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遊牧民族的搖籃(翦伯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遊牧民族的搖籃》中國當代作家翦伯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遊牧民族的搖籃

我們在內蒙西部沒有看到的塞外風光,在內蒙東部看到了。當我們的火車越過大興安嶺進入呼倫貝爾草原時,自然環境就散發出蒙古的氣氛。一幅天蒼蒼野茫茫的畫面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了。

正像大青山把內蒙的西部分成南北兩塊,大興安嶺這一條從東北伸向西南的廣闊的山脈也把呼倫貝爾草原分割為東西兩部。山脈的兩麓被無數起伏不大的山谷割開,從山谷中流出來的溪水,分別灌注着大興安嶺東西的草原,並在東部匯成了嫩江,在西部匯成了海拉爾河。海拉爾,蒙古語,它的意思就是流下來的水。

海拉爾市雖然是草原中的城市,但住在這個城市裡,並不能使我們感到草原的風味,只有當我們從海拉爾乘汽車經過南屯前往錫尼河的這條路上,才看到真正的草原風光。在這條路上,我第一次看到這樣平坦、廣闊、空曠的草原,從古以來沒有人耕種過的、甚至從來也沒有屬於任何個人私有過的草原。沒有山,沒有樹木,沒有村落,只有碧綠的草和覆蓋這個草原的藍色的天,一直到錫尼河我們才看到一些用氈子圍起來的灰白色的帳幕,這是布列亞特蒙古族牧人的家。我們訪問了這些牧人的家,在草原上度過了最快樂的一天。

當然不是所有的草原都像錫尼河一樣的平坦。當我們從海拉爾前往滿洲里的路上,我們就看到一些起伏不大的沙丘;而當我們從滿洲里到達賚湖,從達賚湖到扎賚諾爾的路上,也看到了一些坡度不大的丘陵在地平線上畫出了各種各樣的柔和的曲線。

呼倫貝爾不僅在現在是內蒙的一個最好的牧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最好的草原。這個草原一直是遊牧民族的歷史搖籃。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的大多數遊牧民族: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這個搖籃里長大的,又都在這裡度過了他們歷史上的青春時代。


根據《後漢書·鮮卑傳》所載,鮮卑人最早的遊牧之地是鮮卑山。他們每年「以季春月大會於饒樂水上」。鮮卑山、饒樂水究竟在哪裡,歷來的史學家都沒有搞清楚。現在我們在扎賚諾爾附近木圖拉雅河的東岸發現了一個古墓群。據考古學家判斷,可能是鮮卑人的墓群。如果是鮮卑人的墓群,那就可以證實早在兩漢時期鮮卑人就遊牧於呼倫貝爾西部達賚湖附近一帶的草原。

對於早期鮮卑人的生活,歷史文獻上給我們的知識很少,僅說鮮卑人的習俗與烏桓同。而當時的烏桓是一個以「弋獵禽獸為事,隨水草放牧」,但已「能作弓矢鞍勒,鍛金鐵為兵器」的遊牧民族。我們這次在呼和浩特和海拉爾兩處的博物館,看到扎賚諾爾古墓中發現的鮮卑人的文物,其中有雙耳青銅罐和雕有馬鹿等動物形像的銅飾片。又有樺木製的弓、樺樹皮製的弓囊和骨鏃等等,只是沒有發現角端弓。又《鮮卑傳》謂鮮卑於建武二十五年始與東漢王朝通驛(當作譯)使,這件事也從墓葬中發現的織有「如意」字樣的絲織物和漢代的規矩鏡得到了證實。

史載契丹人最初居在鮮卑人的故地,地名梟羅固沒里,沒里者,河也,這條河究竟在哪裡,不得而知。最近在扎賚諾爾古墓群附近發現了契丹人的古城遺址,證明契丹人也在呼倫貝爾草原東部遊牧過。

