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第二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濰坊第二中學,校址在山東省濰坊市廣文街。前身為美國北長老會牧師狄樂播所建樂道院,內設清光緒九年(1883)建立的文華館和二十一年建立的文美書院。文華館二十八年改名文華書院,宣統三年(1911)改文華學校,1915 年改文華中學。1913 年,文美書院改名文美女子中學。1931 年文華中學、文美女子中學和培基小學合併為濰縣私立廣文中學。宗教課為必修課,校訓為「犧牲, 服務,互助」。1937 年七七事變後,廣文中學被迫停辦。
1946年復校。1952 年改公辦,用現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注重學校常規建設,進行教學改革。在備課、課堂教學、作業布置和批改、學業成績評定、課外活動以及體育衛生等方面都有明確的常規要求。80年代數學教學進行「引導、探究、討論、評講、練習」的教學方法試驗。物理課總結出「啟發式綜合教學法」, 加強實驗,改革課堂教學結構,組織學生自學、質疑,培養學生能力等經驗。
學校規模
學校現系完全中學,分設初、高中部,師資力量雄厚,有教職工330人,其中有研究生學歷的20多人,全國優秀教師5人,省特級教師1人,市特級教師2人,擁有省市級教學能手稱號的教師60多人。學校現設教學班76個,在校生總數5400餘人。
辦學條件
近幾年,學校多方籌資,加強基本建設,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建起了全國先進、省內一流的體育館,兩座教工宿舍樓,兩座現代化的教學樓,學生公寓、餐廳以及300米塑膠跑道和籃球場。在教學樓新建雙向閉路電視教學系統、監控、多媒體教室,在校園安裝局域網等,使學校的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校園綠化、美化及校園文華建設[1]也煥然一新,學校整體規模有了較大的發展。
教學成果
學校確立並堅持"以開拓進取為主旋律,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自我加壓,負重奮進,並在實踐的不斷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學思路及鮮明的辦學特色:抓住機遇,發展優勢,鞏固初中的優勢地位,適度擴大高初中辦學規模,進而把初中辦成我市的窗口初中,把高中辦成一流的學校;實施人性化管理,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現自我、張場個性的舞台,讓每位學生和諧成長,全面發展。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社會聲譽與日俱增。初中教學一直穩居全市前列,高中教育教學成績連創新高。僅2002年以來,在學科競賽、藝體比賽中,共獲得國家級獎勵的就達300多人次。特別是2002年高考成績尤其突出,全市文科前10名,濰坊二中就有3名,其中明明同學喜獲全市文科狀元。濰坊二中畢業學生因學業紮實、志向高遠、素質全面、特長明顯受到高校和社會普遍歡迎和高度評價。
辦學理念
濰坊二中 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指導,改革教法和學法,充分利用先進的語音、電教、實驗及高考試題庫網站等條件進行現代化教學,構建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教學模式。教師積極參加教研、科研,走創新發展之路。在"九五"和"十五"期間,學校承擔的省市課題和全國規劃課題達15個,參加市級以上規劃課題研究的教師達60%以上。在校教師近幾年在全國、省、市報刊上發表科研論文210多篇。學校以青年教師培訓為主陣地,以名師工程建設為契機,在教育實踐中發展和培養教師,初步形成了以名師為龍頭,以學科帶頭人、教壇新秀為中堅,以教師素質全面提高為根基的"金字塔"型的梯形結構,實現了教師隊伍結構的科學構建,具有個性風格的教師在各自的崗位上實現着生命的價值。
學校因材施教[2],實行優生優培,挖掘每位學生的最大潛能。一是充分發揮數學、物理、生物等學科的優勢,加強奧賽輔導。2001年因參加奧賽而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全國重點高校免試錄取的全市共9人,該校就占4人,列全市重點中學之首;近兩年又有十幾名同學獲得山東賽區一等獎並獲得免試保送資格。在2004年全國數學奧賽中,高三的張純同學取得全省第一的優異成績。
參考文獻
- ↑ 【政策】關於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 ,搜狐,2019-02-23
- ↑ 淺談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豆丁網,201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