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靈谷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靈谷寺

靈谷寺位於江蘇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東南坡下,中山陵以東約1.5千米處,始建於天監十三年(514年),是南朝梁武帝為紀念著名僧人寶志禪師而興建的「開善精舍」,初名開善寺。明朝朱元璋親自賜名「靈谷禪寺」,並封其為「天下第一禪林」,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金陵梵剎志》將其與大報恩寺天界寺並列為大剎。[1]

靈谷寺內有放生池、金剛殿、天王殿、無量殿(又稱無梁殿)、五方殿、毗盧殿、觀音閣等殿堂,寺後有寶公塔。靈谷寺玄奘紀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師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師頂骨紀念塔中有玄奘頂骨舍利[2]

1982年,靈谷寺無梁殿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南京靈谷寺被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2006年,國務院將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中山陵附屬譚延闓墓、鄧演達墓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歷史沿革

靈谷寺最初為南朝梁武帝為尊崇寶志禪師興建的「開善精舍」,位於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南麓,始建於南朝天監十三年(514年),梁武帝為埋葬寶志和尚,在獨龍崗建開善精舍和志公塔。

唐朝乾符年間改名為「寶公院」。

宋開寶年間, 易名為開善道場。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題寺額為「太平興國禪寺」。

元朝及明朝初年時被稱作「蔣山寺」。

明太祖朱元璋選定此處修建自己的陵墓明孝陵,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將原寺移到靈谷寺現址,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間的一片谷地,可謂山有靈氣,谷有合水,故而命名為「靈谷禪寺」。用磚石砌成的無量殿(又稱無梁殿),安置無量壽仏本尊,靈谷寺的寺匾額是朱元璋所賜,並敕封寺名「靈谷禪寺」。當時靈谷寺規模很大,占地500餘畝。還有靈谷塔和三絕碑等勝境;玄奘紀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師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師頂骨紀念塔中有玄奘頂骨舍利。

清朝初年,遭受冰火打擊,但次年很快地就復興了,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南巡時,臨幸鐘山,御賜「靈谷禪林」匾額,並書「天香飄廣殿,山氣宿空廓」對聯賜寺。 雖接待過康熙帝與乾隆帝在這裡逗留。但是,建築大多毀於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清軍與太平軍的兵火,雖然同治年間寺院在曾國藩等人得以重建,規模已大不如明代靈谷寺的威容盛況。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在靈谷寺原址建設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原靈谷寺則遷至東側同治六年所建的龍神廟。四方牆壁設置了110座石碑,刻有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名單。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一帶被改為「靈谷寺公園」。

1973年,南京靈谷寺修復開放,經有關部門批准,從市文管會請回供奉玄奘法師靈骨,寺內專設「玄奘法師紀念堂」,紀念堂正中心設13層密檐楠木塔,玄奘法師頂骨即安奉於此中。

1980年,真慈大和尚住持靈谷寺後,對靈谷寺進行了全面維修,重建了山門、大雄寶殿、祖堂、客堂、志公殿、藏經樓,新建了觀音寶閣、玄奘院等建築。

1983年,南京靈谷寺被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2004年,靈谷寺新建仿唐建築玄奘院。

2014年4月,靈谷寺舉行開山1500周年慶典暨第四屆金陵禮佛文化月活動。

2016年1月8日,靈谷寺玄奘院地宮舉行落成儀式,鎮寺之寶——玄奘的頂骨從玄奘院大殿移駕地宮內保存。以後,地宮將作為這份玄奘頂骨的永久存放和供奉之地。

建築格局

靈谷寺,由寺廟建築、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和靈谷公園組成的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山陵東面。

