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游三台觀舊址(肖啟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游三台觀舊址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游三台觀舊址》中國當代作家肖啟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游三台觀舊址

七言詩引言: 游「三台」觀

分鄉東岩有三台,觀上景色真風采。

朝雲暮雨尋常事,一片淸涼送世界。

當年香火鼎盛處,如今灰燼落塵埃。

我因夢裡見寥廓,滿耳清歌到蓬萊。

一 早就聽說歷史上分鄉有個三台觀,是道教的盛地。在很小的時候,我就聽祖父講過分鄉的軼聞趣事,其中就有關於三台觀方面的故事。他說:「當年他小的時候,因不慎染上了天花,高燒不退;早冷晚熱,一連數月。家裡又沒什麼錢去請郎中治病,只好硬抗。眼看一天天病危,十分危險。我的祖太爺就按照民間傳統習慣,把他許願給三台觀,寄命於此,希望太上老君垂憐,賜福消災,續命下來。遂化名為道人。說來真是奇怪得很,不知是抗病毒時間久了,自身有了免疫力,還是太上老君法力無邊,他的病竟然不治而癒。於是後來呢,長到十二歲以後,就隨父母一起到三台觀去還願上香,叩頭拜祖。那真是一塊福地。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不僅遊客盛眾,往來如梭;而且求神拜祖,香火旺盛,好玩得很啊!」他的話,像一塊磁鐵,充滿了極大的誘惑力。

聽完祖父的傳言故事,當時,就在我幼小的心靈深處,產生了一個強烈的願望,很想去親自去看看這個道觀,究竟是怎樣的神仙妙境。可是,由於此觀離我住家一去一來足有二十多里遠。當時我還小,加之父母、祖父也忙於農活,根本不可能隻身一人去三台觀看祖師爺,觀神仙妙境的。再後來,我雖大一些了,但又要上學讀書。先是小學,然後是中學,繼而又到外地讀師範,上大學。再後來,大學一畢業又忙於參加工作,要成家立業,直到工作退休。於是,悠悠幾十年,竟一晃而過,到三台觀去遊玩看風景的事,竟成了心中未了的夙願。

終於有了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圓了我多年的心裡情結。這是今年的七月一天,我因受聘參加分鄉場寫志書的工作。因為要寫到關於社區文化事業歷史發展這一章,難免涉及到關於宗教信仰和歷史傳承文物古蹟的內容。作為一個古老的分鄉鎮,社區內自然文物還真是不少。

在歷史上,分鄉場一帶,不僅集市興旺,商賈雲集,生意興隆,人來人往,一片繁華;而且民間文化、鄉俗習慣,也繁衍昌盛。不但儒教私學官學盛行,而且宗教信仰也獨具特色。社區內的寺觀廟宇,遍布林立。什麼龍興寺丶太陽廟,財神廟,李王廟,普咸寺等等,佛教的晨鐘暮鼓,誦經禮佛,已是此起彼落。而道教的打坐念咒,降妖除魔,求神賜福,也雲煙繚繞,香火鼎盛。東南方向的三台觀,更是道家的名觀,獨占一角,與分鄉場社區的所有寺觀廟宇都遙相對應。一東一西,樓堂館舍,亭台軒榭;畫梁雕棟,風景綺麗,極具特色,都相互輝映,因此成為當地一大奇觀。因此,在歷史上,不管你來自哪個地方,也不管你來從事什麼行業,只要你在分鄉一落足停步,打尖住店,都少不得到這些地方去,逛逛集市,坐坐木橋。或是去爬爬山頭,看看風景,觀觀熱鬧,賞賞美景。因為這些地方實在有太多太大的誘惑力和感染力。

這一天,我和幾位同行一大早就乘車向東南而去。因為要到三台觀,要走十多里地,而且天氣還挺炎熱,又要爬山,所以,也顧不得沿途的山路盤旋逶迤,也無暇顧及沿途風景的美麗。心中就只有一個念頭,快點到三台觀去,登山觀景,分享大自然美麗,一了多年的心結。