女真人在呼倫貝爾草原也留下了他們的遺蹟。其中最有名的是兩條邊牆。一條邊牆在草原的西北部,沿着額爾古納河而西,中間經過滿洲里直到達賚湖的西邊,長約數百里。這條邊牆顯然是為了防禦蒙古人侵入呼倫貝爾草原而建築的。但據史籍所載,在蒙古人占領這個草原以前,遊牧於這個草原的是塔塔兒人,蒙古人不是從女真人手中,而是從塔塔兒人手中接收這個草原的。根據這樣的情況,這條邊牆,似乎不是女真人修築的。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即為了抵抗蒙古人的侵入,當時的塔塔兒人和女真人是站在一邊的,女真人才有可能修築這條邊牆。另一條邊牆在呼倫貝爾的東南,這條邊牆是沿着大興安嶺南麓自東北而西南,東起於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的尼爾基鎮,西至科爾沁右翼前旗的索倫,長亦數百里。王國維曾在其所著《金界壕考》一文中對這條牆作了詳細的考證。有人認為這是成吉思汗的邊牆,並且把扎蘭屯南邊的一個小鎮取名為成吉思汗,以紀念這條邊牆,這是錯誤的。毫無疑問,這條邊牆是女真人建築的,其目的是為了保衛呼倫貝爾南部的草原,免於蒙古人的侵入。但是成吉思汗終於突破了這兩道邊牆,進入了呼倫貝爾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不僅是古代遊牧民族的歷史搖籃,而且是他們的武庫、糧倉和練兵場。他們利用這裡的優越的自然條件,繁殖自己的民族,武裝自己的軍隊,然後以此為出發點由東而西,征服內蒙中部和西部諸部落或最廣大的世界,展開他們的歷史性的活動。鮮卑人如此,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也是如此。

鮮卑人占領了這個草原就代替匈奴人成為蒙古地區的支配民族,以後進入黃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鮮卑人在前進的路上留下了很多遺蹟,現在在內蒙和林格爾縣發現的土城子古城,可能就是北魏盛樂城的遺址。大同雲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也是鮮卑人留下來的藝術寶庫。我們在訪問大同時曾經遊覽雲岡石窟,把這裡的藝術創造和扎賚諾爾的文化遺物比較一下,那就明顯地表示出奠居在大同一帶的鮮卑人比起遊牧於扎賚諾爾的鮮卑人來,已經是一個具有高得多的文化的民族。如果把龍門石窟和雲岡石窟的藝術,作一比較研究,我想一定能看出鮮卑人在文化藝術方面更大一步的前進。

在呼倫貝爾草原遊牧過的契丹人,後來也向內蒙的中部和西部發展,最後定居在黃河流域建立了遼王朝。契丹人也在前進的路上留下了他們歷史的里程碑。他們在錦州市內留下了一個大廣濟寺古塔,在呼和浩特東四十里的地方留下了一個萬部華嚴經塔,還有大同城內留下了上下華嚴寺。我們這次遊覽了錦州的古塔,欣賞了大同上下華嚴寺的佛像雕塑藝術。從這些建築藝術和雕塑藝術看來,奠居在錦州和大同一帶的契丹人也是一個具有相當高度文化藝術的民族。

為了保衛呼倫貝爾草原建築過兩條邊牆的女真人,後來也進入了黃河流域。和鮮卑人契丹人略有不同,女真人在進入中原以前已經具有比較高度的文化,並且建立了金王朝。現在黑龍江省阿城縣南的白城就是金上京。在這次訪問中,有些同志曾經去遊覽過金上京遺址,從遺址看來已經是一個規模相當大的城市。這個城市表明了當時女真人已經進入了定居的農業生活,並且有了繁盛的商業活動。

成吉思汗在進入呼倫貝爾草原以前,始終侷促於斡難河與額爾古納河之間的狹小地區。但當他一旦征服了塔塔兒人占領了這個草原,不到幾年他就統一了蒙古諸部落,正如他在寫給長春真人丘處機的詔書中所說的:「七載之中成大業,六合之內為一統。」

蒙古人當然知道這個草原的重要性,元順帝在失掉了大都以後,帶着他的殘餘軍隊逃亡,不是逃往別處而是逃到呼倫貝爾草原

朱元璋似乎也知道這個草原的重要性,他派藍玉追擊元順帝,一直追到捕魚兒海(即今貝爾湖)東北八十里的地方,在這個草原中徹底地殲滅了元順帝的軍隊以後,蒙古王朝的統治才從中國歷史上結束。 [1]

作者簡介

翦伯贊(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