靈谷寺大門是一座三拱門的門廳。大門正南有一個長近百米的月牙形放生池(又稱萬工池)。大門後的過雨道是無梁殿。殿前有一座五楹帶頂的陣亡將士牌坊,中間坊額刻「大仁大義」,背面刻「救國救民」。坊前置一對漢白玉雕成的貔貅。無梁殿後是陣亡將士第一公墓,此墓連同位於東西各300米處的第二、第三公墓共埋葬北伐與抗日陣亡將士1029名,弧形墓牆後是松風閣,建於幾十級台階之上,九楹二層,外有迴廊,四周紅柱環繞,二樓為中空式。閣後甬道正中置寶鼎一座。上刻「名鼎垂勛」四字。寶鼎向北是靈谷寺的標誌性景點靈谷塔。無梁殿東有大雄寶殿、大道覺堂、觀音寶閣、藏經樓、彌勒殿等建築。寺門對面是一座帶頂的黃色照壁。向東過小橋是座五楹的古建築名「流觴廳」。由流觴廳向東南是鄧演達墓。墓門正中是一座圓形花壇。遊廊盡頭各有方亭一座。墓前雪松、龍柏,地下鋪草坪,東、西、北三面有石牆環繞。墓前有花崗石墓碑,刻何香凝所書「鄧演達烈士之墓」。

主要建築

山門

靈谷寺山門是靈谷公園的大門,這座仿古建築的山門是20世紀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為三拱門,綠色琉璃瓦檐頂,外牆為紅色,所以也叫紅山門。門額上有「靈谷勝境」四字,是現代書法家錢松岳先生的手筆。門外的一對石獅,是建造陣亡將士公墓的北平軍分會贈送的。紅山門後一條青石鋪就的兩道,在道的盡頭,矗立着一座陣亡將士牌坊,牌坊建於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是為紀念北伐陣亡將士而建,牌坊的台基長32.7米,寬16.6米,高10米,共五間,全部用鋼筋水泥構築,座基外鑲花崗岩,綠色琉璃瓦覆頂。牌坊前中門門額上橫刻「大仁大義」四字,背面刻「救國救民」四字,都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題寫的。

無梁殿

無梁殿是明代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建築,因殿內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由於這座殿是磚石拱券結構,不用梁木,所以俗稱「無梁殿」。無梁殿建於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大殿的東西長53.8米,殿前露台寬敞,面闊5間,進深3間。殿頂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個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築結構改變了中國古建築樑柱結合框架式的建築傳統。整座建築找不到樑柱,全部用磚砌造而成。採用了中國古代石拱橋的建造方法,由基層用磚先砌5個洞,合縫後疊成一個大型的拱形殿頂。5個開門的每一間就是一券,每排為5券,正中一間券洞最大,寬11.4米,高14米。內部雖為券洞結構,外部卻仍以仿木結構的形式出現,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還設有門窗,是一座採用多樣券法,錯綜連接後構成的建築。

靈谷寺無梁殿前有一漢白玉贔屓,上馱一碑,這塊碑是譚延闓的墓碑,上面原有蔣介石題書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前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譚公延闓之墓」字樣。墓碑之下有龜趺座,四周圍有石欄,為譚延闓墓的起點。後來原碑文磨平,由中山陵園管理處第一任處長高藝林摹乾隆筆意題書「靈谷深松」。

靈谷塔

靈谷塔——原名陣亡將士紀念塔,是陣亡將士公墓的主要建築之一,建於民囯二十年~民國二十二年(1931~1933年)。塔的設計者是美國著名建築師茂非和中國建築師董大酉。該塔高約60米,九層八面,全部用鋼筋水泥建築。每層以綠色琉璃瓦披檐,塔外繞有走廊(雲座),圍以石欄杆的平台,塔之中部用螺旋式,扶梯有260多級圍轉而上,每層每面有門通至塔外繞之平座,繞台可鳥瞰鐘山景物。正門橫帽上的「靈谷塔」三個字是解放後陵園管理處第一任處長高藝林所書。塔底層外壁石刻 「精忠報國」為蔣中正題書。側門分別是「成功」、「成仁」,後門為「有志竟成」。

松風閣

松風閣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馬樓式建築,面闊9間,屋頂為重檐式,鋪以藍色琉璃瓦。這座建築是「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的紀念館。紀念館於1931年起建造,由美國建築師茂非按中國傳統的民族建築形式設計,造價21.5萬元。1933年完工後正式定名「革命紀念館」。這幢二層樓建築,東西長41.7米,南北寬19.7米,為鋼筋水泥仿木結構。外有迴廊,樓下為9間,中為穿堂,上面是走馬樓式的樓屋。上下遍設架櫃,供陳列陣亡將士遺物或舉辦展覽。