為早一點見到三台觀的真容,於是,我們乘車快速穿越了南北交通要道的分鄉街道,也經過分鄉小學旁邊不遠的「馬頸坎」交通咽喉,走過了歷史上分鄉當地有名的俠客王達仔曾居住的豪宅之家「王家老屋」,便放下車子,開始了步行。先是登上了當年抗日戰爭時期阻擊日軍侵犯分鄉的戰略要地「豹兒嶺」,然後,我們就又馬不停蹄,一路繼續東上了。一小時後,我們經過攀山越嶺,終於來到了心慕已久的三台山,看到歷史上馳名已久的的三台觀。於是,一切的美景便迎面而來。

我們站在三台觀舊址處,首先見到的正東南方前面,儘是高山峭壁,頂天立地。山上,佳木蔥蘢;林中,百鳥鳴唱。南北方向,也全是蒼松翠柏,濃蔭匝地;一片香氣繚繞,好一個風景宜人,仙氣飄飄的一世外桃源,真是難得人間仙境福。「這不是當年三台觀的樓閣舊址嗎」?「這不是當年三台觀建造亭舍時用的紅磚綠瓦嗎」?「這不是三台觀樓旁邊的放生養魚池嗎」?「這不是那塊躺臥在地上赫赫有名丶曾記載三國時期吳蜀夷陵戰事的碑石嗎」?一個個舊址的遺物發現,讓我們都感到一切是那麼地神奇而新鮮。尤其看到碑石正面的文字是:「功德碑」三個鎏金大字,(陽文)上面刻寫着首人和捐款人及數額,然後書寫:萬古流芳」四字;而背面(陰文)寫着:「福祿壽碑」和捐款人,時間落款為:清道光二年吉旦立(1822年)。當我們見這些時,我們不時驚呼着,歡呼着,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

此時,一陣山風頻頻地吹來,一縷一縷的雲煙,也似有若無地像銀紗般地在我們眼前不時晃來飄去。於是我們便開始迷離起來,仿佛走進了昔日三台觀香火鼎盛的日子裡。只見三台觀便出現了當年的勝境:紅磚綠瓦,亭台軒榭,樓館美池,依然是那麼風景秀麗,格外迷人。 再推門進去,只見大殿內,端坐着道家太上老君,竟然是那麼神態莊嚴,慈眉善目,一派仙風道骨,瑞氣飄飄。祖師右手執拂塵,左手拿經卷。在仙座的下方,是一個八卦煉丹爐,也青煙縷縷,正在焚燒煉丹。兩邊的道童呢,也似乎正在拱手作揖,洗耳恭聽,念經悟道,一片虔誠。使人不由得想起人們曾傳言過的故事來:

那還是很遙遠的時候,盤古大帝開天劈地後,受天地之靈氣浸染,孕育了天、地、人「三君」。於是世間便出現了天帝昊天,鴻均老祖,還有閻羅「三聖」。昊天管天上諸仙眾神;鴻均管人間諸事。他門下收留了三個徒兒:一是大徒弟闡教方面的「道教」(或人教)始祖,「上清太上老君」一老子;二徒弟也是闡教方面的「釋家」鼻祖一元始天尊;三徒弟呢,就是「截教」創始人「通天老祖」(又稱上清靈寶天尊)。於是三教並立,各走蹊徑,都學得一身無上絕藝。道家始祖太上老君,修成仙風道骨,法力無邊,主張淸靜無為,入聖超凡;釋家鼻祖元始天尊,也是出神入化,宅心仁厚,仙氣飄飄,佛法無窮。自然他主張因果循環,養性修德,遠離紅塵,一心向善,早離苦海。唯有截教通天老祖,雖跟師傅鴻均老祖,修成正果,肉身成聖,本事不小,自稱法力通天。但為人卻心狠手辣,偏激狂妄,不計後果。且又沽名釣譽,利祿薰心,愛慕虛榮;不分善惡美醜,不行正道,劍走偏鋒,成為萬惡之源。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封神演義中神魔大戰,這就不再說了。

