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 送李御帶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滿江紅 送李御帶珙》 |
作品名稱: 《滿江紅 送李御帶珙》 創作年代: 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吳潛 |
《滿江紅 送李御帶珙》是南宋後期官員,詩人吳潛的詩。[1]
吳潛是南宋詞壇的重要詞人。詞風激昂淒勁,題材廣泛,主要是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也常吐露個人理想受壓抑的悲憤。"報國無門空自怨,濟時有策從誰吐?"(《滿江紅·送李御帶珙》)是他壯志未酬的自我寫照。吳潛也能詩,多為紀游、即事之作,有的也抒發"丈夫勳業在安邊"(《送曾阿宜往戍》的抗敵抱負。詩較平衍,佳作不多。
寫景之詞比較著名的有《滿江紅·豫章滕王閣》[2]。送別詞中,《滿江紅·送李御帶珙》尤為感人[3]。詞的開頭即問友人李珙何以辭官,可見這不是一般的聚散迎送, 牽動肚腸的也不是一般的離情別緒。遊樂詞代表作有《滿江紅·金陵烏衣園》,為作者在建康(今南京)任淮西財賦總領時所寫[4]。
詩詞正文
“ | <紅玉階前,問何事、翩然引去。
湖海上、一汀鷗鷺,半帆煙雨。 報國無門空自怨,濟時有策從誰吐。 過垂虹亭下系扁舟,鱸堪煮。 拼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 遍江南江北,欲歸何處。 世事悠悠渾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許。 試舉頭、一笑問青天,天無語。 > |
” |
— <《滿江紅 送李御帶珙》>,<詩詞名句網> |
古詞今譯
好端端地在朝廷里做官,因為什麼事要翩然辭官引去?遙望湖海上滿灘沙鷗白鷺,遠處船兒微露半帆籠罩着煙雨。報國無門空自悵怨,濟時有良策又能對誰傾吐?路過垂虹亭下不妨暫系小舟,那裡著名的鱸魚堪煮。
我甘願拚死一醉,真誠地挽留你住。我將含淚高歌一曲,送你踏上歸鄉之路。踏遍江南江北,你將要歸向何處?天下大事那麼多全沒有解決,大好年華就在這無結果中漸漸消逝。舉頭一笑問湛湛青天,青天也只沉默無語。
注釋解說
滿江紅:詞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傷春曲》。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後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用入聲韻者居多,格調沉鬱激昂,前人用以發抒懷抱,佳作頗多。另有平聲格,雙調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韻,後片十句五平韻。李御帶珙(gǒng):李珙,作者的友人,《宋史·楊巨源傳》中有「成忠郎李珙投匭,獻所作《巨源傳》為之訟冤」(巨源,蜀人,平吳曦後,為四川宣撫安丙傾軋,被殺),此李珙或系其人。御帶:也稱「帶御器械」,官名。為武臣的榮譽性加官。紅玉階:紅色的台階,此處代指宮殿。翩(piān)然:形容動作輕快的樣子。汀(tīng):水邊平地。濟時:拯救時局。從:跟,向。垂虹亭:地名,在今江蘇吳江縣虹橋上,建於宋仁宗慶曆(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年間。宋代許多文學家都在詩詞中提到了它。扁(piān)舟:小船。鱸堪煮:晉代吳江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想起家鄉的鱸魚膾,於是慨然嘆道:「人生貴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邀名爵乎?」便辭官返鄉。鱸(lú):鱸魚。堪:可。以上兩句寫李珙將回故鄉隱居。拚(pàn):捨棄,不顧惜。悠悠:眾多的樣子。渾:全。冉冉:形容時間漸漸過去的樣子。
品鑑鑑賞
此詞是送別之作。「御帶」,又為「帶御器械」,是武臣的榮譽性加官。[5]。
「紅玉階前,問何事、翩然引去?」詞的開頭即問友人李珙何以辭官,可見這不是一般的聚散迎送,牽動肚腸的也不是一般的離情別緒。「問何事」,語氣也顯得比較重。可是下文卻沒有回答。而是寫李珙辭官後的逍遙生活。「湖海上、一汀歐鷺,半帆煙雨」,寫其「翩然」之狀:出朝後漫遊湖海,與鷗鷺為友,出沒於煙波雨浪,顯得多麼自在、輕快。「海客無心隨白鷗」,似乎友人對這種境遇還很滿足。作者這裡有意引而不發,使人感到飄逸的表象下隱藏着別種意緒。「報國無門空自怨,濟時有策從誰吐?」這裡是回答了,經過上面一番周旋,顯得有很重的感情份量。辭官後遨遊江海固然自在浪漫,但辭官實是無奈之舉。雖有報國之志,濟時之策,怎奈落得「空自怨」!
「從誰吐」,用問句表達出來,其中含有無奈、落寞、怨恨、孤獨等等交織在一起的複雜情感。「過垂虹、亭下系扁舟,鱸堪煮。」垂虹亭位於吳江長橋頭,這裡是南宋連貫東西水路必經之地,李珙離臨安往西自然經過這裡。這裡還有一處著名的古蹟:晉代吳江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想起家鄉的鱸魚膾,於是慨然嘆道:「人生貴在適志,安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哉!」便辭官返鄉。後人在這裡建有鱸鄉亭。「垂虹亭」地名融合典故用在這裡很合適:友人經過此地正是鱸肥堪膾時節,可盡地主之誼;友人亦是辭官歸去,正與張翰同懷,可謂異代知音,不妨小住。並且有用張翰「人生適志」安慰友人之意。「鱸堪煮」,「堪」字耐人尋味,除了傳達出主人殷勤款留之意外,還替友人表達了心裡的多少不得已!
