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樂老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樂老師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樂老師》是鄭又慧編著的圖書,2012年09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基本內容

中文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樂老師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6344-0

原作者:鄭又慧

出版時間:2012年09月

定價:32元

作品簡介

鄭又慧是台灣著名的兒童音樂教育專家,從事兒童音樂教育四十多年,在教學、演出、比賽、指揮中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深得學生和家長喜愛,在這本書中,她詳盡解答孩子音樂教育方面的種種問題與困惑,對指導孩子學音樂很有幫助。是家長和老師指導孩子學音樂的良師益友。

作者簡介

鄭又慧,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奧地利國立莫扎特音樂院(MOZARTUM)

奧爾夫音樂研究所(ORFF INSTITUTE)

美國A.O.S.A.(美國奧爾夫協會)會員

德國I.G.M.F.(國際音樂教育協會)亞洲區特派員。

曾在台灣台中一中、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師範學院任教,從事奧爾夫兒童音樂教育研究多年。 帶領台中一中合唱團榮獲台灣第一屆合唱比賽「金音獎」冠軍等多種獎項。

著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樂老師》(原名《音樂百寶箱》)獲中國台灣出版界最高榮譽「金鼎獎」,其他多部音樂著作也深受讀者喜愛。

目前定居美國,從事音樂教育。

作品目錄

序一/ 1

序二/ 3

自序/ 6

第一章 暖身篇——學習樂器前該做的準備   1

我的孩子有沒有音樂天分?3

學習音樂的第一步

——聽音樂 6

學習樂器前的暖身運動 10

需要為幼兒購買樂器嗎? 13

玩具樂器可以代替正式的樂器嗎?16

從孩子的天性出發 18

隨時隨地聽音樂 21

適合孩子欣賞的音樂 26

第二章 起步篇——如何輕鬆地步上學習音樂之路 33

和孩子一起成長 35

「我的孩子坐不住」

——兒童學習樂器時要具備的條件 37

成人對「學音樂」理解上的偏差 40

迪斯尼樂園與音樂 43

老大和老二學習樂器時的差異 49

男孩和女孩學習樂器時的差異 51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正確嗎?54

怎樣擁有「好嗓音」? 58

第三章 就學篇——音樂班及其相關問題 61

要不要參加音樂班?63

如何選擇兒童音樂班?71

孩子不想上音樂課怎麼辦? 74

陪孩子一起學一段 78

什麼是「拍盲」,真有這種人嗎?80

如何訓練孩子的音感?83

如果學校也是才藝教室 87

兒童音樂班及教學法 90

第四章 認知篇——有關樂譜學習等認知問題 95

五線譜難學嗎? 97

輕鬆學習五線譜(一) 102

輕鬆學習五線譜(二) 105

我的孩子節奏感很差,怎麼辦?109

關於記譜法 113

第五章 樂器篇——學習樂器應了解和注意的事項 121

需要提早寫字、學琴嗎? 123

幾歲可以開始學樂器? 130

除了鋼琴,還可以學什麼樂器? 132

鋼琴可以有代替品嗎? 135

如何購買樂器? 137

我的孩子適不適合學鋼琴? 143

如何幫助孩子選擇適合的樂器? 146

可以買二手樂器嗎? 149

如何保養樂器? 152

學習古典鋼琴曲、爵士鋼琴曲還是流行鋼琴曲?155

如何選擇鋼琴教材? 162

第六章 輔導篇——父母及教師需要配合的工作 165

重視生活中的學習機會 167

學樂器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 170

要不要陪孩子練琴?174

孩子不肯練琴怎麼辦? 175

每天需要練琴多久? 178

如何鼓勵學生持續練琴? 180

「漫無目的」與「宏偉藍圖」

——兒童學習樂器的心理與家長期望上的差異 184

音樂天分與成就 186

我的孩子將要上台表演了 189

第七章 建議篇——父母及教師應注意的事項 193

教師的困惑 195

要參加音樂比賽嗎? 198

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音樂會?202

欣賞音樂會的禮節 205

什麼程度的學習者,可以使用節拍器?211

家長與教師的相處藝術 213

第八章 個案篇——特殊案例討論 217

孩子總是彈錯音符,怎麼辦?

——「感覺統合」與「音樂學習」之間的關係 219

改善「感覺統合不良」的音樂活動 224

音樂天才兒童 228

「左撇子」學樂器 234

平衡雙手力度的音樂律動遊戲 238

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 240

第九章 訪問篇——專家學者談少兒音樂教育 243

母親的回憶 245

訪台灣東海大學音樂系前系主任羅芳華教授 251

訪台中馬禮遜美國學校周路得老師 256

訪台灣東吳大學音樂系前系主任張己任教授 261

各國音樂人士談音樂教育現況——奧地利 265

各國音樂人士談音樂教育現況——瑞士 272

各國音樂人士談音樂教育現況——葡萄牙 276

各國音樂人士談音樂教育現況——德國 279

各國音樂人士談音樂教育現況——美國 285

第十章 花絮篇——世界多國音樂教育 293

社區音樂活動——美國 295

從「法國兒歌」談起——法國 300

奧爾夫教學法簡介——德國 306

國際音樂教學法(I.G.M.F。)年會——歐洲 319

音樂活動巴士——美國 327

破銅爛鐵節奏樂團(STOMP)——英國 332

後記 / 337

內容節選

精彩內容節選(2000字左右):

要不要參加音樂班?

當孩子在嬰兒期,父母注意的是奶粉廣告。一旦進入兒童期,父母則忙於尋找另一項資訊:才藝的學習。面對多樣化的招生廣告,該要選擇哪一項:音樂?舞蹈?美術?該選擇哪一個學習機構:有名的?廣告做得大的?這些問題都困擾着父母。

任何才藝的學習,都必須在適當的時候開始,才能發揮它的功效,太早學習只是一種資源的浪費,特別是對於學樂器這個項目。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早點學習樂器,不妨試試從團體音樂課開始。這可以當做是學習樂器前的暖身運動。而孩子四至五歲時,是開始參加團體音樂課程的最好時機。因為音樂、美術都屬於美育教育,這類感性教育的開始時間大約在孩子四至五歲時最恰當(此處指的是團體教學,而非一對一的方式)。一所教學設計良好的音樂教室,它能提供給孩子的教育功能有以下幾項:

美感薰陶

長期聽音樂或學習音樂的孩子,他們的容貌形象確實會有所改變,日本魅力學派所提倡的音樂浴——長久浸身於音樂當中,能改變氣質,使人變美。以我自己的許多音樂學生為例,經過長期學習,和學校其他同齡的同學相比,總是顯得更加美麗大方。是學音樂的孩子大多來自高級的家庭嗎?或是音樂改變了他們的容貌?這或許無法斷言,但卻是一項非常有趣的觀察結果。五官雖然無法改變,氣質卻可以塑造。

創造力的培養

良好的音樂課程,還能培養孩子的許多能力:創造力、領導力、表現力和團隊中的默契能力(通過合奏訓練)等,這些能力,無論孩子將來做的是哪一行,都是需要的。舉例來說:教授、醫生、律師等,如果有不同於別人的創造力、表現力,就更容易為自己開創新的局面,而不會在經過漫長的學習之後,仍無法發揮所學。所謂「井底之蛙」,除了指一個人世面見得少,更表示這個人所受的教育是僵硬的,非啟發式而是灌輸式的。中國的教育方式常被認為過分僵化,因此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具有創意的思考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經過調查,在我的音樂班上過課的孩子們,在學校擔任班長或班幹部以及考上資優班的比例相當高。我並不鼓吹孩子上資優班,但能考上說明他們有這個能力,不知是巧合,還是上音樂班的功勞?