但是,由於受天地之氣的孕育,也受日月星辰的浸染和金木水火土五氣的薰陶,人間便又出現"三皇」:這就是傳聞中人類始祖伏羲、女媧,還有神農。他們為人類繁衍昌盛,立下了萬載功業。但是,由於三教的傳襲,也孕育人間中的善惡美醜,喜怒哀樂;於是世上便出現了良禽猛獸,鮮花毒草,導致陰陽失調,是非不分,黑白混淆,良莠不濟的眾生萬物。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於是出現了各種宗教的教化和人們對信仰的選擇與追求。所以,儒與道,道與佛,佛與法,三教九流,便代代傳承下來,這便是道與佛的產生由來。


三台山道觀想象圖,照片來自網絡

分鄉是一塊難得的寶地,受上天的恩賜安排,這裡山川秀麗,天朗氣清;鮮花遍地,且人傑地靈,又遠離世俗,正是修禪悟道,難得的福源之地。所以,各種宗教的教化,各種信仰的追求,都匯集到了這裡來,每個傳經送道的玄學家們,也來這裡挽草為業,結廬修舍,講經說法;並募捐修樓,選址造閣,弘揚道義。於是,各種學說主張,便在這裡兼容並蓄,相互交流。這就出現了後來的分鄉寺觀廟宇,遍布各地,十分奇葩的現象。而三台觀呢,也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獨樹一幟,高名遠揚,名聞遐邇了。

說到這,我突然想起地方志中記載當年三台觀的幾段文字來。據《東湖縣誌》記載:「三台觀在普溪,去城七十里,其峰巒次第有三,故名三台。上有觀,建於順治初年。乾隆四年復修。有碑。」這一段文字把三台觀的名稱由來和座落位置,以及修建時間交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接下來,方志又記載道:「三台觀在普溪鋪,順治初重修。乾隆戊午年邑人王言惠有記,其略曰:郡北六十餘里有山焉,磅礴而隆起。相結為三國關呂對馬處,於傳亦無考,實吾郡眾山之宗,山半有峰翼,然端負翠屏,俯臨眾壑,體具全山之勝,上有廟,曰:三台。昔先君子居鄉,偕里人增修而式之莫或廢也。」這裡,把三台周圍地勢高聳,群峰而立,可憑觀而望,全是佳木蔥蘢,層巒疊嶂,千山萬壑,一覽無遺。不僅如此,另一段文字,還這樣寫道:「三台山觀,觀在三台山之巔,道士吉復林者,自遠而來,耽其幽勝欲養真於此,出橐裝得二百緡,更募土人得金四百,相與增葺之,俯挹群峰,高凌塵表,壯麗淸虛,至者不啻,躡蓬閬陟方壺也。」這一段文字則更是把三台當初的修建過程和動機更是講得一清二楚。原來是「欲養真予此」,把「出橐裝得二百緡」(棉紗布匹)和「募士人得金四百金」而逐漸「增葺之」,其原因是這裡可「俯挹群峰,高凌塵表,壯麗清虛,至者不啻,躡蓬閬陟方壺也。」如此佳境勝地,簡直超凡脫俗,勝似蓬萊方壺(傳說中的仙山瓊閣)。在這裡,正是全鎮最高處。可坐東南而面向西北。站在這裡,登高望遠,全鎮所有山川河流,寺觀廟宇,田園莊稼,交通道路,來往遊人,朝雲暮日,可盡收眼底。何況這裡,既遠離硝煙,又少聞塵俗,遠可觀,退可守。與分鄉場周邊山脈上的太陽山廟丶普鏡寺財神廟丶福興寺廟,還有普咸寺等仙境遙相對望,簡直就是一個地道的世外桃源呢。

還有,小時候,我聽爺爺講過。因為這個道觀占地面積很大,有200一300方丈,周圍廟田有30一40廟。平時租種廟上課田有好幾十人,每年收入自然不小。且僅有常住道人1人,忙時也有往來道人來此掛單雲遊,講經說道,加上來此跟祖師上香還願的香客們也絡繹不絕,真是盛極一時。尤其是每年的3一4月份,山下鄉民正是缺吃少穿,田裡莊稼青黃不接的時候,山大山(即三台觀另一稱呼)廟就大開山門,做善事,積功德,請人開倉放糧,施粥給水。於是遠近的山民便蜂擁而至,來此借糧的,喝粥飲水的,上香叩頭的,許願求神的,簡直是人山人海。到了秋後年底,等糧食收割以後呢,大批大批的山民,也就來還糧上山了。還有那些善男信女們,來此上香還願的,求神降妖除魔治病的,以及來此修善積功德的人,也更是川流不息,往來不絕。可想而而知,當年這裡是多麼繁華!如此妙境,使人不由得想到唐代詩佛王維寫的《終南別業》詩句:「中歲彼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我終於理解了那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方外人士出家修行的心態。

