,除療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藏,療癰創。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牡丹皮,又稱丹皮、粉丹皮、木芍藥、條丹皮、洛陽花、亳丹皮等。
為毛茛科植物牡丹乾燥根皮。產於安徽亳州、四川、河南、山東等地。
呈筒狀或半筒狀,有縱剖開的裂縫,略向內捲曲或張開,長5~20cm,直徑0.5~1.2cm,厚0.1~0.4cm。外表面灰褐色或黃褐色,有多數橫長皮孔及細根痕,栓皮脫落處粉紅色。
內表面淡灰黃色或淺棕色,有明顯的細縱紋,常見發亮的結晶。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較平坦,淡粉紅色,粉性。氣芳香,味微苦而澀。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淤、退虛熱等功效。
丹皮清熱涼血
《本經》首言牡丹皮「主寒熱」,可見其清熱功效早已被古人所認識。當今牡丹皮清熱涼血與活血化瘀兩大功效亦與《本經》著述並行不悖。其清熱涼血故可用於熱病發斑發疹、熱病後期或陰虛發熱等,在相關組方中較多地體現了其清火滋陰功效。
治熱入營血,《千金方》有犀角地黃湯(藥用水牛角、生地黃、赤芍、牡丹皮),可針對熱入血分時耗血動血、擾及心營之危急重症,症狀表現如
吐血、便血、鼻出血,以及皮膚出現紫斑,胡言亂語等。從犀角地黃湯之功用,可體會其中牡丹皮「主寒熱,中風,瘛瘲,痙,驚癇,邪氣」功用,其「中風」當與「抽風」互參,而與當今之「中風」有異。
《景岳全書》清化飲,用牡丹皮、生地黃、茯苓、黃芩、芍藥、麥冬、石斛。可治婦人產後陰虛火旺之發熱以及血熱妄行之出血症。現代臨床常用本方治療原因不明的低熱。方中丹皮、黃柏同用,瀉陰中之火。正如《本草求真》云:「世人專以黃柏治相火,而不知丹皮之功更勝。蓋黃柏苦寒而燥,初則傷胃,久則傷陽,苦燥之性徒存,而補陰之功絕少。丹皮能瀉陰中之火,使火退而陰生,所以入足少陰而佐滋陰之用。」
《丹台玉案》滋陰抑火湯(丹皮、地骨皮、知母、麥冬、天冬、當歸、酸棗仁、天花粉、人參、燈芯草),亦是應用丹皮瀉陰中之火的代表方劑。現今臨床應用其治療原因不明的低熱,但辨證屬陰虛火旺而不甚者。
近代清肝降壓之用
牡丹皮具有清肝火作用,可治療肝都火旺證。針對高血壓而使用牡丹皮,近代應用較多,發揮其清肝降壓作用。
《景岳全書》化肝煎,藥用牡丹皮、梔子、澤瀉、青皮、陳皮、芍藥、土貝母七味,主治怒氣傷肝,因而氣逆動火,致煩熱、脅痛、脹滯、動血等證。其中以牡丹皮、梔子清肝火。
丹梔道遙散以逍遙丸加牡丹皮、梔子而成,功能硫肝解郁,泄熱調經。可適用於肝鬱血虛,化火生熱所致的胸脅脹痛,煩躁易怒,納少潮熱,或月經不調及更年期綜合徵、抑鬱症、慢性乙型肝炎等。
丹皮野菊湯以牡丹皮、野菊花、佩蘭各9克,銀花藤、雞血藤各18克,石決明30克水煎服,清肝降壓,適宜於高血壓、動脈硬化、血管痙攣、眼底出血等症。[1]
參考文獻
- ↑ 中藥古今研究:牡丹皮,神農追隨者,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