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色尼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愛色尼派,外文名:Essenes,基督教聖經里主前一世紀至主後一世紀出現於巴勒斯坦的猶太教派或團體。
基督教是對信奉耶穌[1]為救世主的各大教派的宗教,是信仰上帝和救世主的宗教,在古希臘語中,上帝之子被稱為基督,基督教[2]由此得名。
簡介
第一次提及有關愛色尼、法利賽,以及撒都該人的事情,是在猶大馬加比(參約瑟夫:《猶太古史》13.5.9)的繼承人約拿單時代(主前160-143)。約瑟夫稱這些團體為「教派」,原文似含有異端運動之意,不過,這是此詞後期才發展出來的意思。路加使用此詞來形容法利賽人(徒十五5,二十六5)、撒都該人(徒五17),和基督徒(徒二十四5、14,二十八22)。
馬加比叛亂始於主前167年。叛亂的背景是西流基希臘人和多利買希臘人之間的爭鬥。爭鬥的目標是巴勒斯坦。西流基人在主前198年取得勝利,但在猶大省仍有親敘利亞和親埃及的黨派。由西流基人鼓動的希臘主義,深深植根於許多猶太人之中。為了參加運動競技,有些猶太人甚至不惜動手術消除割禮所留下的疤痕(《馬加比一書》一15)。西流基王安提阿古四世在168年將猶太教的大祭司職位賣給出價最高者門尼老斯,猶太人群起反對,大逼迫因而爆發。其後一群虔誠的猶太人興起,與馬加比聯合起義。我們知道他們被稱為哈西典(意思是「虔誠派」;參《馬加比一書》二42)。
由於教義上有許多相似處,一般認為法利賽人要不是哈西典的直接繼承人,就是眾繼承者之一。學者一般更進一步相信,愛色尼派也是從法利賽或哈西典分裂出來的團體。昆蘭社團(留下死海古卷的社團)則被視為愛色尼派的一支,或是在差不多同一時間內興起的另一群分離主義者,此群體與愛色尼派亦有緊密的關係。
約瑟夫只提到3個猶太教派:法利賽、撒都該和愛色尼(《猶太古史》18.1.2)。因此,一般推論他們是那時期的僅有教派,但這是錯誤的推論。就我們所知,那時至少有7個猶太教派,甚至可能多達12個。這些教派之間大概會相同之處,此外這些團體是否都應當稱為宗教團體則不十分清楚(如奮銳黨就是一例)。不過,我們可以根據約瑟夫所提供的資料,來反證他所說的教派數目。按照約瑟夫所說,法利賽人計有6,000名(《猶太古史》17.2.4),愛色尼人4,000(《猶太古史》18.1.5;參斐羅:《讓每一個好人得自由》75),撒都該的人數則比法利賽人少(參《猶太戰爭錄》2.8.14)。把他們的數目加起來,至多不過16,000人,但猶大省的人口遠超過這數字。另外,約瑟夫自己提及「第四種哲學」(《猶太古史》18.1.6),雖然他從沒有指明是什麼,但有些學者認為是指奮銳黨。我們所能作的結論是,按約瑟夫的觀念,那裡有3個主要的或重要的猶太教派或團體。
愛色尼人離開巴勒斯坦的大城市,遷居小鎮和村莊。老皮里紐指出他們居於死海以西,他說「在他們下面便是隱基底」(《自然歷史》5.15.73),其意或指隱基底海拔較低,或指位於其南方。對於這句話的解釋,學者意見不一。
愛色尼人不關心邏輯或自然哲學,只熱衷於倫理學。約瑟夫將他們比喻為希臘畢達哥拉斯信徒(《猶太古史》15.10.4),但未作進一步解釋。愛色尼人着重潔淨和思想的聖潔。他們拒絕起誓(入門的重誓顯然不在此限),認為只憑一句話就足夠。他們守第七日,進入會堂後按年齡就座。一個人讀經,另一個人解釋,常運用象徵和三重定義釋經法(或許指拉比釋經法)。在安息日,他們不作工。關於獻祭,有關資料頗混亂;他們或不獻祭(斐羅:《讓每一個好人得自由》),或只在自己人之中獻祭,並不將祭品送去聖殿(約瑟夫:《猶太古史》18.1.5)。但約瑟夫在同一段里又記述他們送獻金往聖殿。頒律法者(是摩西?或神自己?)極得他們的尊敬。
愛色尼人研讀聖書,擅於預測未來。約瑟夫提到有一個名叫門納漢的愛色尼人,曾預言希律作王(《猶太古史》15.10.5)。他們也喜歡讀古書(似乎指聖經以外的書),精通醫療、草木和石材的知識。愛色尼人相信他們的靈魂不滅;但根據約瑟夫對他們的教義的了解:人的身體「會朽壞,其構成物質不能永久保持」(《猶太戰爭錄》2.8.11),或許表示否定復活。
我們憑現存的資料來重構愛色尼神學,實在不易令人滿意。所能清楚指出的是,他們是猶太人,熱衷於律法,但他們所強調和偏頗的地方使他們有異於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愛色尼人禁慾,雖然有些人也結婚。僅管約瑟夫提到有一位名叫約翰的愛色尼人是統率軍隊的將領(《猶太戰爭錄》2.20.4),但他們仍是非戰主義者。最主要的,他們是排他主義者,脫離其他的猶太人而生活於公共團體的公社模式里。
參考文獻
- ↑ 耶穌:「我們都與上帝同在」,中國台灣網,2013-04-03
- ↑ 宗教文化:什麼是基督教,第一星座網,201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