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父親的地鍋洋芋(潘碩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父親的地鍋洋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父親的地鍋洋芋》中國當代作家潘碩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父親的地鍋洋芋

祖母生前常跟我講她經歷過的故事。1936年農曆八月,紅四方面軍某部走進我們山溝,正值秋老虎天氣。疲憊不堪的紅軍戰士,坐在樹蔭下歇涼。等緩過乏氣,就起身叉開五根指頭,插進洋芋骨堆里掏出白白胖胖的新洋芋,到袖口上擦擦泥土,放進口裡生吃起來,喀吧喀吧的,如同在吃白梨。鄉親們以為這支操外地口音的士兵沒吃過洋芋,就笑着說,洋芋要在鐵鍋煮熟了吃,或者燒熟了吃,生吃洋芋,肚子疼呢。果真有好心人挖了一背篼洋芋,洗淨泥土,動起煙火來了……

扎角草原土洋結合的地鍋

坐在炕上抽旱煙看醫書的父親插嘴說:「我給生產隊挖燒山灰的草芭,沒有乾糧拿,就煮地鍋洋芋,方便得很。」我問啥叫煮地鍋洋芋?父親給我講起了他挖地鍋煮(叫燒或蒸都能說得通)洋芋的全過程。父親說他扛着钁頭上山挖草芭前,先坐在地塄坎上卷旱煙,一邊吸煙,一邊掃描哪裡有洋芋地。緩過乏氣,父親動身扛起钁頭,干一陣子農活,快到吃晌午時,挖一窩大小不一的洋芋,拾進帽子裡,拿到涼水泉里洗淨泥土(沒有泉水或小溪的地方,就不用洗了,反正吃洋芋要剝皮),再用帽子盛着,再扛上钁頭,回到幹活的地塄坎邊,放下洋芋,抬起钁頭挖出鍋灶的形狀,再下到山溝里撿兩塊薄石板兒,一塊小些大的放進坑窩裡當鍋底。父親取出渾身濕漉漉里的洋芋蛋,放進地鍋里,再蓋一塊面積稍大的石板,覆上新鮮的濕土,防止漏氣。父親又跑進收割後的莊稼地,拔幾把茬根,撿些乾草棍,掏出火柴點燃後塞進爐膛,等到 「鍋蓋」上的泥土由青變紅時,縫隙里就會蒸發出香味來。父親用钁頭刃子拋開「鍋蓋」,取出又沙又綿的熱洋芋,坐在塄坎邊沿,剝掉皮子大快朵頤起來,很快打出了有鄉土氣息的飽嗝。父親繪聲繪色的描述讓我直流涎水。

吃不到地鍋洋芋的我,卻爆出令父親臉紅的書呆子話:「你這是偷吃生產隊的洋芋,不害怕大小隊幹部發現了,罵你損害集體利益?」父親的脖子和臉膛宛如上升的水銀柱。父親並沒有罵我,而是和顏悅色地解釋說:「那年月社員的肚子誰不餓?何況我是給生產隊幹活,又沒把地里的洋芋偷偷帶回家。割豆子的時候,小隊長經不住社員們的央求,帶頭給社員們燒豆子吃,你應該記得。」 [1]

作者簡介

潘碩珍,男,漢族,系甘肅作家協會會員、甘肅雜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