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溫涼之秋(杜萬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溫涼之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溫涼之秋》中國當代作家杜萬華的散文。

作品欣賞

溫涼之秋

自敘寫了無有所慮的清平之春,從岱嶽之麓到東海之濱一路走來,對時間與空間的視角竟也在感性中有了理性的存在。「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是以前經常哼唱的曲調,現在居然成了我最真切的寫照,或許時空有時就是如此的巧合。於是從這裡出發,以溫涼的字眼去定義秋的基調也就平和了許多,試想清平不也正是如此麼。至於溫涼,以連綿不斷的陰雨和時吹時停的海風去描述,以恆定的二十度去定義,想必就是溫涼之秋存在於此的最合適方式。新的生活,也就從溫涼之秋起步了。

自孰知了「登高必自」,就漸染了一種厚重的文化,這是屬於齊魯的印記,也是四年春秋的記憶。攜着東嶽的壯闊,跨過華東大半,就來到了獨立東海的舟山,古稱昌國之地就是這裡。隨之而來的「求是創新」成了新的符號,「國有成均,在浙之濱」這時常響起的曲調構造了新的歸屬,於是一切都順理成章的銜接得當而重新起步了。

海工樓,近海館,不高的樓宇,想必就是三十個月中成果的孵化之地了;圖書館作為最為壯闊的建築,對我而言更是不可或缺而趨於偉大,這是思想與文化最為溫和的存在場所,「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在這裡有了最為堅實的依附,也或許文化苦旅就是從這裡起步的。

作為寰宇中的一粟之軀,本科尚有助力,如今成敗都在幾身。不過一直不變的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願景,只是現在還需要「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準備與堅持。通向未知的路總是容易讓人望而卻步,不過只要步步為營的走下去,不去管周遭的喧囂雜亂,平凡之路也能走出不凡。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摒去這句話的宗教教化,其實也就與「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有了相互呼應之妙。大多數情況是無法準確評估未來的,於是要做的就不是去忌憚未知的未來,着眼當前,該做的不去猶豫,順着明確的心路一直前行,或許一直的夢想就在不遠的地方,那就是我們的美麗新世界。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早已熟記的論語如今找到了最契合的映射。之前離家求學也有多年,然而走過的路,跨過的橋,穿過的街巷,登上的山頂,至遠不過千里,地理上仍舊歸屬於齊魯的範疇,於是一切的鄉音也就淹沒了遠走的離憂。在這丙申溫涼的秋天,我走出了齊魯醇厚的鄉愁,一路南行,走到了江南的大海。

安頓方歇,友人告知將到舟山小游。自金陵到昌國,不近不遠也算千里;友人來浙,其禮畢至,其樂必全。小游之事,也不必刻意周全,隨心就好。

舟山西北有一個隱沒在青山中的小鎮——馬岙,其歷史也有幾千年。暫不去考究這悠遠的歷史,只一口像極天書的吳語便足以讓人暈頭轉向而不知所措。試想若沒有大秦的書同文,這片土地想必還是吳越,或許此刻我也身在異國他鄉了。不過這裡雖然遠離中原,飲食卻大同小異,除了當地特產,與家鄉並無二致。唯獨令人驚奇的是舟山作為中國最大的漁場,本地的海鮮價格卻相當的高,以至於當地人對海鮮尚有垂涎之意,這也是值得思索的現象。當然最需要表述的還是唐家的款款而待,以及唐家大少的忙前顧後。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名滿華夏的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便坐落於此。不過普陀雖盛,卻道阻且長,真的舟車奔波想必如此。乘快艇奔馳在海上,泛黃的海水讓人在恍然之間就有了駛過黃河口的錯覺。到了普陀本島,天水一色的景色不覺讓人心曠神怡,於是江南大海在印象里的分量便愈發的厚重了。

[1]

作者簡介

杜萬華,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