聽力的培養

大女兒振寧在讀小學一年級時,已經在我的音樂班裡「混」到第四個年頭,音樂班裡共有十個小朋友,分散於各校的一年級,某次上課時有位小朋友說:「我昨天代表班級參加注音聽音比賽。」另一人說:「我也是。」大家七嘴八舌地搶着說。統計一下,居然有七個孩子被選為代表參加注音符號比賽,比例不小。這裡說明一下,「注音符號」是在台灣所使用的中文拼音法,除了讀之外,還牽涉到「聽」。這班孩子在我的音樂班上了近三年課,各方面表現都不錯,在聽注音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助益。

現在流行學習英語,其實如同學習注音符號一樣,語言除了說、讀、寫之外,「聽」占了很大的比例。「聽」得好,就能「說」得好、「讀」得好。把孩子放在四周都是說英語的環境,不出三個月,他也能說得一樣好,並不需要刻意地去教他。這就是「聽」的重要性。沒有為孩子做好「暖身運動」——給他們一副好耳朵,就貿然去學習外語,只會損害孩子的興趣,事倍功半。而好耳朵該如何訓練?除了自己在家常給孩子聽英語錄音帶(假如你自己不會說),參加音樂課程學習也是訓練孩子聽力的好方法。在聽音樂、接受音樂訓練的同時,練就一副好耳朵,聽語言就會有額外的收穫。聽力好,孩子學習任何語言都能既快又准,而不至於說一口既不標準又帶着土腔調的蹩腳英文。

記得在振寧上幼兒園小班時,有一天家裡來了個外國客人,招待他們吃晚餐後便送走他們。隨後,振寧帶着困惑的眼神問我們:「爸爸,今天的外國人講的英文和上次來的外國人講得不一樣!」哇!這小孩子聽語言的耳朵真是不錯。原來,上次來做客的是美國朋友,而這次則是從澳大利亞來的!同樣講的是英語,在不同國家,甚至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例如住在美國加州的人和住在紐約的人),講起英文來腔調都有所不同。就像中文,不同省份的人也會有不同的腔調。我和先生在家裡,常常和孩子玩這種「猜猜是誰在說話」的遊戲,這很有趣。平常給女兒的音樂訓練,讓她有一副敏銳的耳朵。這靈敏的耳朵也讓她在日後學習語言時,無論是英語、法語還是日語都學得又快又准,甚至說起中國的傳統相聲來也是有板有眼,且輕鬆愉快!

在我們剛移民來美國時,老大讀高中二年級(十年級),老二讀初中三年級(八年級)。姐姐在隔年選修的法語AP課程[1]的學期末考試中,拿到了全校最高分,之後參加了全國AP法文考試,又取得了全國前百分之七的好成績。以我們剛剛移民來美國的程度,她能有如此小小成就,當和以前的訓練有關,我們也為她感到高興。

為將來學習樂器奠定基礎

如何「在正確的時段做正確的事情」是很重要的認知!家長通常會心急地希望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學習超過他能力所及的樂器。顛倒學習次序的結果是只有提早結束學習音樂的過程。有許多提早學習的小孩,只熬了一年,甚至短短几個月,就再也不碰任何樂器了,這是非常常見的情況。而如果先在音樂班「暖身」兩年左右,再進行較難樂器的學習,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在音樂班中,孩子逐漸熟悉了音樂的面貌,對較難的樂器才不會有排斥感。學習樂器的「蜜月期」可拉長。就如同結婚有蜜月期一樣,樂器的學習也有蜜月期,時間有長有短。如果貿然直接進入樂器的學習,未經過音樂團體課的「學前暖身」,則「厭倦期」很快就會來到;而上過音樂團體課的孩子,因為對音樂已經建立了一個綜合的基本概念,因此基礎又穩又廣,比較容易領略音樂的趣味。

此時最大的疑問是:幾歲可以開始接受訓練呢?出現了兩派說法:一、越早越好。二、等孩子一切發展已進入某一階段——較成熟、適於教導時,再施教。

在美國和加拿大等音樂發展已相當蓬勃的國家,大多數人仍是順其自然,到學校 (幼兒園或小學) 才接受學校的音樂課程。而在歐洲,一般國家至七歲左右(小學一年級以上)才有一對一的樂器課程。我曾多次到這些國家考察,廣泛收集他們的學校音樂課本(從幼兒園到初中三年級),發現美、加、德、奧、英、法等國,他們以國家的力量,集中人力、物力,將音樂教科書編得盡善盡美,只要是一名好老師,照着課本教授課程,學生就可以有豐富的收穫,甚至即使沒有老師教,學生光是翻一翻音樂課本,就可以讀到非常詳細完整的有關各個年代、國家的音樂故事、歷史和歌曲。或許這可以讓他們的家長很放心,即便等學生到學校接受國家提供的音樂教育都不嫌遲,而且客觀地來說,學生們所具備的音樂基本知識也的確比咱們中國人更豐富、更均衡。(當然,這也牽涉到這些年間各個國家的發展背景。)

越早越好嗎?

這樣的現象令人有些不解:在音樂相當先進的國家,一般大眾並不急於「越早越好」地送孩子去私人機構接受音樂課程。可在印象中,莫扎特、貝多芬不都是在四五歲時就被父母帶着接受嚴格的音樂訓練嗎?

其實在西方社會,一般大眾並未受惑於「越早開始越好」。記不記得在《嬰兒炸彈》這部美國電影中,當女主角帶着她的嬰兒到公園「例行公事」地玩耍時,鏡頭諷刺地指向旁邊三位愛炫耀的母親:「你的孩子去上過紐約的……課嗎?我的寶貝已經去上了半年了!……」女主角張着嘴、瞪着眼,看看地上三個坐在沙堆中玩耍的未足一周歲的嬰兒!

這種鏡頭,在西方家庭中其實是非常少見的,因此這個電影的片段其實是在挖苦部分極少數紐約都會的母親。絕大多數的父母認為:孩子學校的音樂教育及在基督教教會裡接觸到的音樂節目,就綽綽有餘了,不須再額外加課。為什麼現在在我們的國家反而開始流行「零歲教育」、「早期教育」,有比例越來越高的人忙着送孩子出去上課?

一、典型的商業社會,群眾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與資料,很容易被廣告煽動。許多「早期教育」觀念之形成,並非來自教育,而是來自廣告詞。

二、父母缺乏足夠的教育理念,寧信廣告及「人云亦云」,也不願接受專家學者的「苦口良言」。

三、父母覺得自身的音樂文化不足夠應付,求助他人是較心安的方式。

四、認為「贏在起跑點」,或許就能「一路不落人後」。

五、為了考上好的重點初中。升學主義的陰影,在小學就已鋪天蓋地地降臨,許多父母給孩子暗中的規劃是:四年級之前學習才藝,五年級之後就要專攻學科了。學習音樂的生命只到十一歲左右,不提早,未免就太晚了!而西方社會,雖開始得晚,但其年限可以一直延伸至青少年期甚至成人期,所以也不急於一時。

六、學校音樂課程設計不良 (幼兒園、小學、中學),無法提供完整的基礎音樂教育,有的學校甚至沒有音樂課,音樂社團或樂隊更是少,又缺乏足夠的師資、良好的設備。關心孩子音樂學習的家長,只好提早自己花錢,找尋心目中理想的老師。

畸形發展

西方社會並非人人重視音樂,但至少音樂已是他們相當重要的生活文化之一,並且也相當普及。學校的音樂課本版本很多,有競爭,就帶來進步;音樂社團相當多,學習年限也很長,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參加。許多社區會提供免費或收費的樂器訓練課程,受過良好音樂訓練的音樂教師也很多,想要不接觸音樂都難,音樂對他們來說是常態並普及的教育之一。加上歐美人士每周有上基督教、天主教教堂的習慣,在教堂里一開始一定有詩歌的吟唱。許多教堂還設有唱詩班、樂團,很自然地,這又是很好的一種音樂學習環境。

反觀我們,音樂教育可以說是很「畸形」發育的一環——民間私人音樂教學如火如荼,不斷求新求變,學校卻可以按幾十年前編排的音樂課本「保持優良傳統」地沿用至今。「沒有競爭、沒有進步」是學校音樂教育的最好寫照,家長自己想辦法也不是沒有原因的,要不提早開始學習也難。

理智的衡量

但是「提早」,該在多早才不至於揠苗助長呢?我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提及。但在這裡,仍有些具體的提醒,父母應多衡量自己與家庭的條件:如經濟條件的積累,時間是否充裕,孩子與父母自身的體力、精神的負荷,孩子各方面發育是否適當等等。

零至四歲間的幼兒來到訓練課的教室,在短短的一小時之間,是否能立即表現合作的態度?授課的老師相當難尋,具有招架小寶寶能力的老師更是難培養,因此大多數的人不敢太早輕易嘗試。如果真的有意讓孩子上音樂班,四五歲再開始,應該是目前社會環境下較理想的年齡。而在音樂團體班裡上過至少兩年課,大約六足歲再開始學樂器,也還不算晚。

最重要的,別忘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是最好的學習場所。」如果家長可以自己給予孩子音樂薰陶,任何年齡開始都不嫌早,也不必外求他人!

如何選擇兒童音樂班?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私人的音樂班,令家長高興的是,大多數的經營者及老師都非常認真地經營着自己的教室,兒童可以從這裡得到許多的幫助。但是面對不同類型的音樂班,家長常有困擾:該如何選擇呢?

