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異木患
滇南異木患 |
中文名:滇南異木患 學 名:Allophylus cobbe (L.) Raeusch. var. velutinus Corner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目:無患子目 Sapindales 科:無患子科 Sapindaceae 亞 科:無患子亞科 Sapindoideae 屬:異木患屬 AllophylusAllophylus cobbe 種:滇南異木患 |
滇南異木患,無患子科、異木患屬植物,產於雲南南部(勐臘),印度、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也有分布。 [1]
滇南異木患形態特徵
灌木或喬木。葉具柄,無托葉,通常具3小葉,少數為1或5小葉;小葉全緣或具齒,有柄或近無柄。
總狀花序腋生,不分枝或疏散分枝而成圓錐花序式;花小,雜性,數朵聚生,亦有單生;萼片4,兩兩成對,深覆瓦狀排列,上面一對較狹;花瓣4,小,匙形,瓣柄之上具1被毛、2裂的鱗片;花盤小,偏於一側,於花瓣着生處之上方膨大成4個腺體,有時腺體合生而成環狀的花盤;雄蕊8,偏於一側,伸出,花絲基部被毛,花葯橢圓形,內向;子房壓扁,2裂,2室,很少3裂3室,每室具1胚珠,花柱線形,2—3裂。
果由2—3個分果瓣組成,分果瓣核果狀,倒卵形或近球形;種子無假種皮。
滇南異木患生長環境
生長海拔300-1200米的密林中。
滇南異木患分布範圍
《中藥大辭典》:異木患
拼音Yì Mù Huàn
別名大果
出處《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無患子科植物異木患的根、莖、葉。全年可采,洗淨,切片曬乾。
原形態大灌木至小喬木,高2~4米,全株薄被柔毛。葉掌狀3小葉,頂生小葉橢圓形或尖卵形,長4~9厘米,寬1.5~2.5厘米,兩端尖,邊緣有疏齒,側生小葉較小,偏斜,有柄,有尖齒。總狀花序腋生;花細小,黃白色,4數。果圓形,熟時不開裂。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疏林下、丘陵或灌叢中。分布廣東。
性味甘,溫。
功能主治通利關節,散瘀活血。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葉:治感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