哎,一聲長長地嘆息,打斷了我的千思萬緒。不知是誰說了一句:「這不就是三台觀最後一位戚道人被國民黨特務殺害的地方嗎?」隨着聲音向道觀不遠的地方看去,只見一方清池正在三台觀旁邊。池的周圍,仍還有楊柳柔枝,嫩葉輕拂;蘭草藤蔓,碧綠如畫。池中的水依然清澈透明,只是池中的魚蝦,早已失去了蹤影。於是,我又開始心神恍惚起來,仿佛在雲層空間看到戚道人哀泣的樣子,訴說中自己的不幸。

我不由得又想到歷史上始終難以解答的普遍現象。為什麼在封建社會裡,既然有這麼多的寺觀廟宇,有這麼多法力通天的神僧道士,有這麼多的善男信女香客,怎麼還是戰亂不休,竟有那麼多的殺戮;人民始終難以擺脫貧窮與飢餓,長年在生死線上掙扎不已,社會依舊腐朽動盪不安呢?社會混亂,國家的不幸,人民的災難,儘管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用他們不凡筆,寫出了社會黑暗,國家的動盪不安,老百姓的種種災難,留下了不朽文學作藝術作品,成就了才子佳人,真是「國家不幸詩人幸,話到滄桑便是工。」但是,仍然留下心中的許多遺憾,這便是:「難言世間滄桑事,但求心中道法來。」這也是舊中國幾千年來人們共同存在關注的不解難題啊。

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者,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那什麼才是真正的道法呢?」 我帶着這個心裡的困惑,便又上了幾個台階,來到了三台觀舊址後面的山上,供有道之師長久安息的地方,憑弔觀羽化先師吳長老墓地。

這裡位於三台山之巔,海拔高度為385米以上,距三台觀約60米。只見這些得道的長老們,一座座古墓依山而建,塋中有立碑道人墓5座,封土堆8座。最大一座為雙人墓,直徑6.5米,高1.7米,墓牆為自然石塊,而且封土完好。其中立有兩座「門式」(俗稱「盒子」碑)青石碑,間距1.2米。只見右面石碑倒塌,已不見碑面;左面石碑雖倒塌,但無損。碑上面書寫着:"羽化仙師吳本性真人之墓」。落款處寫有「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元月吉日,孝徒鄧合義、合允立」。由此可考證墓主人為全真龍派第15代傳人。因距此墓碑不遠處,還有全真龍派第13代傳人為李本修真人之墓,墓碑為吳本性立。這些墓向都背東南而朝向西北,似乎也在登高望遠,極目遠眺,正在打座念咒,尋問祖師道法的真諦,探求緣法。一個個仙風道骨,如幻如夢,虛無縹緲。我忽然想到老子說過的另一句話:「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法自然,大道至簡。道常無為而有為。無為而不為。取二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哦,這一層,原來儒家真言妙語早就悟到了,這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故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民為邦本,邦固民寧。」哦,原來民才是本,國才堅穩啦。中國數千年存在的問題就是「民本」沒有解決好,國家才如此動亂不安,社會才腐敗無能啊!

站在羽化先師墓前,我朝西南家鄉太陽山放眼望去,只見分鄉場社區一帶,水秀山環,山巒疊翠。良田美宅,錯落有致;田園莊稼,長勢喜人。分鄉集市一帶,南北交通,人來車往;大道兩邊,高樓林立。市場貿易,一片繁華;好一片美景,如詩似畫啊。於是,我們都不覺感嘆道:當今世界,真是亘古少有。昔日的分鄉,已是舊貌換新顏了!

於是,我們帶着這種無限的喜悅,勝利的信心,一路歡聲笑語的離開了三台觀,走在了幸福回家的路上…… [1]

作者簡介

蕭源(原名肖啟權),男,湖北宜昌夷陵區分鄉鎮人,大學文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