除了師資、設備,家長還關心:我的孩子該上哪種音樂班?彈琴視譜的?奧爾夫式的?

目前內地大致有兩大類型的兒童音樂班,我們姑且以他們所依據的教學理念,分類為傳統式與非傳統式的。

傳統式:依照傳統上課的方式,學生坐在電子琴椅子上,必要時電子琴還可以當桌子用。一人使用一台電子琴,家長可坐在孩子身旁陪伴。授課的內容由於限制於教室不甚寬敞的空間,學習較偏重於「知性」的認知,如識譜、彈奏樂器、聽音、認識和弦、節奏拍奏等等。

特點:課程內容設計很系統,學生只要按部就班,短時間內就能學會簡單的看譜、彈奏。或者有不使用電子琴者,但偏重知性的傳輸,都可以歸為此類。

非傳統式: 所謂 「非傳統式」, 是就學習形態而區分。這類教室, 設計寬敞,學生人數大約在十二人左右,光着腳進入沒有桌椅的地板教室,教室大多數有一架鋼琴,及一大堆大大小小的敲擊樂器。學生可以自由自在或躺或坐地進行課程,學習內容不強調知性的認知,較多通過各種遊戲、說白節奏、敲擊樂器、身體動作等等來學習一些音樂的基本功。

特點:課程設計彈性較大,老師可自由調配、增減內容。由於強調教、學雙方都以即興、創作的方式進行,學生除了能主動參與,並常有機會處於主導地位,教師此時則成為觀察者及課程背後的主導者。市面的奧爾夫教學則屬於此類。

父母可從以上的分類簡介中,獲得選擇時需要的訊息。如果您想知道我的選擇,我建議,依照兒童的年齡、個性及他們自己的喜好來決定。

一、年齡。學齡前的兒童,視知覺尚未發育完全,對於細微的視譜教學會感到困難,手指肌肉也無法勝任彈奏鍵盤的細動作,此時選擇視覺上不需要太吃力辨認五線譜並避開手指需要彈奏琴鍵的學習,比較符合此階段孩子的身心需求。

如果二年級以後才開始參加民間音樂班,孩子各方面的發育已成熟許多,相對來說不太需要在意他們的發育是否能配合。此時傳統視譜、彈奏的教學,將能很有效地帶領孩子進入狀況。當然,別忘了父母本身的配合工作:讓孩子多聽音樂!這樣「雙管齊下」,才能更理想地幫助孩子。

二、個性。如果孩子各方面的發育很「早熟」,個性也非常穩重,不怕困難,那麼傳統、非傳統的音樂班他都能選擇。

而如果孩子非常好動,靜不下來,用傳統的上課方式不只他自己受苦,對老師及家長都是一大考驗。

至於個性較畏縮、膽小者,如果碰到好的老師,採用非傳統式的上課方式,可以引導他們更開朗,也是較適合他們的上課方式。

三、問問孩子的意見。父母事先多閱讀相關資料、帶孩子參觀這類的教學、給他們一些心理準備及概念並和他們討論也很重要。或許這么小的孩子,他們的回答不一定準確,那麼就要靠父母綜合以上兩項,再下判斷了!

這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師資。以內地兒童音樂教育尚處於剛起步的階段,師資水平需要一段時間的培養與沉澱。良莠與否,需要家長們仔細甄別判斷。如果暫時找不到合適的老師,不妨先帶孩子(和鄰居或親友的孩子)做一些書中提及的音樂遊戲,也是大有裨益的!

孩子不想上音樂課怎麼辦?

人都有惰性,也有周期性,在孩子身上更是明顯。因為比成人缺乏自制力及缺乏對未來成功的幻想力,孩子們很容易就放棄手邊的學習,尤其是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複內容的學習方式。

如果您已確定所選擇的音樂班不錯,教學內容及老師都很適合孩子,可是,在過了一陣子之後,孩子仍說:「媽媽,我不想去上音樂課!」這是怎麼回事?家長該如何輔導?

電視時鐘

注意一下,是不是他上課的時間正是卡通上演或連續劇播放時間?假設他每天看卡通,或每天看連續劇,如下午五點到六點或晚上七點以後,他的電視時鐘會告訴他,現在是看電視的時候,如果將他帶去上音樂課,幾次還能忍受,等新鮮勁兒過去後,他就會拒絕了。解決之道最好是別讓孩子養成在每天固定時間看電視的習慣,尤其連續劇更是別碰,它很容易讓孩子在這一時段對於連續劇之外的事絲毫提不起勁。如果剛好碰到一檔同學們幾乎都在看的連續劇,可以將它錄下來,隔天或之後再看。

身體有所不適

孩子是否睡眠不足、飢餓、頭痛、肚子痛等等。有時當天課堂上的不舒服,會給他留下不好的聯想及印象,覺得進到這間教室,就想起上次的不舒服。這需要家長坐下來,慢慢幫他釐清錯覺,並積極地建立他對課堂的快樂印象。

低潮期

如果沒有任何原因,孩子就是不想去,可能是進入學習的低潮期。同樣的,家長也可用積極、歡樂的氣氛,半強迫、半鼓勵地幫助孩子。譬如上完課後帶他去哪裡走走,吃吃他最愛吃的東西,製造一些課後歡樂的聯想,只要幾次,就能度過。

年齡不足

年齡較小的孩子參加未足齡的音樂課程,除了極少數能適應外,大多適應不良。尤以男孩子更明顯,因為他們許多的發展,在此時比女孩子來得慢些。因此,我不贊成男孩子不足齡就提前上課。這個年齡的孩子,身心各方面的發展是「每個月」的變化,而非「每年」的變化。換句話說,可能只相差一個月的時間,各方面的發展都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別迫不及待地想「提早學習」,這只會帶來不良後果。

社會性適應不良

如果孩子從未上過幼兒園,也從未有過團體生活的經驗,一下子被放在一個團體中,他必須適應:

1.與別人分享用具、物品。

2.與別人合作。

3.服從「老師」的指示。

4.身處於密閉室內,不能自由行動一小時等等,這難免會無法適應。

這樣的孩子,有可能會很喜歡音樂課,也可能非常排斥,家長只有耐心地陪伴一陣子,情況也許有可能改善。但通常會比別的小朋友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適應。

興趣不合

如果孩子不斷地表現出不想上課,上述原因也都不成立,就要考慮可能是興趣不合,那麼就別再勉強,長大一點再試或試試孩子感興趣的項目也是不錯的選擇。

陪孩子一起學一段

這句話,適用於孩子學習任何一項才藝。

在家長選定一種才藝及教室後,將孩子帶進教室,交給老師,在那一剎那,他們大致上覺得:鬆了一口氣,終於暫時找到一個地方可以讓孩子學習!心想如果孩子能順順噹噹地學下去,自己的責任就了了大半……

大概很少有人會想到:陪他一起學一段!

當然,礙於大部分的教室設施並未考慮到這一點,如設備、場地、桌椅不夠,有時家長很難一起學,但家長還是可以想辦法,或要求老師。

例如,在我的直笛班,我會為家長多準備椅子,當孩子初學時,家長坐在後面,不是幫助孩子學,而是自己也學。當我教任何技巧性的學習時,家長可同時知道其難度或竅門,不至於在旁觀看並說:「很簡單啊!就是這樣……就是那樣……做啊!」一起學習,回家可以一起切磋、練習,同享甘苦。此時領先,彼時落後,起起落落間,親子交換心得。這種「有自己人做伴」的感覺,孩子學起來會更輕鬆愉快。

雖然過了幾個月,家長常因時間及反應較慢等因素,越來越跟不上孩子,而不得不暫停,但此時孩子的學習情緒較穩定,比較能掌握學習狀況,家長陪不陪也就無所謂了。

有些狀況或許實在不適合親子同上,例如:場地不夠大,或家長會干擾孩子的學習,使得老師不希望家長在場。那麼家長在家為他們製造一些環境,對他們的學習也會很有幫助。

常常看到在英語班上課的孩子,回到家父母一句英文也不說(有的是不會,有的是不習慣說),想想看這樣孩子一星期只上兩三小時課,平常沒有練習的機會,怎麼可能學得正確,學得好?如果家長能講,或是同學間都會,再不然父母、孩子常常聽英語CD,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有了更多聽、說的機會,效果自然更好,學習樂器也是這樣。

千萬別把孩子推進賽場,讓他一人獨自奮鬥,做家長的只在場邊搖旗吶喊:「寶貝,加油啊!不要輸給別人!」或索性走到終點等着驗收成果!何妨自己也進場跑跑看,箇中滋味可以讓您增加許多和孩子同理的心!

