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潮汐(穆旦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作品原文

作者:穆旦


1

當莊嚴的神殿充滿了貴賓,

朝拜的山路成了天啟的教條,

我們知道萬有只是乾燥的泥土,

雖然,塑在寶座里,他的容貌


仍舊閃着偉業的,降服的光芒,

已在謀害里貪生。而那些有罪的

以無數錯誤鑄成歷史的男女,

那些匍匐着獻出了神力的,


他們終於哭泣了,自動離去了,

放逐在正統的,傳世的詛咒中,

有的以為是致命的,死在殿裡,

有的則跋涉着漫長的路程,


看見到處的繁華原來是地域,

不能夠掙脫,愛情將變做仇恨,

是在自己的廢墟上,以卑賤的泥土,

他們匍匐着豎起了異教的神。


2


這時候在中原上,唪經的人

在無可挽留中送走了貴賓,

表現了正直。而對於那些有罪的,

從經典里引出來無窮的憎恨;


回憶起賣身後得到的恩惠,

他嘆息,要為自殺的屍首招魂:

宇宙間是充滿了太多的血淚,

你們該懺悔,存在一顆寬恕的心。


而愚昧不斷地在迫害里伸展,

密集的暗雲下不使人放心,

唪經人做了法事,回到鼠穴里,

莊嚴的神殿原不過一種猜想,


而雷終於說話了,自殺的屍首

雖然他們也歌唱而且歡欣,

卻無奈地隨着貴賓和唪經者,

(是)在一個星球上,向着西方移行。


1941年1月

作者簡介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錚,中國現代主義詩人、翻譯家,九葉詩派成員之一,祖籍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出生於天津,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1]

穆旦6歲即發表習作,青年開始詩歌創作,之後一直寄情於現代詩,聯大畢業後,曾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國外深造回國後,擔任南開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文革中遭受迫害調圖書館工作。1977年穆旦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享年59歲。[2]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青年詩人,他的詩在上海詩人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四十年代初期,聞一多遍選《現代詩鈔》時,選入了他詩作十一首,數量之多僅次於徐志摩一首。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譯《中國現代詩選》在倫敦出版,其中就選譯了穆旦詩九首。1952年,穆旦的兩首英文詩被美國詩人赫伯特·克里克莫爾(Hubert Creekmore)編選入《世界名詩庫》(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同時入選的其他中國詩人只有何其芳。穆旦詩作的藝術風格、詩學傳統、思想傾向和文學史意義,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詩人和評論家較為深入地討論着,並被介紹到英語文學界。


五十年代初以來,穆旦頻受政治運動的打擊,身心遭到極大的摧殘,被迫從詩壇上銷聲匿跡,轉而潛心於外國詩歌的翻譯,直到驟然去世。穆旦去世多年以後,才逐漸被人們重新認識。人們出版他的詩集和紀念文集,舉行「穆旦學術討論會」,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二十世紀中國詩歌大師」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這種種的不尋常,被稱為「穆旦現象」。[3]

袁可嘉在《詩的新方向》中認為,穆旦「是這一代的詩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遠的人才之一」,現在看來這一判斷是準確的。

袁可嘉回憶了現代文學史上現代化新詩潮的由來和發展,認為「穆旦是是站在40年代新詩潮的前列,他是名副其實的旗手之一。在抒情方式和語言藝術『現代化』的問題上,他比誰都做得徹底」。不過袁又指出,這樣的「徹底性」難免在某些尚不成熟的詩作中帶來一定程度的生硬和晦澀,使他的作品到今天還不能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欣賞,是我們應當吸取的教訓。[4]

王佐良認為「無論如何,穆旦是到達中國詩壇的前區了,帶着新的詩歌主題和新的詩歌語言,只不過批評家和文學史家遲遲地不來接近他罷了」。王佐良還談到了穆旦晚年的詩作,認為詩人經過將近三十年的坎坷,仍有那無可企及的詩才。他認為《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