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無斑沙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無斑沙蜥
圖片來自reptarium

無斑沙蜥學名Phrynocephalus immaculatus)為鬣蜥科沙蜥屬爬行動物[1]

中國大陸,分布於內蒙古等地,多見於荒漠草原以及生長着戈壁茅針及芨芨草等植物的高平原台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內蒙古四子王旗。

形態特徵

形態成蜥全長99-125mm,尾長53-72.5mm,約占全長的56%。體軀及尾基部平扁,往後略皇圓錐形,尾梢尖細。頭形似蟾,寬略大於長,呈倒心臟形,吻端圓鈍,吻鱗方形,稍大於兩側的上唇鱗,俯視只能見到包圖鼻孔的白色上鼻鱗,鼻間鱗2-3枚。額部有2對大鱗,位於鼻間鱗後方。頂眼大,四周圍有細長的小鱗,前方及其兩側的鱗片較大,排列成輻射狀,頂眼後有1對呈V形排列的大形頂鱗。

眼間兩側隆起而正中呈溝狀凹陷,上睫鱗8枚,覆瓦狀排列,突出了眼眶上緣呈棱脊狀。上、下眼瞼被粒鱗,上瞼緣鱗及下瞼緣鱗外側尖出或鋸齒形,下瞼鱗與上唇鱗之間有縱列鱗3行。上唇鱗12-14(15)枚,鱗列下緣間有明顯的缺刻,下唇鱗(11)12-13枚,上緣平齊。須鱗大,略呈五角形,前緣寬闊,後方兩側各有與下唇鱗平行的大鱗2-3列,自額鱗至喉褶一縱列鱗(35)40-45枚。喉褶顯著,後緣有鱗間塊刻。

頭部和背、腹部的鱗片平滑,也不形成鱗叢。胸鱗和腹鱗菱形,末端尖出。前、後肢之間的腰側有縱行的膚褶。前肢貼體前伸時,第3、第4指的指端超過吻端,指長順序4-3-5-2-1,後肢前伸時,第三、第四趾的趾端逾越喉褶,趾長順序4-3-2-5-1,第四趾外側櫛緣發達,趾下瓣13-16枚,爪細長尖出。脛部背面外側3-4列鱗中,雜有後半部帶弱脊的棱鱗。雄斯尾基部膨大,兩側鱗片的末端尖出成細刺狀,肛孔後有一橫凹,尾往後變圓漸呈鞭狀。

尾腹面自基部三分之一起至尾梢被棱鱗,背面中段的鱗具弱脊。頭部背面無任何斑紋,眼下有2條後行的黃白色斜紋,上唇飾有深色垂紋。軀幹部除兩肩和後肢間各具1對三角形褐色小斑外,僅有3對大形對稱而間隔寬闊的褐色背斑,有玫瑰紅腋斑,腰側前、後膠間有1褐色縱紋,除第一、第二指及第一趾外,四肢各部飾有褐色橫紋。尾背有1對褐斑、2條橫紋和3個褐色環紋,末端黑色,尾的腹面黃白色,後段三分之一二有黑、白兩色相間的環紋。

雌蜥的形態特徵與雄體相同,唯其尾部較短,約占全長的52%,尾基不膨大,前肢貼體前伸僅第二、第三指的指端抵達吻端,而後肢只有第四趾前伸至肩部。幼蜥的四肢健長,前肢貼體前伸除第一指外,余均超越吻端,後肢前伸時腳趾逾越喉褶而幾達眼的後緣。尾部腹面具黃、黑兩色相間的環紋,尾端黑色。

生活習性

生活在陰山山脈北部的荒漠草原地帶,棲息於生長着戈壁針茅及芨芨草等優勢種植物的高平原台地,並不向其周圍地區延伸至乾草原、荒漠、黃土高原等地帶。與無斑沙蜥同域分布的爬行動物有變色沙蜥、密點麻蜥、麗斑麻蜥、白條錦蛇、黃脊游蛇、蝮蛇等,然其數量則明顯地少於麗斑麻蜥和近似種變色沙蜥。洞穴結構、浦食行為、避敵方式、生殖季節、幼蜥孵化、冬眠出蟄等生態習性,均與變色沙斯大致相仿,有關該蜥的研究專題至今尚無報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