如何訓練孩子的音感?

研究報告顯示:四至六歲的孩子就能形成「絕對音感」─ ─ 即不需要通過音叉或樂器的幫助,就能敏銳並正確辨別音高的能力。例如在鋼琴上彈一個G音,聽者便能馬上說出是G音(不必看鍵盤);或彈出D大調,聽者馬上可說出這是D大調。這種能力可經由訓練形成(四至六歲是最佳訓練期),也可能是天生,並經過開發後顯現出來。

然而與此完全相反的另一種極端,便是我們所說的「音盲」。

「音盲」(或說「五音不全」),通常指的是唱歌時荒腔走板,或是無法抓住旁人所給的音高而跟隨。這些人有可能是聽覺或聲帶發育有輕微的障礙,但也有可能是心理障礙引起的。

從醫學上來說,在胎兒形成時期受到傷害、在出生時受到傷害,或是不知名的原因,都有可能輕微傷及嬰兒的聽覺及聲帶(此處指的並非聾、啞等嚴重情形),使得出生乃至成人,造成不可彌補的音盲情形。但據實際觀察,生理上引起的障礙其實只占極少數,而其他的「音盲」是如何形成的呢?有可能補救嗎?

真假音盲

如果是由生理引起的,大致上不太容易彌補、糾正。不妨求教於專科醫師,我們姑且稱之為「真音盲」。而由心理或環境所引起的音盲,是可以挽救、糾正的,我們不妨稱之為「假音盲」或「暫時性音盲」。

如果女孩子在七歲之前,男孩子在八歲之前,唱歌荒腔走板、忽高忽低,或是毫無音高可言,對於許多孩子來說還算是正常的,因為聲帶的發育大約要在這個年齡之後才逐漸穩定。在這之前,有人很早便能用輕聲法很準確地唱出音高,而大多數的男孩子則聲音既粗糙又不準確。

如果過了以上所說的年齡,唱歌的音高仍不準確,父母就要注意以下幾種生理情形:

(一)男孩子對於較高的音,女孩子對於較低的音無法正確唱出,這屬於音域上的困難,可以不必擔憂,應屬正常現象。

(二)另有一種現象,則是歌曲的某一片段能準確地唱,某一片段又走調了,這是屬於「過渡性」的發聲不良,如能給予正確的引導,以輕聲發音,並常聽正確音高的歌唱聲,情況便能逐漸改善。

(三)有些人發聲不良,是由於小時候哭得太嚴重,而使聲帶受損,或長期喜歡大喊大叫所引起的,這需要耳鼻喉科醫師鑑定,看是否有挽救的方法。

如果不是上面所提的原因,就要考慮一些心理的因素:

(一)年齡較小又害羞的孩子,因為無法放膽唱歌,導致聲帶僵硬,無法順利共鳴,也會影響唱歌的音高。

(二)在唱歌時,曾經同時發生非常不愉快的事情,如突然被重打、撞擊、看到可怕的事,使得歌唱突然中止,都會引起歌唱時心理上不愉快的聯想,日後拒絕唱歌,或勉強唱歌也是「離了譜」的聲調。這樣的原因,極需心理醫生或父母耐心地疏導,時間或許可以療傷。

(三)若是以前唱歌時,曾被同伴或老師、親戚嘲笑過,對於一個內向的孩子可能一直忘不了,日後如果沒有適當的師長給予開導、疏解,將來可能一輩子都要成為「假音盲」而永遠無法正確地唱歌。這是最遺憾的事,為人師長者不可不慎。

還記得某年所教過的初中二年級學生。在班上,總是有學生特別調皮,也有學生特別安靜。期末我要求全班同學一個個地上台背唱某首歌,以作為考試成績的一部分。有個叫述佑的男孩,安靜、害羞又帶着點不屑的表情,拖着不情願的腳步慢慢走上台。站在台上,他仍然是低着頭,看着地板,不開口。「可以開始唱了!」——沒反應——「可以唱了!」提醒他一下,仍然沒反應,頭就是低着,不唱就是不唱!為了不耽誤別人考試的進度,我對他說:如果你現在不想唱,那下堂課再唱。可以下課後留在教室老師和你談談好嗎?

送走了其他學生,述佑留在教室的角落,仍然低着頭,從上第一堂音樂課到現在,我沒聽他講過任何一句話。顯然這孩子是處於極端劣勢的地位——不是家庭不好,就是曾被同學欺負過,或被老師修理過。我用了許多非常軟的口氣,他終於開口了:「沒有!」「不是!」「是!」等等簡短、不情願的話。「你會唱歌嗎?」「……」「你喜歡唱歌嗎?」「……」對於這類問題他都拒絕回答。回想我小的時候(在台灣),誰敢這樣對「師長」,絕對是一個巴掌甩到臉上。或許就是有老師曾經這樣對待他,我更是小心翼翼地想辦法來卸下他的心防。

終於,他開口了:「我小學一年級,唱歌被老師打,他給我不及格!」——好狠的老師,你看你真是害人不淺!可能他受害的絕不只是音樂這一科而已。他連開口唱歌都不敢!我心痛得真想把他摟在懷裡!

後來,我花了好長一段時間,要他每天找我報到(他是個被許多老師放棄不理的學生),有時背英文單詞給我聽,有時出一些簡單的數學題給他寫,有時抄一段英文給我看,和我熟悉了幾個月之後,拿一首最簡單的歌給他唱,求了老半天,他終於開始唱了——嗓音還真不賴,只是唱得很沒自信。——好,我會繼續給你機會,讓你回歸正常,我心中這樣說着……

你們說這是真音盲還是假音盲?為人家長及師長,千萬別再隨便傷害孩子了!

(四)有一種人是從小就對唱歌沒有興趣、沒有信心,也有可能在日後成為「假音盲」;因為唱歌時,需要有腹腔肌肉及「氣」的支持,不喜歡唱歌或唱歌非常沒有信心,都會使腹腔的支持消失,唱起歌來自然會五音不全。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環境。對於嬰兒或幼兒,環境是導致「音盲」的因素中最具殺傷力的。年齡越長,大約過了小學四年級,自己已經具有清楚的音高概念,就不易受到別人影響了。不利的環境影響如下:

1.父母任何一方,如果唱歌五音不全,又不自知,幼兒在長期薰陶下,沒有正確的示範,對音高就無法形成正確的概念。

2.保姆、親戚中常和幼兒親近的人,如果喜歡唱歌,音又不准,幼兒也同樣會受到影響。

3.幼兒園的老師若音高不准,短時期相處還不致有太大的不良影響,但若長期相處,對某些人可能就會造成音高混亂的狀況。

如果是環境引起的「暫時性音盲」,其實是最容易彌補的,但必須把握機會,且不良的音高示範必須立即停止出現。否則年齡越大,越難改正。及至成人,可能假音盲就會變成真音盲了。

如何訓練孩子的音感

家長可以在家中給孩子一些簡單的音感訓練:可在已調好音高的樂器上(鋼琴是最簡單好用的)隨便彈一個音,如C,讓孩子唱出音高或說出音名,再彈一個音,如A,孩子立刻能辨明音名並唱出A的音高。如此不斷地反覆練習(可以當成一種遊戲),在四至六歲這段關鍵期,訓練這種聽聲辨音的能力,在孩子日後學習樂器時,會有相當大的助益。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正確嗎?

不知從何時起,借着媒體的宣傳,這句話已悄悄地走進了大部分現代父母的心裡。

上一代的父母,忙着解決基本民生問題,孩子只要沒有落後太多,他在人生的跑場上如何跑,何時開始跑,家長們干涉得較少。現代的父母不但掛心孩子如何跑,還希望早跑,大概以為這樣就可以一路領先,不落人後。

我不知道「不輸在起跑線上」的小孩,是否會一生都順利,一路上都遙遙領先;但我想,這樣的「競技」,無論是家長或孩子,一定都相當辛苦、緊張。試想,不希望輸在起跑線上的人,一路上都是不想輸的,那麼要比別人多付出幾倍的心血,其辛苦是可以想象的!

其實,這句話我並不完全反對,尤其是現在還提倡「胎教」、「零歲教育」、「早教」等等,不過當這句話針對的是兒童學習技能(音樂、美術、語言等)項目來討論時,應該是有更多講究的:

1.何時起跑是恰當的?

2.哪些學習項目是需要「不輸在起跑線上」的?

3.哪些學習項目是可以「早起跑」的?

