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爬樹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爬樹蕨

中文名:爬樹蕨

拉丁學名:Arthropteris palisotii (Desv.) Alston

界:植物界

門:蕨類植物門

亞 門:真蕨亞門

種:爬樹蕨

命名者及年代:(Desv.) Alston,1956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 (2013年9月2日)——易危(VU)

爬樹蕨(學名:Arthropteris palisotii (Desv.) Alston)是腎蕨科、爬樹蕨屬植物。根狀莖細長,蔓生,攀援如藤狀,可達2-3米,被鱗片,鱗片卵形。葉二列互生,相距約5-10厘米;柄長1-2厘米,被鱗片,以關節着生於蔓生莖的葉足上;葉片披針形,長20-45厘米,中部寬4-8.5厘米,一回羽狀,羽片約30-40對。葉脈明顯,側脈自主脈斜向上,一至數回分叉,在基部上側的為羽狀,小脈不達葉邊,先端有紡錘形水囊。葉紙質,干後褐色或褐綠色,兩面近光滑,僅主脈及小脈上略有棕色短節狀毛疏生。孢子囊群圓形,直徑約1毫米,生於 每組側脈的上側小脈頂端,離葉邊不遠或有時達向主脈1/3處;囊群蓋圓腎形,紅棕色,無毛,宿存或早落。

爬樹蕨為廣布於東半球的熱帶攀援蕨類,分布於中國、印度、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沖繩以南)、琉球群島、波利尼西亞、澳大利亞及熱帶非洲。攀援於海拔250-600米的林中樹幹上或岩壁上。

爬樹蕨在中國被佤族用來治療老人便秘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易危(VU)。 [1]

爬樹蕨形態特徵

根狀莖細長,蔓生,攀援如藤狀,可達2-3米,被鱗片,鱗片卵形,黑褐色,長尾頭,邊緣有睫毛,盾狀貼生。葉二列互生 ,相距約5-10厘米;柄長1-2厘米,被鱗片,以關節着生於蔓生莖的葉足上;葉片披針形,長20-45厘米,中部寬4-8.5厘米,一回羽狀, 羽片約30-40對,互生,相距1-1.3厘米,近無柄,平展或略斜展,以關節着生於葉軸,葉軸上面有淺縱溝,下面圓形,密被棕色腺毛及小鱗片,中部羽片披針形,有時呈鐮刀狀,長2-4厘米,寬約1厘米,先端鈍圓,偶有漸尖頭,基部不對稱,上側平截,常為耳形突起,通常緊靠葉軸,下側斜楔形,邊緣淺波狀或有明顯的鈍鋸齒,下部數對及頂端一片羽片較短小,下部羽片有時向下反折,略疏離。葉脈明顯,側脈自主脈斜向上,一至數回分叉,在基部上側的為羽狀,小脈不達葉邊,先端有紡錘形水囊。葉紙質,干後褐色或褐綠色,兩面近光滑,僅主脈及小脈上略有棕色短節狀毛疏生。孢子囊群圓形,直徑約1毫米,生於每組側脈的上側小脈頂端,離葉邊不遠或有時達向主脈1/3處;囊群蓋圓腎形,紅棕色,無毛,宿存或早落。 孢子為黃褐色,二面體型,單裂縫,極面觀橢圓形,赤道面觀腎形,大小約36.8微米×51.4微米(15個孢子大小的平均值),具褶皺狀周壁,黃褐色;但周壁易脫落,故常見無周壁、外壁表面光滑的孢子。

爬樹蕨近種區別

爬樹蕨近似於桂南爬樹蕨(Arthropteris guinanensis H.G.Zhou & Y.Y.Huang),不同在於桂南爬樹蕨葉片較小,線狀披針形或線形, 頂端羽狀漸尖,羽片較小,基部明顯耳狀;孢子囊群無蓋,着生於近側脈分又處。

爬樹蕨產地生境

爬樹蕨為廣布於東半球的熱帶攀援蕨類,分布於中國印度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沖繩以南)、琉球群島波利尼西亞澳大利亞及熱帶非洲。在中國分布於台灣、海南(白沙、陵水、保亭、儋縣)、廣西(百色、龍津、寧明)、雲南(河口、馬關)。攀援 於海拔250-600米的林中樹幹上或岩壁上。

