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靈台(詩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靈台(詩經)

【原文】

經始靈台(1),

經之營之(2)。

庶民攻之(3),

不日成之。

經始勿亟(4),

庶民子來。

王在靈囿(5),

麀鹿攸伏(6),

麀鹿濯濯(7),

白鳥翯翯(8)。

王在靈沼,

於牣魚躍(9)。

虡業維樅(10),

賁鼓維鏞(11)。

於論鼓鍾(12),

於樂辟廱(13)。

於論鼓鍾,

於樂辟廱。(14)

鼉鼓逢逢,(15)

矇瞍奏公(16)。

【注釋】

1.經始:開始計劃營建。靈台:古台名,故址在今陝西西安西北。
2.攻:建造。
3.亟:同"急"。
4.子來:像兒子似的一起趕來。
5.靈囿:古代帝王畜養禽獸的園林名。
6.麀(yōu)鹿:母鹿。
7.濯濯:肥壯貌。
8.翯(hè)翯:潔白貌。
9.靈沼:池沼名。
10.於(wū):嘆美聲。牣(rèn):滿。
11.虡(jù):懸鐘的木架。業:裝在虡上的橫板。樅(cōnɡ):崇牙,即虡上的載釘,用以懸鐘。
12.賁(fén):借為"鼖",大鼓。
13.論:通"倫",有次序。
14.辟廱(bìyōnɡ):離宮名,與作學校解的"辟廱"不同,見戴震《毛鄭詩考證》。
15.鼉(tuó):即揚子鱷,一種爬行動物,其皮製鼓甚佳。逢(pɡ)逢:鼓聲。
16.矇瞍:古代對盲人的兩種稱呼。當時樂官樂工常由盲人擔任。公:讀為"頌",歌。或謂通"功",奏功,成功。

【譯文】

開始計劃造靈台,

先是測量後建造。

庶民百姓齊努力,

不多幾天就建成。

開始計劃本不急,

百姓如子齊出力。

文王來到靈囿中,

母鹿安靜躺伏着。

母鹿毛色多潤澤,

白鳥潔淨羽毛白。

文王來到靈池旁,

魚兒滿池歡蹦跳。

鐘鼓支架崇牙聳,

掛着大鼓和大鐘。

依次輪流擊鐘鼓,

君民同樂在辟廱。

依次輪流擊鐘鼓,

君民同樂在辟廱。

鱷皮大鼓聲和諧,

盲人樂師奏頌歌。

【讀解】

《靈台》大概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提到園林的作品之一。對於研究園林藝術史的人來說,肯定具有史料價值,似乎也可以由此推斷:中國園林造園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時代。不過,我們的興趣不在這裡,而在詩中所述的君主與民同樂。

君主與民同樂歷來被看作是君王個人德行高尚的表現,也被看作是政治清明、上下左右關係融洽和諧的標誌,以至後來即使 真實情況並非如此,也會有宮迎卜御用文人出來獻媚,製造一些君主德行高尚、與民關係和諧的假象。

當然,我們的意思並不是說有關周文王的傳說是獻媚取寵的 下臣編造出來的美麗光環。因為文王所處的時代畢竟與後來不同 ——哪怕那是人們理想的、一去不復返的美好時代。推想起來,那 時周代統治者剛走出部族群落,一切都剛剛開始,由部族首領轉 向國家最高統治者,以前作首領時的一些良好德行得以在國家初 創時發揚光大。加上面臨諸多敵對部族虎視眈眈的威脅,要想立穩足跟,不得不考慮團結一心、同仇敵的大問題。再從個人修養性格的角度看,的確有修養良好、不貪不婪、性情溫和的統治 者。所有這些加在一起,完全可能造就出像用周文王那樣的賢明君 王。正如詩中所述,平民百姓當真把他當作父母一樣來尊敬、親 近、臣服,甚至連鳥獸蟲魚都能深明其中緣由,從而歡欣雀躍 (是文學誇張,還是獻媚取寵?)。此情此景,怎不令人羨慕?

可惜這種好時光一去不復返了。後來的君主們再也不可能與老百姓天然的親和關係,即使某個人想這樣做,制度也不會允 許、治人者和被人治者的距離拉開了,矛盾出現了,怨恨產生了。 在後人的心目中,周文王的時代幾乎就是一個神話。[1]

【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後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現在我們見到的《詩經》,就是毛亨傳下來的,我們這裡選錄的《詩經》,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註疏》,並廣泛參考了其他研究《詩經》的專著。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