寶公塔

寶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來安葬寶志和尚舍利的塔,當時建塔耗資20萬銀兩。後因朱元璋建明孝陵,將塔與寺一起遷往這裡,改名叫靈谷塔。塔初建時為5層,可惜原塔早已毀盡。寶志和尚是南京棲霞東陽人,7歲出家,死於梁天監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

寶公塔原為七級,磚木結構,明初在今靈谷塔位置,建造烈士公墓時遷移至此,為覆缽體形式,1941年完工。

將士公墓

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位於無梁殿東西後三個方位,於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落成,共建築有公墓3座,第一公墓居中,位於無梁殿後面;第二、三公墓位於無梁殿東西兩側。三個公墓共葬入1029名國軍陣亡官兵,多數是北伐和12.8淞滬會戰陣亡將士。牌坊建於1933年,建造在42級石階之上,台基長32.7米,寬16.6米,高10米,共5間,鋼筋水泥結構,座基外鑲花崗石,綠色琉璃瓦蓋頂,飾有有水泥脊獸,斗拱三級,四角起翹。前後門額上鐫刻有「大仁大義」、「救國救民」八個大子,左右門額上配有瓷質國民黨黨徽。第一、二、三公墓的地上建築基本已經被毀。

玄奘紀念堂

大雄寶殿東跨院的正廳為玄奘法師紀念堂,裡面陳放着六面七級飛檐桃角檀香寶塔一座,塔內安放着玄奘法師的部分頂骨。玄奘,通稱三藏法師,唐朝高僧,唯識宗的的創始人之一,與鳩摩羅什、真帝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據文獻記載,玄奘法師圓寂於西安,葬於興教寺塔,黃巢起義時遭盜而捐殘。後來,宋朝天禧寺和尚法政,在陝西終南山紫閣寺得玄奘法師頂骨,遷葬於南京中華門外的大報恩寺,建一座磚塔,埋藏頂骨,名為「三藏塔」。清未遭兵燹而毀。

1973年,南京靈谷寺修復開放,將存放於文管會的頂骨迎回,後建玄奘院、造金絲楠木純金構建玄奘大師頂骨舍利塔進行供奉。

2016年1月8日,靈谷寺玄奘院地宮舉行落成儀式,鎮寺之寶——玄奘的頂骨從玄奘院大殿移駕地宮內保存。

文化傳說

文化

清朝康熙遊覽靈谷寺時,親筆題書「靈谷禪林」匾額,還寫了一副對聯:「天香飄廣殿,山氣宿空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過靈谷寺,並在這裡建了行宮,還賦詩、賜物,親筆御書「淨土指南」四字,令刻在三絕碑上。

歷代詩詞

詩名 作者 朝代
靈谷寺 屈大均 明朝
靈谷寺梅花塢六首 焦竑 明朝
游靈谷 顧起元 明朝
靈谷寺 吳敬梓 清朝

傳說

《高僧傳》卷十記載,寶志又作保志,俗姓朱,金城(今甘肅蘭州)人。出家後師事僧儉,修習禪學,有很深的佛學造詣。傳說在南朝宋太初元年(453年)以後,言行神異,「手足皆鳥爪」,常隨身攜帶古鏡、剪刀尺、扇之類的東西,披髮赤足而行,「時或賦詩,言如讖記」。齊武帝、梁武帝和侯王士庶視為「神僧」,十分推崇。

文物保護

1973年,南京靈谷寺修復開放,將存放於文管會的玄奘頂骨迎回,後建玄奘院、造金絲楠木純金構建玄奘大師頂骨舍利塔進行供奉。

1982年,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指定無梁殿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並移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

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廖仲愷何香凝墓、鄧演達墓、譚延闓墓、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四個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整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鄧演達墓位於靈谷寺東,廖仲愷何香凝墓位於明孝陵西側,譚延闓墓位於靈谷寺東,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位於靈谷寺)。

2012年3月,靈谷寺桂林石屋遺蹟被列為第四批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

  1. 千年靈谷寺 萬株桂花香 , 新浪旅遊.2013-09-17[引用日期2015-09-02]
  2. 靈谷寺首次舉辦玄奘舍利供奉大典 , 網易[引用日期2016-03-20]
  3. 南京靈谷寺 , 中國宗教藝術網[引用日期2016-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