4.起跑線上輸了,就意味着一路的賽程都會輸嗎?

5.「比別人慢起跑」的家長,錯了嗎?

6.「早起跑」的學習,會不會對孩子造成反效果?

以音樂的學習來說,許多人都知道莫扎特四歲就會彈琴,五歲就能上台表演。咱們的天才兒童郎朗也是三歲開始學鋼琴,十一歲就獲得德國青少年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於是都想依樣畫葫蘆,更早的甚至是兩三歲就希望孩子開始學鋼琴。其實我們理性地想一想,從莫扎特出生至今三百多年間,幾百億的人口在流轉,一共出現過多少個莫扎特?中國十幾億的人口,又出現過幾個郎朗這樣的音樂「神童」?說他是神童,就是因為他太特別了,所以他所能做的,一般人不見得能做得到。縱觀整個歷史,總共出現過多少這樣的音樂神童?幾十億分之一比例的可能性,要發生在你我的身上,幾率實在是相當低。因此,若過於迷信莫扎特、貝多芬等特例,希望「早跑早贏」者,需要慎重思考!

這裡舉幾個個案以供參考:

案例A:維玲(以下均為化名)被帶到我的四歲幼兒音樂教室時,只有兩歲半。父母一起陪同前來,可見態度的慎重。我勸她的父母,兩歲半來上四歲班的課,年齡上相差太遠了。但她的父母堅持認為維玲的發展比一般的孩子好,又聰明又懂事,沒事的時候還能自編自唱,顯露出對音樂的高度興趣。他們希望能早點發掘並栽培她,認為她的程度應該可以上四歲班的課程。在我堅持「不適合」的原則下,他們帶着失望的表情離去。兩周後,三人又同時出現在我的教室門口:「鄭老師,請給我們一個機會,我們還是認為她實在非常有音樂天分。」因為我的教室沒有兩歲半的班別,再說我也認為這個年齡不需要家庭以外的音樂教育,但既然他們堅持要上「四歲班」,只有讓維玲試試看。

起初沒有什麼狀況,三分鐘過後,她開始試探性地移動身體。「維玲,注意聽!」在旁觀察的父親說話了。「小朋友,現在每人來拿一個音磚。」在我的要求下,每位小朋友魚貫地來拿樂器,而維玲顯然不懂什麼是排隊,也不想要我給她的樂器。當拿到手後,卻不停地亂敲(雖然動作很輕)。她不知道「老師」是何人物,那麼對她來說,「要聽老師的話」也就無法照辦。她可能是很有天分,但由於年齡太小,她還無法接受任何形式上的訓練。當然那堂課給我製造了相當多的困擾,她的父母也看得一清二楚。雖然老師很有耐心,也用了很多方法,四歲班的課程畢竟還不適合她。課後我建議這對很有心的父母:「在家多聽音樂吧,過一陣子再說。」

案例B:柏康四周歲時,來到我的教室。他看起來眉清目秀,身材也發育得挺好,只是稚嫩的小臉蛋透露出他十足幼小的年紀。他媽媽說柏康看起來很喜歡鋼琴,每當經過琴行,他就趴在玻璃櫥窗上看着樂器行的鋼琴。聽到有人彈琴,他也會露出很羨慕的神情,駐足欣賞,直到別人彈完,他才會移動腳步。是否該為他買一架鋼琴,並且開始學琴?

我為柏康的媽媽分析:

第一,這種表現,其實在很多孩子的身上都可以發現,那只是因為鋼琴這個龐然大物的造型和聲音是他們前所未見的,因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你可以繼續觀察,看看他這樣的表現能持續多久,三個月?四個月?半年?……

第二,你們家從來沒有過任何音樂環境,除了一些流行歌曲,沒有人彈奏樂器,沒有人聽古典音樂,如果現在就開始學琴,其實非常不適合,因為他還完全沒有做過「暖身運動」。

第三, 四歲的男孩子大多好動、沒耐心,對許多事物都感到好奇,但注意力非常短暫,同時還有許多肢體發育上的問題,並不適合在此時學習鋼琴。

他的媽媽覺得很有道理,接受了目前暫時不學的建議。

可是沒過多久,他媽媽又改變主意,因為有鋼琴老師告訴她:四歲再不學就太遲了!於是她很快地花了十萬元台幣(約合人民幣兩萬多)買了一架鋼琴,並向這位老師學琴。不幸的是,柏康的學習興趣維持了不到一個月,就再也不肯靠近鋼琴,而且還說:「我要拿斧頭把鋼琴砸掉!」這些事,是後來在路上偶遇柏康的媽媽時,她告訴我的,並表示為當初沒有接受我的建議而後悔不已。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父母如果太早給孩子一些不必要的學習活動,對孩子的發展過程只能是一種干擾。

想想看,孩子的許多活動很顯然都是基於肢體活動的協調性,比如爬行、走路、跑步、手部大肌肉和小肌肉的操作、語言的發展等,如果破壞了這個簡單的發展過程,或強制孩子去做他們不能理解也無法達成的工作,對他們的心理將造成多大的傷害。

你也許會說,中國目前就有上千名的天才小兒童,不信你看,郎朗、李雲迪、殷承宗等人,也都是很早就開始學習,不是都很成功嗎?在此我想提醒您:您是否知道還有更多更多的人是失敗在「太早開始」嗎?

許多人都以為「學習」只限於學生時代,那麼過了學生時代,也就意味着學習活動就此停止?如果真是這樣,就如同「跑百米」,起跑及衝刺當然都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您覺得人生是跑馬拉松,還是跑百米呢?

其實,人生的賽程很長,學習年限也很長。究竟是養精蓄銳,培養健康的體魄,以便有足夠的體力跑完全部賽程;還是一開始就衝刺,全然不顧旅途的漫長,到最後精疲力竭呢?相信您的心中已有答案。

千萬別讓孩子非但沒有贏,反而跌倒在起跑線上!

怎樣擁有「好嗓音」?

唱歌,人人都會,很簡單,可是怎麼唱才好聽?一般人需要學習才能有好的聲音嗎?其實,孩子的聲音最好聽,也最自然。然而電視上一些不當宣傳,如兒童歌唱比賽及一些「久走江湖」的兒童歌者,常有一些模仿成人唱腔、動作的表演及聲音,帶給兒童觀眾許多不良的示範。而學校中,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的老師,常常要求孩子們「大聲唱歌」,這些不當的唱歌方式會一再地破壞孩子童稚、純真的歌聲。

小孩子從出生起,不需要教就開始咿咿呀呀地唱歌,在這過程中,父母只要注意一些細節,等到孩子長大,大多數人都可以擁有很好的嗓音。

1.長期大哭、大鬧的小孩,聲帶經年累月地摩擦,結果必然會受損。

2.媽媽自己常常「輕聲」地唱歌給孩子聽,就是最好的示範。

3.從小練習使用鼻腔以上部位共鳴的講話方式,唱歌自然會好聽。

4.學校老師,特別是幼兒園老師,最好不要要求孩子用很大的聲音唱歌,這樣不見得會有好效果。請孩子用很有精神的狀態「輕聲」唱歌,肚子用點力量把氣「撐住」,並慢慢吐出,這樣,孩子們會更專注地去唱。

5.別學電視上那種搔首弄姿、唱些大人「情歌」的唱法。這種唱法,叫人不忍心再看這個孩子第二眼。

6.自自然然地讓喉嚨放鬆來唱歌,就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很難體會,不妨躺下來,全身放鬆後再唱,便可以體會到「放鬆」的狀態。

7.一般來說,小學一二年級以前的男孩唱歌時,和同齡的女孩相比,在音高方面較不准也較粗糙,這是聲帶發育的問題,不必擔心。但是要給他機會唱,並經常聽正確音高的范唱,才不至於將來成為五音不全的人。

8.幾歲可以開始唱歌?這毫無上限及下限,只要想唱,任何年齡都可以唱。

聲音,是與生俱來最自然、最方便的樂器,不用花錢買,人體便是天然的共鳴體,直接發出的聲音比樂器更具有感動人的特殊力量。歌唱,隨時可以進行,是學習音樂最快也是最直接享受音樂的方法。

而欣賞歌曲,對於每個人來說,無論是否學習樂器,都是非常有必要又有益處的項目!

記得在大學時代,教我器樂的幾位外籍教授,和後來常參加講習會(Master Class)的大師級教授,每每在課堂上強調:「唱!唱!用樂器唱出你的旋律!」後來,通過不斷地欣賞名家演唱歌曲,我對老師們的這番話,最終有所領悟:在彈奏樂曲之前,先將旋律唱過一遍,才能賦予彈奏的樂曲以生命!

