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湘中館餞定叟弟分韻得位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湘中館餞定叟弟分韻得位字》是南宋著名教育家張栻作品之一。

張栻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其一世祖張九皋,是唐朝宰相張九齡之弟,曾任唐嶺南節度使[1],由韶州曲江(今屬廣東)遷長安。傳至八世祖張璘,任國子祭酒,隨唐僖宗入蜀,由長安徙成都。十世祖張文矩,封沂國公,即為張栻高祖,早逝,夫人楊氏攜子由成都徙綿竹,張家遂為綿竹人。曾祖張弦,封冀國公,至和元年(1054)知雷州。祖張咸,封雍國公,任宣德郎僉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父張浚。傳至張栻為十四代。

湘中館餞定叟弟分韻得位字

作者簡介

張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後避諱改字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學者稱南軒先生,諡曰宣,後世又稱張宣公。南宋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市)人,右相張浚之子。南宋初期學者、教育家。

主要著作

《南軒先生論語解》十卷,或稱《癸巳論語解》,《論語張宣公解》。

《南軒先生孟子說》七卷,或稱《癸巳孟子說》,現存《南軒稱生孟子說》七卷。

《南地易說》有三卷本和五卷本,五卷本或稱《南軒先生張侍講是易說》,以上均存。

《南軒先生文集》四十四卷,由朱熹[2]編定並作序,但朱熹對張栻早年的著述有所未收。《南軒先生文集》又稱《南軒集》四十四卷、《新刊南軒先生文集》四十四卷。

《張宣公全集》三種六十一卷,存。

張栻家風

張栻生於蜀而長於湘,紹興八年(二月),張栻6歲就隨父至永州(湖南零陵)居住,從此長期隨父輾轉瀟湘嶺南之間。

家教傳統父傳子繼,連綿不絕。到張浚主家時,因張栻「生有異質,穎悟夙成」,深得乃父張浚喜愛,令其長隨身旁。在張栻4歲時,張浚就依先輩的傳統「教以忠孝仁義之實」。紹興十六年,14歲的張栻隨父居連州,張浚對其進行了系統的儒家經典與聖人之道的教育。在父親的殷勤教誨下,張栻學業大進,雖年少,但脫然可語聖人之道。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原院長陳谷嘉教授在《張栻與湖湘學派研究》一文中說到,綜觀張栻幼承家學主要有:其一,在學術思想方面,從小就接受了儒家經典[3]的薰陶,特別對「易」學影響尤深。十四歲家父專門以《易》教之,張栻深攻釋疑,曾著有《南軒易說》,顯然是受家教之益。其二,張浚的修德立政也給了張栻巨大影響。

後世紀念

四川德陽《名人園》濱河公園位於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市內,峨眉山北路沿河景觀公園走廊地帶(濱河景觀東大橋至黃河大橋沿線段),《名人園》內共有雕塑組雕、圓雕、浮雕14組,全部使用德陽本地的紅、黃兩種砂岩雕刻而成,運用多種雕塑藝術形式表現了德陽市歷史上的眾多歷史名人。德陽《名人園》設計者為四川著名雕塑藝術家(二級美術師,德陽石刻藝術牆《中華魂》設計者)獨立設計完成。

為紀念德陽歷史文化名人張浚與張栻兩父子,為其父子在公園內樹立了一座單體雕塑。

張栻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巷子口鎮官山鄉官山村羅帶山。石料為花崗岩

2013年5月3日,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位於湖南寧鄉縣的張栻墓(含張浚墓)等湖南123處文物入選,成功晉升為"國保"單位。

張栻墓為南宋理學大儒張栻與其父宋朝名相張浚的墓園,位於寧鄉縣官山村,張栻墓與張浚墓相鄰。

視頻

湘中館餞定叟弟分韻得位字 相關視頻

30秒 | 張栻想接過抗金大旗,歷史沒給他這個機會
專家解讀歷史名人 張栻:傳道濟世 理學大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