爬樹蕨生長習性

孢子萌發

孢子的萌發率都很低。爬樹蕨孢子播種培養5天左右能看到明顯的吸水膨脹,孢子內有黃色油滴,葉綠體出現後黃色油滴漸變消失;8天左右萌發,萌發時先從裂縫中開裂,接着長出一綠色細胞;與此同時,綠色細胞的底部長出一條幾乎垂直的假根,假根白色透明不具葉綠 體;隨後分裂的原葉體原始細胞從萌發孔伸出,其分裂面與假根垂直,孢子萌發為書帶蕨型(Vittaria-型),孢子壁宿存於基部。

絲狀體

孢子萌發後,原葉體原始細胞連續3-8次橫向分裂排成單列絲狀,形成3-9個細胞的絲狀體,有的直,有的彎曲;細胞長度明顯大於寬度,呈桶形。絲狀體以單列細胞居多,偶見雙列絲狀體和多列絲狀體,但不分枝。在液體培養基中生長的絲狀體細長,多數為不規則彎曲, 細胞為長圓柱形,葉綠體稀少。

片狀體

播種27天左右,絲狀體頂端細胞不僅橫向分裂且縱向分裂,原葉體從一維的線狀(絲狀單列細胞)向二維的平面(多列細胞)發育,標誌配子體發育進入片狀體階段。頂端細胞的長軸平行於絲狀體,反覆縱向橫向分裂形成的子細胞長條形,形成匙形的片狀體。片狀體大多 為不對稱狀,其邊緣細胞排列較整齊,頂端細胞上一般都不長毛狀體;片狀體達3-7個細胞寬時,前端邊緣細胞出現斜向分裂產生倒圓錐形 的分生細胞,發育成為生長點,不斷分裂形成分生組織,分生組織細胞不斷分裂,逐漸使片狀體階段進入到原葉體階段;片狀體的假 根增多,但無毛狀體出現。

原葉體

播種60天左右,能觀察到片狀體前端及其後的分生組織先進行縱分裂,再進行橫分裂,左右兩邊細胞分裂快,形成原葉體的兩翼,前端凹口深陷(有的前端還有裂口)幼原葉體不對稱,隨着生長,成熟時發育為對稱的心臟形原葉體。原葉體發育方式為三叉蕨型 (Aspidium-type)。幼原葉體在基部長出多條假根,邊緣不整齊,其邊緣及前端都長有毛狀體。爬樹蕨成熟原葉體前端的毛狀體長得疏些,而桂南爬 樹蕨的則長得密些。成熟的原葉體為綠色或深綠色,葉綠體含量豐富,沿細胞壁分布。在液體培養基中,細長的絲狀體上 有時會長多個幼原葉體,但未觀察到這類幼原葉體發育為成熟原葉體。爬樹蕨成熟的原葉體為闊心形。

毛狀體

爬樹蕨出現毛狀體的時間都較晚。毛狀體始出現於幼原葉體,分布在邊緣和背腹面,由營養細胞向外突出產生,大多數為單細胞的乳頭狀毛;毛狀體內具少量葉綠體;毛狀體長15-20微米,寬3-6微米。

假根

爬樹蕨的配子體發育過程中,從孢子萌發開始出現假根,假根白色透明,無葉綠體;萌發時一般只產生一條假根,隨着發育過程的進行,在絲狀體、片狀體的基腹部不斷有假根長出。成熟的原葉體上,假根密集分布在原葉體腹面遠生長點端。假根不分叉;大部分假根直立 且粗細均勻,呈長管狀,但也有的假根末端膨大,近球形。

性器官

爬樹蕨的精子器和頸卵器的類型為同型孢子薄囊蕨類的一般類型。播種75天左右開始產生性器官,雌雄生殖器同體,精子器先於頸卵器出現和成熟。精子器位於原葉體腹面的假根叢中,與近生長點端的頸卵器接近。精子器大小不一,側面觀截圓形,頂面觀呈圓形,由3個 細 胞組成——基細胞、環細胞和蓋細胞,高約35微米,直徑約30微米。頸卵器位於原葉體腹面生長點之下到假根之間,數目不多,側面觀為煙囪狀,有4-5層細胞高,頂面觀為銅錢狀。精子器成熟時,蓋細胞裂開,精子逸出並藉助原葉體表面的水膜游入頸卵器,完成受精 作用 。

爬樹蕨主要價值

爬樹蕨在中國被佤族用來治療老人便秘。 爬樹蕨

爬樹蕨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易危(VU)。

參考來源

  1. [1], ,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