當您欣賞帕瓦羅蒂、多明戈、卡雷拉斯、傑西·諾曼等人演唱的歌曲,並跟着唱和之餘,是否也感受到音樂那觸動人心的悸動之美?

我的孩子適不適合學鋼琴?

如果您一定想知道:「我的孩子適不適合學鋼琴?」請先來看看學琴的孩子可能會面臨的困難,以及應具備哪些學習條件,再下結論或許較為理性。

視覺:為了識別樂譜,必須能清晰地具有下列幾項能力:

1.分辨圓點、線、平面的關係:例如同樣大小的圓點,在第二間 及第三間 或第二線 及第三線 之間移動,兒童是否能清楚地辨別?一般來說,幼兒園大班以上的小朋友比較有能力掌握,而中、小班的小朋友則較為模糊,男孩比女孩也更覺吃力。

2.須有清晰的代換能力:圓點位於同樣的位置,卻有兩種不同的名稱,如高音部的Do,在低音部卻成了Mi。

運動神經

1.為了操作琴鍵,手指必須有每指獨立運作的能力,如:將五指做彈鋼琴狀,輕放在桌上,每次抬起一指,並儘量抬高,其他四指很輕鬆地放在琴鍵上,而手掌仍能保持握有一個小雞蛋的空間,手背不能塌陷。

2.除了每指能分別獨立,並須能兩指同時運作,如:同上動作但每次同時抬起兩指:一、三指,二、四指或三、四指,四、五指等。兩指抬起後,能同時有力地放下,而其他手指仍能很輕鬆地放着。

3.左右手能同時做不同的動作,如:一手做上下跳躍動作,另一手做左右圓滑滾動的動作。

4.左右手能同時打不同的拍子,如:右手打 的拍子,左手打 的拍子,然後能互換。

5.左右手能同時打出不同的節奏型,如:右手打左手打 ,然後能互換。

6.能非常準確地拍出……或 ……的節奏(可使用節拍器,速度大約在:68左右)。

聽覺

是否具有敏銳的聽覺,能對下列幾項清楚分辨:

音符的高低、音符的長短、音符的強弱、音符的快慢。

以上是對於想開始學習樂器者所設定的項目,已經開始學習半年左右者,還要面對以下問題:

(一)在老師的協助下,能分辨不同或相同的樂句,並能掌握。

首先老師以不同的彩色筆分出相同與不同的句型,學生可以用辨認「色塊」的方式來分辨A與B(如A塗藍色,B塗綠色)。

如以下譜例:

轉載自《你喜愛的古典名曲》(初級),使用經過同意

(二)能分辨不同和弦的音響。如的音響不同於的音響;和弦音與非和弦音,如的音響不同於的音響。

此外,是否具有良好的拍律(steady pulse)感、節奏感,手掌是否夠大,手指是否有力,及個人的耐心、毅力等,都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基于謹慎的態度,我提出以上建議,如果太多項目無法通過考驗,可能是時機還未成熟,那就再等一陣子吧!

如何幫助孩子選擇適合的樂器?

為孩子選樂器這個問題,是見仁見智的,很難用統一的原則確定,並且家長最好不要單獨決定此事,尊重孩子的意見是絕對必要的。對此,我提出幾點建議供參考:

讓孩子有接觸各種樂器音色的機會

通過多聽多看音樂會、錄像帶、CD、錄音帶,讓孩子有些基本認識後,再作決定,誤差的機會可以減低。

尊重孩子的興趣

對於較年幼的兒童,通常很難確知他們的興趣,因為他們的耐心、好奇心總是那麼短暫,原來熱切喜愛的某種樂器,卻可在一兩個星期後轉為厭倦。能自動維持興趣的孩子,可能只是滿天繁星中的一兩顆。比起盲目的選擇,讓他自己對樂器的形狀、音色有所了解後再作判斷,樂器的特性與孩子的個性會有更多吻合的機會。

由於我自己在大學雙主修鋼琴與單簧管(Clarinet),曾經在四個交響樂團演奏過,畢業後教過兩個中學的管樂團,知道除了鋼琴外,還有更多樂器可選擇,也發現,樂器之所以吸引人,有很多的因素:

1.某些學生直覺地認為吹小喇叭或打鼓很酷很帥,所以選擇該項樂器。

2.某些學生崇拜的偶像擅長演奏某種樂器,或他的好朋友會演奏某種樂器,使得他也選擇該種樂器。例如二○○八年我到雲南麗江旅遊,在風景區的一個咖啡館和店主全家人聊天,得知他們小學四年級的兒子,自從半年前去看台灣歌星周杰倫(他的偶像)的演唱會後,也開始很認真地去學習鋼琴和打籃球,父母對這「意外的收穫」感到很開心。

3.某項樂器,有些人摸起來覺得很順手,只是簡單地吹(彈)奏,就讓他愛不釋手。而喜歡(占大多數)某種樂器的聲音,又經由聲音而喜歡某種樂器的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和時間會更持久。

衡量孩子的身體發育條件

在身體條件方面,鋼琴、小提琴只需孩子有夠大、夠有力的手,就可以學習,也較容易上手,通常最受初學者歡迎。並且小提琴還可以根據孩子的身材來挑選適合的尺寸,最小可從1/8開始使用,然後隨着個頭的長大而逐步更改為1/4、1/2、4/4。至於大提琴,雖然也可由小尺寸開始,但形體仍偏大,會牽涉到面部肌肉、手部肌肉、臂部肌肉、後背肌肉,還要有夠大的手與夠長的手指來按弦,並能在弦上自由移動,這些都需要根據孩子的體型是否能勝任而決定。演奏時不能太吃力,也不需要太強的肢體協調性,對初學的人來說,是很必要的前提條件。如果是管樂,尤其是銅管,需要極為充足的肺活量才可以,否則,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甚至有生命危險。肺活量雖和體型、年齡不一定成絕對的正比,不過想想看,世界各國知名樂團的管樂吹奏者大多「前腹貼不着後背」,擁有壯碩體型的演奏者總是占大多數。

很多學校,甚至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為了組成學校的遊行樂隊(Marching Band),就找孩子吹奏管樂,從某種角度看,或許可行;但站在一個母親的立場,我不會同意讓我心愛的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就去吹奏一種對他們來說非常吃力的樂器,尤其學校買的樂器大多廉價,吹奏的難度更會增大。

不要讓樂器的價錢左右您的選擇

有的人直衝着昂貴的樂器而去,有的人則隨隨便便買一個便宜樂器給孩子,這都不妥。太貴的樂器孩子就會更喜歡嗎?孩子對價錢的高低毫無興趣,不要為了虛榮心而去買任何樂器,那會搞得兩敗俱傷。而太廉價的樂器,練習起來效果大打折扣,豈不是浪費時間?這些都需要慎重考慮!

推薦語

本書呈現了一位少兒音樂教育專家三十多年的教育經驗,也是一位成功媽媽在孩子學音樂的過程中如何做好各方面管理的經驗之談;書中充滿了愛和教育智慧,也傳達了有關音樂教育的原則和技巧,對家長和老師指導孩子學音樂很有幫助。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 尹建莉

音樂教育應該為培養兒童的素質服務,現在卻變得越來越功利,成為過度的純專業技能訓練,這使音樂教育常常和初衷背道而馳。本書作者以音樂老師、家長和研究者三個角色,告訴我們如何帶領孩子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如何培養孩子的音樂素養,以使其形成終身音樂愛好,感受生活的美好,非常值得一讀。

————音樂教育學博士、藝術學博士後,福建師範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郭小利

前言、序、後記

序 一

李妲娜

老友鄭又慧突然打來越洋電話,囑為她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樂老師》寫序。我們第一次見面還是在二十年前,鄭老師受邀來京,參加第四屆國民音樂教育改革研討會,並作一篇專題報告,她的熱情親切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別各奔東西,但心中總存掛念。一些人天天在一起卻難成朋友,一些人一面之交卻一見如故,大概是同道中人的緣故吧!

當書稿電子版發來後,我一口氣看了幾小時不舍停下……說實話,近年來我特別關注少兒音樂教育方面的書籍,買了不少,也看了不少,但像這本書這樣吸引人的真的太少了!

