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縣第一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渭源縣第一中學,前身為渭源縣初級中學,位於渭水源頭,灞陵橋畔,坐落在縣城東老龍亭地段。建校以來,學校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主倡「團結、拼搏、求索、奉獻」的精神,致力推行素質教育[1],讓不同層次和不同特長的學生髮揮潛能,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辦學規模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教育事業發展很快。1980年,學校有教學班22個,學生1189人;1990年,發展到30個教學班,學生增加到1664人,教師人數增加到98人;2002年,發展到48個教學班,學生人數增加到3376人,教師人數增加到185人;2003年發展到52個教學班,學生人數增加到3662人,教師增加到190人。
教師隊伍
20多年來,逐步形成了一支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知識層次配置合理、老中青三結合的教師隊伍。各學科成立了教研組,到2003年,學校一共有九個教研組。每個教研組都任命了思想素質好、業務水平高、有較高威信的教師擔任教研組組長。各組認真開展各種教研活動,積極開展"一講一評"活動和第二課堂活動。
教學質量
學校重視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經常舉行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如:舉行公開課、評教評學、教學環節的統查、學生作業展評等活動,表彰"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幹部、頒發高考、中考教學成果獎等。學校重視教學研究,積極倡導全體教師認真進行教學研究,積極撰寫論文[2]。截至2003年7月,該校教師在各級各類刊物上共發表論文300多篇。
高考錄取
1991年,實行了高中會考制度,扭轉了高中學生中的偏科現象。
恢復高考以來26年的歷史,從發展趨勢上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1977年--1989年,高考錄取人數波浪起伏,時高時低;1990年--2003年,高考錄取人數總體上是不斷上升的趨勢。從高考錄取人數方面看,有幾個高峰:1986年,大中專錄取人數首次突破了100人,達到102人;1993年大專以上高考錄取人數首次突破100人大關,達到116人;1999年,該校大專以上錄取人數突破200人大關,達到204人;2000年,大專以上錄取人數突破300人大關,達到323人;2001年,高考上線人數突破450人大關;2002年,高考上線人數突破600人大關,特別是丁琦同學以672分的優異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2003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173人,比2002年淨增52人。1997年和1998年連續兩年,該校高考的文理10門學科,有7門在全區十所重點中學中名列第一。
硬件建設
學校重視硬件建設,1987年,建成了一棟三層教學樓,1989年,又建成了一棟三層教學樓,兩棟教學樓能容納18個教學班;1999年,建成了渭源一中"生物園";1996年,建成了兩棟二層職工住宅樓,有14戶教工住進了新樓;1999年底,60戶職工喜遷新居,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六層職工住宅樓;2000年,安裝好了兩個計算機教室,一個電子備課教室,一個多媒體教室;2002年,又一棟能容納18個教學班,一個大會議室,一個小會議室的教學樓竣工,秋後正式投入使用。2003年1月,在新教學樓上安裝了點頻播放系統,優化了教學手段。
素質提升
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校盡力籌措有限的資金購買圖書,1998年以來,學校在購買圖書方面共花了12萬多元。
為了提高同學們的國防觀念,1999年秋季一開學,學校組織高二級、高一級學生舉行了為期一周的軍訓;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連續四年,學校邀請縣武裝部、縣中隊的教官對高一級新生,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軍訓。
為了使學生的習作有一個發表的園地,1998年,語文教研組創辦了校刊《未來》,截至2013年,已經辦了15期。
1993年,學校辦起了印刷廠,2002年新增二台印刷機,現有印刷機3台、切紙機1台。每年純收入達到7萬多元。
所獲榮譽
2020年12月,入選2019-2020年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名單。
參考文獻
- ↑ 素質教育的內涵及重要性,有途網,2020-07-01
- ↑ 著作與論文的優勢對比,新浪博客,20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