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河之濱的村落(王樹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濰河之濱的村落》是中國當代作家王樹文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濰河之濱的村落
濰水之濱,靜靜地躺着幾個古老的村落。
當陽光,溫柔地扯開了夜的帷幕,村人們便從惺忪中醒來。洗臉,洗手,挑水,做飯,餵豬……然後便扛起鋤頭,駕着牛車,在嘎吱嘎吱的車軲轆聲中奔向莊外的田野。
田野里很靜,到處是蔥翠的莊稼,有玉米,有高粱,有沉重地耷拉下頭的谷穗兒,還有漸行飽滿的豆莢兒,還有棉麻。很多年前的那場大水,那場濰河漲溢,給這裡帶來了多少沃壤!又滋養了多少禾穀!又讓多少傴僂腰身祖祖輩輩在黃土地上艱難討生活的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籍此沃壤,人們得以飽暖,得以延續生命,得以繁衍子嗣。衣食無憂之後,人們把生活的目標遷移,於是這片土地上便誕生了酒,那是由高梁釀製的酒,那是由地瓜干釀製的酒。酒的醇香散逸開去,瀰漫了田野上時,沉醉了無數的莊稼,也沉醉了夕陽西下在坡地里不輟勞作的人們。
籍此良頃,人們得以美食。豐盈的沙土層,豐饒的微量元素、礦物質,讓西瓜也找到了最適宜的家。瓜瓤又甜又脆,解渴消暑除燥,甜蜜了人們的生活。大英村,蔣家莊,化村,也就因此名聞遐邇了。
村落濱河,有的是波瀾不驚的日子。風波平靜的日子裡,總會有幾隻船在飄蕩着。閒散下來的農民們,或者獨撐一葉扁舟,或者夫唱婦隨,駕駛竹排,或者父子二人,站在鐵殼子船里,搖櫓划槳。接着,一張張銀網向着天空飛去,再俯身鋪在水面上,濰河上便多了一份夕陽殘照的倩影。薄暮時分,漁舟晚唱,夫妻相隨,親子相攜。江南漁村的巨幅畫卷也就鮮活地複製到了這江北小城上。
濰河悠悠,水流清澈,日夜不息地流淌,蜿蜒東去,滋潤了河邊久渴的村莊。
水可潤物,滋潤了兩岸鬱鬱蔥蔥的森林,還有那滿坡碧透的莊稼,還有那數不盡的草甸、灘涂、濕地……
水也養人,幾百里的發源,幾百里的孕育,讓這水有了厚度。人們可以在傍水的村子裡挖井,河水便透過河岸粗疏的沙礫,滲透進來,成為井水了。人們再砌好井口,安裝上轆轤,隨着那咯吱咯吱的不停的轉動,水打上來了。
經由了泥沙的過濾,水也就不再是普通的水了。井水清澈,甜味氤氳,生喝一口,滿嘴余香,心底里陡然升起一種透徹,一切的阻遏皆煙雲散盡了,幸福的微波兒開始湧起,在血管里微微蕩漾着,臉上就寫滿了怡然。熟開之水,是更有韻味的了。烈日當空,槐柳濃蔭之下,花甲的老翁,三三兩兩,坐着馬扎,沏一壺濃茶,釅釅的,細品慢呷,輕搖蒲扇,講着三國和聊齋的故事,笑看秋月春風。碰上端午節,會有那壯實的漢子,或者勤勞的婦人,抑或是剛滿十三四歲的少年,他們會不約而同地來井邊汲水了。井水泡米,井水煮粽,水的元素變身為粽子的元素,讓這江北小城,這江北古老村莊的粽子格外好吃。
遭逢濰河漲溢,洪波泛濫,又是一番別致的景象。這時,會有村子裡那一群群勇猛果敢的兒童,興奮地衝上岸邊,赤裸着身子,噗通噗通地跳下去。也有那早就學會游泳的,他們初來乍到,心裡膽怯,逡巡着不肯向前,同伴往往會偷偷從背後猛烈地推一把,於是兩人一同落入水裡。其實,同伴也並沒有惡意,幫對方克服了內心的恐懼而已。集體入水之後,孩童們會集結成一簇兒,踩着水兒,向對岸游去。他們隨波逐流,抑或中流擊水,最後在遠遠的斜對面登陸了。幾番潮起潮落,幾番黃沙湧起,幾番沉浮無定,幾番嗆水吞水吐水,孩童們練就了一身好水性,個個都是弄潮兒。
水漲的日子,覆掩了濰河中央簡陋的過水橋。濰河南岸的化村,村民要到河北去走親訪友,特別是夏季西瓜成熟的季節,村民們便扛了麻袋,鳧水過河。西瓜在水流的托舉下變得很輕很輕。他們邊游邊拽,十幾分鐘後便到對岸了。
站在岸上的村民,整理好衣裝,再次回首那曾經的湍急的水流,依依有些不舍。歲月的河流啊,承載過多少艱難,又承載了多少沉重!其中的寬慰又豈是遠水之人所能觸摸得到的,又豈是遠水之客人所能領略得到的。
汛期過了,天漸寒,濰河一改臃腫的姿態,變得溫柔婉約,俏麗多情。河南河北就活躍了幾隻渡船,是鐵皮圍成的微型的渡船。黝黑而枯瘦的老頭兒,手執一根長竹竿,來來往往,接送着往來過客。送走了寒暑交替,送走了春夏秋冬,送走了歲月里無盡的輕緩與沉重。
撐杆的人收費不高,只收幾角錢,遇有困難的客人,就少收或免收。錢收得少,客人卻滿臉燦爛,應承日後答謝,船家就客套起來,手中的撐杆卻格外有力,嗖嗖地向着對岸進發了。
遇有旱年,濰河瘦弱的日子,附近的村民會拿了抄網還有水桶,一起去河灘撈魚了,也或者一塊兒撈米蛤蜊。不消一個時辰,一家幾口人往往會連魚帶蛤蜊收穫了滿筲滿桶,抬回家去。然後點火燒飯,隨着爐膛里煙火漫起,一縷曼妙的鮮香也就瀰漫了滿屋滿院,陶醉了庭中的所有人。
濰河累月經年,日夜不息。滋潤着兩岸淳樸的土地,生養繁衍着無數樸素的人們,朝朝暮暮,歲歲年年。也濡潤了兩岸人們的性格,或成其剛猛,或成其柔靜,或成其純粹,或成其深沉,或成其渾厚與恢弘。
濰河邊的村落,和濰河一道,從遠方走來,笑語從容,奔向遙遠的未來。[1]
作者簡介
王樹文,諸城市作協會員。2009年開始寫作,參加諸城市、濰坊市組織的各種徵文中,均獲獎。在各級報刊發表散文、小說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