首先打開目錄,題目真是個個吸引家長和老師的眼球,都是一些長期糾結在許多家長和老師心裡的問題,實用而切中要害。鄭老師不愧是有着三十幾年教學經驗的專家,在中國台灣、中國內地、歐美一些地區從事教研工作多年,對音樂的「教」與「學」,特別是國人少兒音樂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有深切的了解,所以我說這本書實用解渴。

整本書內容之豐富,從暖身(啟蒙、入門)、認知、學樂器,到國外少兒音樂教育狀況、教學法,真可謂是少兒音樂學習的「小百科」!而最為珍貴的是書中提供了不少信息。須知改革開放幾十年出國學音樂的學人有成百上千,學表演、作曲、學理論的多,在國外或回國從事少兒音樂教學的也很多。但是,真正在少兒音樂教育方面既懂音樂又懂教育的卻少之又少。我們不僅需要培養郎朗這樣的大才,更需要培養千千萬萬身心健康、具有高素質的文明公民!「從娃娃抓起」——怎麼抓?尤其人們已經越來越認識到藝術學習有利於智力開發,而少兒正是學習藝術的最佳時期,於是就有了狂熱的「學音樂大潮」。

正如許多教育家指出的:少兒不是未成熟的成年人,怎麼去學與教,其實是一個很重要而又最易被忽視的問題。需要轉變那些陳舊的觀念和方法。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和老師已經意識到:「少兒音樂藝術教育」從根本上講並不是為了學「音樂藝術」,而是關係「人」的成長和發展。腦科學的突破性發展也為此提供了有力證明。

本書在這方面別開生面,提出了很多精闢的觀念和方法。感謝鄭老師在這一領域的辛勤耕耘!我們需要放眼世界、放眼未來,了解更多在少兒藝術教育方面的信息。希望更多的「鄭老師」們源源不斷地給我們傳遞更多的資訊。當然信息資訊也必然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國情、民情、人情各不相同,更何況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們仔細去觀察、去「悟」其中的道理。但聽不同的聲音總會有好處吧!

最後也要提到,雖然是「教育」,但它是通過一定的載體去進行的。本書講的是「音樂藝術」這個載體的運用中存在的問題。鄭老師使用了通俗易懂、生動簡潔的文字把這其中的術語講得那麼明明白白。我相信所有關心自己孩子成長的家長、關注少兒成長的教育工作者都會從中受益。這是我十分樂見並為之感動的。

2011年9月於北京

(作者系中國音樂家協會奧爾夫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央音樂學院校外名師講座教授、星海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序 二

秦德祥

十分感謝寶島台灣的鄭又慧老師,是她賜予我這樣一個良機——先睹為快地學習了她的這本力作。

藉此機緣,我深為榮幸地向此書的主要讀者群——百萬琴童、千萬正在學音樂、尚未開始學音樂的學前幼兒和少年兒童的父母們,中小幼學校的音樂教師們,社會音樂教育機構和從事私人音樂教學的教師們,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學子和他們的教師們,從事音樂教育的領導或指導工作、從事此項理論研究的專家們,鄭重地向你們推薦介紹這本非常值得大家認真閱讀的好書。

一九九○年,在北京舉行的「國民音樂教育年會」上,我有幸結識了鄭老師,但因會期短促,與會者甚眾,未有機緣個別地向她求教。常言道: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書亦如其人。本書將鄭老師三十多年來如何進行音樂教育教學、抱着什麼樣的教育教學理念,她成長為著名兒童音樂教育專家的歷程,她走遍世界所得有關音樂教育教學的所見所聞……一一娓娓道來,歷歷如數家珍,正如她的為人,親切、熱忱、溫文爾雅,毫無虛飾。她不是高踞於上的指導者或教導者,而是可親可信的同行者和引路人。此書雖非煌煌鴻篇,但內容實在而豐富,論述細緻而精到。可大分為兩個板塊:前七篇為第一個板塊,主述少兒音樂教育教學方方面面的具體問題;後三篇為第二個板塊,概要地介紹多國兒童音樂教育的種種人和事,以及蘊含於其中的哲理。

我十分欣賞和贊同鄭老師倡導的許多兒童音樂教育的基本觀點(理念),如:「聽」是最重要、最根本、最須領先的兒童音樂教育教學之法。人類種種感覺,最先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便是在胎兒時期就具有的聽覺。而音樂,恰好是聽覺的藝術。這便是人與音樂親近的起源。聆聽音樂,也就必然是人類接觸和了解、感知和學習音樂的根本之法。

又如,環境對於孩子學習音樂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古語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將此語釋為「近樂者好樂」,當不悖其意。就音樂的喜好而言,邊野山區的孩子,很可能會覺得西洋古典音樂不比山野之歌優美;戲曲之家的孩子,從小聽慣父母唱戲,往來親朋多為戲曲界人士,所談大都與戲曲相關,又常有機會去劇院觀看排練或演出,日後至少是個戲迷。此亦環境使然。

如上所述,正確而重要的基本觀點書中還有不少,鄭老師比我說得更清楚、詳盡、準確。以下向鄭老師和讀者們簡略地報告我粗讀此書後獲得的一些啟迪和教益:

一、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是我們從事音樂教育研究多年的盲區。與某些音樂教育研究者相仿,我們往往側重於小學、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研究,比較忽略零至四歲學前兒童的研究。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音樂的直感已相當敏銳,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對於他們音樂素質的養成和提升、日後音樂才能的發展,具有基礎性意義。此書在這一方面有不少極具價值的精闢論述,相信讀者會獲益匪淺。

二、社會音樂教育、私人音樂教育,是我從事音樂教育的又一個盲區。我們往往偏重於中小學校內音樂課程的教育。這種情形,雖在社會音樂教育及私人音樂教育尚未興起的彼時,尚情有可原,但畢竟不適應當前形勢了。此書在這一方面的分析研究,釋疑解惑,彌補了我們的一大不足。

三、從兒童音樂教育總體發展情形上看,中國內地和台灣所經歷的路徑大體相同,但台灣在許多方面比內地早行。比如: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引進,在台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內地則是在八十年代末;社會音樂教育及私人音樂教育,在台灣早已有之,內地則是本世紀初方始蓬勃興起。此書所述方方面面的問題,我們有的已經面對,有的即將面臨,參考借鑑的價值不言而喻。

四、此書對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兒童音樂教育的介紹,大大拓展了我們的視野,作者以其親歷見聞,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信息和可借鑑的材料。

五、此書實用性極強,我粗讀便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我在當前對七歲小孫女進行的家庭音樂教育中,雖總體上循着兒童音樂教育的思路,但在教鋼琴的某些細節方面,按此書所說有所改進,收效甚為顯著。又,我當前在面向成人傳授古典詩詞吟誦時,對於走音跑調問題束手無策,對此,此書中亦有相關的論說可資借鑑。總之,對於兒童音樂教育中遇到的種種具體困惑,大都能見到相當詳盡的剖析,得到比較圓滿的解答。

六、鄭老師生於台灣,雖遍行世界,流淌的依然是炎黃血液。她廣博的見聞學識、多年的實踐和聰明才智,使之能融會中西不同的思維方式於兒童音樂教育之中。如:此前,如筆者之不才者,將奧爾夫、柯達伊、達爾克洛茲分別視為各別的音樂教育體系,而鄭老師卻能將這些統一於愛德威·戈登博士的兒童早期音樂教育思想之中,從理論到實踐構成一個多元統一的龐大兒童音樂教育體系。又如:筆者對於「音樂與相關文化結合」的理解和實踐,常誤將「音樂」與「相關文化」視作須使之「鏈接」起來的兩物,而鄭老師所論述和實踐的兒童音樂教育,則是將語言、歌唱、樂器、律動、遊戲、戲劇、表演等合為一體,不是結合、聯合、組合,而是混合、融合、糅合。

衷心感謝鄭老師將她這三十多年的心血、曾獲台灣出版界最高獎的大著奉獻給祖國內地廣大讀者,奉獻給祖國兒童音樂教育事業。認真的讀者們必能在此書中獲得比我更多、更實在、更重大的收穫。

謹遵鄭老師之囑,匆匆草此,是為序。

2011年9月9日於江蘇常州

(本文作者系資深音樂教師、音樂教育理論家、奧爾夫教學法研究專家)

自 序

越來越文明、科學化的社會,似乎並未讓現代的父母越來越容易當,有關教養子女的問題、困擾,反而相對地增加。

古訓有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我們能花時間去了解原本所不熟悉的事物,那麼「近憂」必定能減少許多;例如教養孩子時,如果我們能多了解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各個發展階段的特點,心中不慌亂,就能做到「一天的難處一天當」。現代父母如何能不被許多似是而非的論調所迷惑?廣告詞今天吹着「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寶寶學識字」、「早教班」,明天吹着「兒童學電腦」、「兒童學英語」,後天又是……父母在頭暈目眩之餘,玩着「大風吹」的遊戲,心中的疑慮還真不知從何處尋求解答,日子就在疑惑中過去了,孩子也長大了。

