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湖南大學早期建築群

湖南大學早期建築群原圖鏈接來自 新浪網 的圖片

湖南大學早期建築群是指在中華民國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湖南大學陸續建成的九棟建築,分別是:二院(今物理學院實驗樓)、科學館(今校辦公樓)、工程館(今教學北樓)、大禮堂、老圖書館、勝利齋教工宿舍、第一學生宿舍(今基建處辦公樓)、第七學生宿舍(今離退休處辦公樓)、老九舍。2013年,湖南大學早期建築群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7-1833[1]

目錄

二院

1926年,由嶽麓書院轉型而來的湖南大學正式定名。原嶽麓書院建築繼續作為教學建築,稱作第一院。同年,學校在書院的東北側興建新的教學樓,稱作第二院。該樓的設計者為時任湖南大學土木系講師的劉敦楨,屬西洋古典風格,但同時也揉雜了一些西方現代建築技術,也因此,該樓被一些研究者認為帶有「典型的折中主義風格」。

科學館

湖南大學科學館於1933年奠基,1935年建成,為兩層平頂建築,屬西洋古典風格。設計師為時任湖南大學土木系老師的蔡澤奉。1938年4月,日軍飛機轟炸湖南大學校園,科學館中彈,屋頂被炸出一個大洞,但主體建築未坍塌。1944年,柳士英主持修復,在原來二層平頂上加蓋一層和斜坡屋頂。1945年,抗日戰爭第九戰區長衡地區受降儀式在此樓的一個教室舉行。該樓曾長期作為湖南大學機械系的系樓使用,現為學校的行政辦公樓。

工程館

該樓原計劃1936年興建,因抗日戰爭爆發而無法動工。1946年抗戰勝利後湖南大學由湘西遷回長沙,該樓始得動工,1951年建成。設計者為柳士英。有評論認為該樓具有濃郁「機器美學色彩,以水平窗帶隱喻機械皮帶輪的上下傳動,形象簡潔實朴。該樓長期作為「教學北樓」使用,現為新聞、影視等專業學院的院樓。

大禮堂

湖南大學大禮堂興建於1951年,1953年完工。設計者為柳士英。該建築主體為中國傳統坡屋頂,內部三層,建築面積2266.86平方米。採用大跨度木屋架和鋼筋混凝土結構,裝修以國漆紅黑色為主調,點綴金飾,外牆粉刷以水泥摻合石灰、顏料玻璃等。該建築和臨近的湖南大學老圖書館組成的建築群為《中國現代建築史》所載入的湖南四處建築之一。

老圖書館

湖南大學1930年代曾建有圖書館,設計者為蔡澤奉。館址在學校北面的古道林寺舊址,為當時「華南地區最大的公共建築」。北平故宮國寶南遷途中曾短暫寄存在此。1938年此館毀於日軍戰機的轟炸,現僅存的2根大理石柱由學校立於牌樓路入口處。1946年,湖南大學興建新的圖書館,設計者為柳士英。1948年竣工,1951年再度擴建,現作為湖南大學圖書館的附屬館使用,主要用來存放歷史文獻。有書庫三層,另有目錄廳和辦公房若干。該建築採用官式琉璃大屋頂、紅色磚牆、圓拱大門和豎向長窗,兩側以洞門小徑聯繫,風格典雅,與大禮堂一起組成了一個極富民族風格的仿古建築群。

勝利齋教工宿舍

1946年開建,1948年竣工,設計者為柳士英。此樓興建於抗戰勝利後湖南大學由湘西辰溪遷回長沙之際,名字中的「勝利」二字即來源於此。該樓依據地形整合出四個不等大的庭院,十字形走廊又豐富了內部空間的縱深感。食堂部分獨立置於西側,功能分區明確。內部的內廊在北立面渡成了外廊,正立面則依然保留設計者特有的「柳氏圓圈」。勝利齋被許多學者認為是柳士英手法與觀念的代表作[2]

視頻

湖南大學早期建築群 相關視頻

湖南大學建築16年快題解析方案演示——卓越子喬
湖南大學教授建築課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