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滿江紅 游清風峽,和趙晉臣敷文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滿江紅 游清風峽,和趙晉臣敷文韻

來自 中國華文教育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滿江紅 游清風峽,和趙晉臣敷文韻

創作年代: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辛棄疾

滿江紅 游清風峽,和趙晉臣敷文韻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之一。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有《稼軒長短句》十二卷。出生在濟南,成長期正值中原淪陷,北方人民的災難給他留下深刻印象。[1]

正文

兩峽嶄岩,問誰占、清風舊築。更滿眼、雲來鳥去,澗紅山綠。世上無人供笑傲,門前有客休迎肅。怕淒涼、無物伴君時,多栽竹。

風采妙,凝冰玉。詩句好,餘膏馥。嘆只今人物,一夔應足。人似秋鴻無定住,事如飛彈須圓熟。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陽春曲。[2]

注釋】:

據《鉛山縣誌·選舉志》記載:趙晉臣,名不迂,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官中奉大夫,直敷文閣學士。清風峽在鉛山(今屬江西 ),峽東清風洞,是歐陽修錄取的狀元劉煇早年讀書的地方。辛棄疾的這首《滿江紅 》,以「游清風峽,和趙晉臣敷文韻」為題,主要寫趙晉臣,說清風峽的詞句,也是從屬於人物描寫的。這首詞用「古今人物,一夔應足」來稱頌趙晉臣,難免失之過份 ,但從全篇的藝術構想來看,這又很有他的道理。趙晉臣既然是個如此出眾的人物,為什麼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卻被小人算計,賦閒在窮鄉僻壤呢?其實,了解辛棄疾的人不難發現,他於紹熙五年(1194)從福建安撫使崗位上下來,退居鉛山農村,長達10 年之久 。趙晉臣此時是從江西漕使崗位上被免職,也來到鉛山居住。這時,他們兩人都在鉛山 ,遭遇極為相似 ,所以,作者大有同病相憐之感。了解到這些寫作背景之後,我們再仔細欣賞這首詞,便不難感悟出作者的憂憤是何等痛切、真實。

起句寫清風峽形勢 ,接着便將筆鋒轉向趙晉臣。「清風舊築 」,指劉煇曾經讀書其中的清風洞;如今歸誰占領呢?不用說是和他同游的趙晉臣占領的。住在清風洞,既可眺望「兩峽嶄岩 」,又可欣賞「雲來鳥去,澗紅山綠 」。但這裡人跡罕至,豈不孤寂?以下數句,即回答這個問題。「世上無人供笑傲」,還不如住在這裡領略自然風光,這是第一層。即使「門前有客 」來訪 ,也大抵是些俗物,還是「休迎肅」為好,這是第二層。如果因無人作伴而感到淒涼,也不必「怕 」,多栽些竹子就是了。這是第三層。層層逼進 ,把趙晉臣超塵拔俗、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下片的「風采妙,凝冰玉 。」歌頌趙晉臣冰清玉潔,乃是對上片的概括。「詩句好,餘膏馥。」則由頌揚人格進而讚美文采。《新唐書·杜甫傳贊 》云:「他人不足,甫乃厭餘,殘膏剩馥,沾丐後人 。」趙晉臣的詩「餘膏馥 」,那也是可以「沾丐後人」的。進而用《韓非子·外儲說 》「如夔者一而足矣 」的典故,把趙晉臣推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不須再說什麼了。

於是換筆換意 ,由感慨人、事歸到留連詩、酒。人,像秋天的鴻雁,今天落到這裡,明天飛向那裡,住無定所。我和你都是一樣。事,像飛出的彈丸,應該圓熟些,處事何必那麼固執。這次同游,你既陪酒、又陪歌 ,真是千載難逢的見面啊!以「陽春曲」收尾,緊承「陪歌 」,指趙晉臣的原唱,自然也帶出自己的和章。宋玉《對楚王問》雲 :「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其為《陽春白雪 》,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岑參《和賈至早朝大明宮詩》結尾云:「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辛棄疾的這首《滿江紅 》,是和趙晉臣的原唱的,贊原唱為《陽春曲 》,則對自己的和詞已含自謙之意,可謂一箭雙鵰。恰如其分地運用典故,收到極佳的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3]

隱居生活

1178年決定在信州(今江西上饒)定居。1181年冬,41歲的辛棄疾因受-被免職,歸隱上饒。淳熙十五年(1188)冬,其友陳亮從故鄉浙江永康專程拜訪辛棄疾,兩人於鉛山長歌互答,稱第二次鵝湖之會——辛陳之晤(見後文「名士相會」);鵝湖之會後又陸續出山兩次做官。

1203年,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辛棄疾先後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慷慨激昂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並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宋寧宗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時年六十五歲,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離職,辛棄疾懷着滿腔憂憤回瓢泉。1207年秋,68歲的辛棄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杭州)赴任。詔令到鉛山,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開禧三年秋天,農曆九月初十,愛國詞人辛棄疾帶着憂憤的心情和愛國之心離開人世,享年68歲。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康熙濟南府志·人物誌》)。後贈少師,諡號忠敏。[4]

主要作品

辛棄疾現存詞600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其詩集《稼軒集》已佚。清人辛啟泰輯有《稼軒集抄存》,近人鄧廣銘增輯為《辛稼軒詩文抄存》。《全宋詩》錄有其詩。

參考資料

  1. 辛棄疾 中國華文教育網
  2. 「辛棄疾」詩詞全集 滿江紅 游清風峽,和趙晉臣敷文韻 詩詞名句網
  3. 辛棄疾古詩文網
  4. 辛棄疾濟南市 歷城區人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