在許多城市大大小小的演講、座談、成長營中,我遇到許多憂慮的父母,他們諮詢的往往都是同樣的問題。遺憾的是,他們原本可以不必如此煩惱的——如果能具備一些音樂知識或兒童成長狀況的基本常識。「知識就是力量」,知識累積越多,就越能使我們成為各方平衡、具有真正智慧的父母;手中資料的貧乏或豐富,足以影響一個人的判斷力!——這也是我寫本書的最大動機。

市面上有許多專業音樂書籍,教讀者如何成為音樂專業人士,但少有書籍教給父母幫助孩子喜歡和學習音樂的有效方法。希望本書能為琴童的家長們分憂解惑,在專業與業餘之間,搭起一座橋樑,使得真正的「愛樂人士」因此增加。

音樂的學習需要具備許多專業素養,才能將音樂藝術流露於外,而一旦牽涉到專業的知識,所引發的問題就不甚簡單了。我多年來在教學、演出、比賽、指揮和演講中遇到過各類有關音樂學習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家長及音樂教師十分關注的,本書將這些問與答收集整理成冊,並收集其他國家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心得,以求有更廣泛、更多樣的看法及做法供讀者參考。雖然不可能解決所有音樂教育的相關問題,但求拋磚引玉,或許有更多的音樂工作者也能共襄盛舉,讓我們的社會因為音樂的潤飾,變得更祥和、更美好!

當您閱讀本書時,可以從任何一篇開始,然而也別忽略了其一貫性及時間性:從胎兒期直至小學期間可能遇到的有關音樂學習問題,按照可能發生的時間、順序而排列行文。例如暖身篇在先,接着是認知篇,然後才是樂器篇……有些學習方法可由父母自己着手教育子女,有些則是必須受教於專業老師。當然,在幫助孩子成為音樂愛好者時,也是儘量以如此走向進行。

書中插置了對少兒音樂教育有啟發和幫助的教學、演出和示範圖片,還有一些是我女兒及我姐妹的孩子學習音樂、舞蹈和休閒活動的照片,目的是啟發年輕的父母,切勿使孩子的生活內容過度單一化。多樣化的生活教育,可以塑造孩子完滿的人格,至少,他們可能獲得更多的自信與快樂!

從醞釀至完成本書,前後歷時三年,感謝父母在此期間仍不斷照顧我的小家庭,使先生及一雙女兒不致因我偶爾的「缺席」而影響他們的生活步調。每當我撰寫本書遇到瓶頸時,博學多聞又自信幽默的先生總是我最好、最及時的顧問!

父母、先生對我的愛,及我對女兒的愛,是完成本書最大的動力與源泉!

後 記

本書許多篇章曾在台灣多種刊物上發表過,是針對當時的音樂教育問題而寫,後結集成書,於一九九四年定名為《音樂百寶箱》於台灣出版。移居美國後,我接觸到許多中國內地移民,也常受邀至內地開講習會。亦曾為文發表於內地育兒雜誌,許多讀者來函,希望知曉育兒之大方向與原則。發現有關音樂學習、教育子女之問題,舉凡華人,不論居住世界何處皆大同小異。甚至三十餘年前家長之困擾與現時代者,所差無幾。

回首檢視自己年輕時,身為「新手父母」,也同樣戰戰兢兢深怕教錯孩子。捏重了?捏輕了?每天都要如此自我檢討幾番,希望教給女兒最好、最正確的一切。所幸二十餘年來,女兒在台灣及美國社會表現雖非頂尖(那太辛苦了!),然都從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 C. San Diego)生化系畢業。姐姐目前剛從克萊蒙大學(Claremont College)生化醫藥管理碩士(Master of Bioscience

Administration)畢業,妹妹也剛在美國拿到中醫碩士,正準備前往上海攻讀中醫博士。無論在校內或實習單位,表現還算優秀,前途、感情、生活與工作都不需父母操心。雖皆非從事音樂專業,仍對藝術保持熱愛。姐姐業餘自組樂團,擔任鍵盤手;妹妹從小學至今,一直持續學習中國民族舞、現代舞,在美國加州常受專業或業餘舞團之邀請,表演獨舞或團體舞。當然,這一切與她們從小所受音樂、美育養分之薰陶密不可分。女兒在其他領域之天賦高於音樂表現,我雖然盼望訓練她們成為專業音樂人才,也只好尊重其決定與興趣。

一路行來,自己許多做法尚無甚偏差,心中焦慮總算放下。常常女兒從外地返家,談到她們有今日之表現,由衷地感謝父母對其點滴之教導,聽聞頗覺欣慰。

筆者曾在樂團擔任首席(單簧管),參與過大量演出與比賽。將近四十年教學生涯中,從幼兒園、國小、初中、高中、大學、師範大學的學生,再到培訓以上各級學校任教的音樂老師,都有長期或短期教學及帶領參與比賽的經驗。另又組織樂團、開辦國內外音樂教師研習會。除了好為人師外,與此同時,我也要帶着自己的兩個女兒拜師學藝,並「被迫」陪她們參加比賽(校方或老師的規定)。自認「球員兼裁判」的資歷還算完整,夠資格談音樂教育。遂不揣淺陋,匯整自認不錯之育兒方法與音樂教學理念,在原書的基礎上,並綜合近年在美國之教學心得,及對美國各種族裔、各階段教育方法與態度之觀察,另結集成冊,於內地出版。盼藉由本書提供一份音樂教育尋寶圖,引領父母與孩子一同探尋音樂世界裡的寶藏,經由學習音樂、喜歡音樂而獲得更美好之現在與未來。很高興能藉此機會與內地家長及老師們分享觀念,諸君或可從書中探尋一二,更好甚或能舉一反三,讓我們共同為改善下一代之音樂教育環境而努力。

完成此書頗有難度,收集整理素材頗費精力,另有必要的中文、英文、法文、德文還有音符穿插其中,更有兩岸對人名、地名、音樂作品名稱之不同翻譯方式;甚至某些生活用語都有些許差異。感謝編校者不厭其煩地校訂此書,因他們的努力使本書更適合國內讀者閱讀。即便如此,疏漏在所難免,尚祈讀者諸君海涵指正!

鄭又慧

2012年3月於美國加州

AP課程(Advanced Placement)是美國的一種可以在高中學習的大學課程,在高中,學完一年的AP課後,即可參加AP考試。如果成績優秀,那麼大學學分和高中學分就可以同時獲得。

老友鄭又慧突然打來越洋電話,囑為她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樂老師》寫序。我們第一次見面還是在二十年前,鄭老師受邀來京,參加第四屆國民音樂教育改革研討會,並作一篇專題報告,她的熱情親切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別各奔東西,但心中總存掛念。一些人天天在一起卻難成朋友,一些人一面之交卻一見如故,大概是同道中人的緣故吧!

序一

序二(1)

序二(2)

自序

第一章 暖身篇-學習樂器前該做的準備

根據教育專家和腦神經專家的研究結果,從胚胎着床、胎兒出生一直到兩歲,這段時間是孩子接受「聲音」(如語言、音樂)影響的黃金期;兩歲至五歲屬於次黃金期。或許您的孩子已經過了這些時期,別擔心,開始總比不開始要好,抓緊時間立即行動起來,任何時候開始「聽」音樂都會有進步的希望。

我的孩子有沒有音樂天分?(1)

我的孩子有沒有音樂天分?(2)

我的孩子有沒有音樂天分?(3)

學習樂器前的暖身運動

需要為幼兒購買樂器嗎?

玩具樂器可以代替正式的樂器嗎?(1)

玩具樂器可以代替正式的樂器嗎?(2)

玩具樂器可以代替正式的樂器嗎?(3)

成人對「學音樂」理解上的偏差(1)

成人對「學音樂」理解上的偏差(2)

隨時隨地聽音樂(1)

隨時隨地聽音樂(2)

適合孩子欣賞的音樂(1)

適合孩子欣賞的音樂(2)

適合孩子欣賞的音樂(3)

迪斯尼樂園與音樂(1)

迪斯尼樂園與音樂(2)

要不要參加音樂班?(1)

要不要參加音樂班?(2)

要不要參加音樂班?(3)

如何選擇兒童音樂班?

孩子不想上音樂課怎麼辦?

陪孩子一起學一段[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