「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可以說,這裡才是送別之題,上片全是題前之意。由於題前之意寫得很充分,別意就顯得分外珍重、深厚了。「留君住」須「拚一醉」,這種態度表現出了多麼執着、灼熱的感情,「歌一曲」中有着多少依戀、憐惜。「遍江南江北,欲歸何處?」友人此去,悵然若失,仿佛在追循友人足跡似的。順承上句,這種意思是明顯的。
可能還有別的意思。李珙大概是四川人,四川人來下江做官,路途遙遠,一旦罷官就有流離之感。吳潛友人吳泳也是四川人,在寫給吳潛的信中就說:「西州(指四川)士大夫以官為家,罷則無所于歸。」如果是這樣,那麼「遍江南江北,欲歸何處?」就有雙層含義:一為問詢,一為慨嘆,即罷官之後很可能「無所于歸」,天地之大,難道沒有你容身之處?其中的關切、憂慮表露無遺。這與下面的情緒表現又是緊相聯貫的。
「世事悠悠渾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許!」還有收拾舊山河這樣的大事業等待成就,朝廷本該多多任用賢才,但李珙這樣有志又有才的人卻被迫辭官漂泊江湖,這真讓人又痛惜又悲憤。「試舉頭、一笑問青天,天無語,」不理解,因而發為天問。「一笑」,是被悖謬所激怒的笑。讀到這裡,讀者可以想見作者在向青天發問:人世間的舉措何以如此荒唐,是非何以如此顛倒?「天無語」,他得不到回答,陷入了深深的悲憤之中。
這首送別詞寫得悲鬱慷慨,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深切理解、對其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時也對朝廷的昏憒表示了強烈憤慨。這些情緒的表達是有層次的推進,詞中的幾個問句顯示了情緒推進的節奏,結句達到了高潮。從全詞不難看出,作者通過抒寫李珙的遭遇,寄予了個人的身世感慨,所以這首詞亦是自況。在當時的環境下,報國無門,壯志難酬是愛國人士的普遍命運。
作者簡介
吳潛[6]。原籍宣州寧國(今屬安徽) ,於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年)生於德清新市(今屬浙江)。他自幼聰慧過人,才華出眾,其詩文書法聞名鄉里。父親吳柔勝為當時大儒,但慶元三年(1197年)在韓侂胄的策劃下,發生了慶元黨禁,朝廷將所謂偽學逆黨之人籍記成簿,這其中就有吳柔勝。 加之御史湯碩彈劾他在浙東任官時擅放田租,且主張朱熹理學,於是被罷官。 自此,吳柔勝無心仕途,轉而在家升館授徒,把精力放在兒子的教育上。除了自己的悉心教導,更為兒子遍訪名師,當時臨川人鄒斌負勝名,吳柔勝便讓兩個兒子吳淵、吳潛前往拜他為師, 鄒斌是陸象山的徒弟,博記敏識。吳潛既有家學淵源,又得名師指點,使他很早就有了士大夫所應該具備的文化素養[7]。
宋寧宗嘉定九年(1216年),吳潛參加了省試。嘉定十年(1217年)二月,省試結果公布,吳潛榜上有名。按照規定,由禮部奏名朝廷,參加殿試。這一年的殿試於五月在臨安的集英殿舉行。按照規定,主考官批完試卷,取前十名的卷子,由宰臣複審,最後呈送御前。吳潛的卷子送到宋寧宗手中,寧宗閱後,親自把吳潛的卷子擢為第一,為狀元,旋即被授予承事郎一職,簽鎮東軍節度判官。[8]
吳潛被貶到廣東後,看到南宋王朝日衰一日,奸臣當道,民不聊生,內心悲憤,常常獨自望着夜空,久久默然無語。一日,吳潛好像知死期不遠,突然對身邊人說:"我將死之夜,必定雷風大作。"被下毒後,吳潛"雙足先浮,兩髀繼腫,漸浸淫於手臂,遂侵犯於心脾,氣喘而夜臥惟艱,胃衰而晝餐盡絕,嘔噦大作,臟腑不舒。" 幾天後的一個夜裡,果然風大雷響,四鼓開霽。他揮筆撰作遺表,作詩誦頌,端端正正地坐在那兒,閉上眼睛,帶着渾身的病痛,便無聲無息地離開了人世。
吳潛墓位於南安東田鎮湖尾山坡谷。墓丘坐北向南,前面對仙洞山。墓區有三個平台,最上面的是墓冢。墓前無碑,只有一香爐,上有"吳"字。底下一級平台上有左右對稱的兩塊石碑,正面書"吳府",反面"宋狀元宰相"。原墓文革時被毀,1985年,吳氏後人在原址上重修此墓[9]。
視頻
.
.
參考資料
- ↑ 《滿江紅 送李御帶珙》 古詩文網
- ↑ 滿江紅·豫章滕王閣 吳潛閱讀附答案 快資訊;發布時間;2019-10-27 10:27
- ↑ 《滿江紅·送李御帶珙》原文及賞析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02-04 21:01
- ↑ 滿江紅·金陵烏衣園閱讀賞析 瑞文網;發布時間;2019-01-25 10:27
- ↑ 古詩詞賞析|《滿江紅·送李御帶珙》吳潛|宋詞三百首 快資訊;發布時間;2019-12-26 14:41
- ↑ 《吳潛簡介》 古詩文網
- ↑ 南宋大臣吳潛的貢獻 吳潛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今日頭條;發布時間;2016-09-10 18:48:59
- ↑ 創造多個「寧波第一」的南宋地方官 寧波文化網;發布時間;2012-03-11
- ↑ 吳潛是怎麼死的?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01-02 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