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透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滲透戰(Stormtroope Tactics),又稱胡迪爾戰術、風暴戰術、突擊群戰術等。是利用小的作戰單位,利用對方防禦的間隙和接合部,滲透到對方的防禦體系當中,打擊重要目標,切斷交通線,割裂防禦部署之間的關係,為正面的攻擊創造條件。滲透戰術的出現得益於德軍步兵裝備的改進,以火焰噴射器,便攜式37mm步兵炮為主,輔以炮兵彈幕徐進射擊的掩護。[1]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 | 滲透戰 |
外文名稱 | Stormtroope Tactics |
別 名 | 突擊群戰術等 |
誕生時代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 |
運用時代 |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以後 |
誕生背景
在大眾記憶里,第一次世界大戰被看成是發生在西部戰線靜止戰壕里的戰爭,一場浸染在泥濘與血肉中的四年鏖戰。但事實上,面對公眾輿論壓力的軍隊將領和戰時內閣都像現在的我們一樣,意識到塹壕戰是徒勞無益的。他們一直想方設法控制傷亡,希望在戰場上重新樹立突擊性和機動性。
到1914年,各大國依然認為,重拳出擊與承受慘重損失(所謂「短兵相接」戰術)是取得勝利的關鍵。然而,馬克沁重機槍、大口徑重炮及小口徑速射炮等新式武器的出現使1870年那樣的大規模進攻演變成自殺行為。一戰頭一年就出現了驚人傷亡,重創法國與奧地利軍隊,消滅了小股英國遠征軍,迫使進攻中的德國人採取守勢。
為適應新情況,各國軍隊建造了龐大的戰壕網絡,以抵禦敵軍炮火。為了恢復攻勢、贏得戰爭,作戰人員努力研究新戰術,各自取得了一定效果。英國指揮官道格拉斯·黑格試圖通過兩場大規模攻勢打破僵局(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和1917年的帕斯尚爾戰役),將火炮的應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規模。但這兩次戰役都沒有達到目的,英軍傷亡慘重(索姆河戰役傷亡42萬人,帕斯尚爾戰役傷亡30萬人),引發倫敦政治地震。法國陸軍1917年發動的尼韋勒戰役原本有望通過壓倒性炮火贏得戰爭,但也以失敗告終,因為德國人把戰壕挖得更深,躲過了首輪密集炮火。法軍傷亡20萬人,導致士氣崩潰,引起公開兵變。
戰爭的最後一年引發新軍事思想浪潮。美國1917年加入協約國,德國人知道自己必須趕在上百萬美國陸軍投入戰場前打贏戰爭。法國人和英國人則必須想辦法將德國人趕出其占領的法國和比利時。法國和英國的辦法是投入更多火力以及首批坦克。相比之下,德國更依賴人而非機器。他們的新式滲透戰術(在1917年對付俄國人和意大利人的行動中取得了驚人成功)將突擊進攻重新帶回靜止的戰場。德國人沒有用持續一周的炮火來預告攻勢的到來,而是悄悄集結炮兵,開啟「軍鼓火力」(連續不斷的爆炸聲聽起來像是在敲軍鼓)。然後,德國人會派出突擊隊(受過訓練的突擊師)「擁抱」火力網,直接打擊敵軍戰壕乃至更後方的目標。[2]
戰術概論
滲透戰術,其核心是利用小的作戰單位,利用對方防禦的間隙和接合部,滲透到對方的防禦體系當中,打擊重要目標,切斷交通線,割裂防禦部署之間的關係,為正面的攻擊創造條件。具體而言是4個部分:
1、短暫而猛烈的炮擊,有時會混雜一些毒氣彈,這種炮擊的目的是壓制敵軍而不是試圖摧毀它,這樣可以有效縮短炮擊時間。
2、在彈幕徐進掩護中,德國輕裝的突擊部隊(Sturmbatallione)出發並滲透進入盟軍防線的薄弱之處。他們在消滅敵軍炮兵部隊和指揮機構以前會儘量避免戰鬥。
3、當輕裝突擊部隊完成他們的任務,重裝突擊部隊,裝備了機槍,火焰噴射器,迫擊炮和輕型火炮的部隊就會攻擊輕裝突擊部隊繞過的盟軍據點。
4、在突擊的最後階段,才是普通的步兵開始清除盟軍部隊最後的抵抗。
根據這個思想,在進攻發起前,先經過密集的炮火覆蓋,接着在彈幕徐進的掩護下,德國派出數支精良的小分隊,即所謂「強擊部隊」,或者有人譯為「突擊部隊」或者「風暴部隊」的。這些部隊在突破無人區的時候可以交替掩護,並繞過敵軍火力支撐點,迅速通過敵軍防禦部隊的間歇突破到敵軍縱深,切斷敵軍通訊。而後大部隊才發起攻擊。由於在這種戰術中,強擊部隊要突破敵軍防線並在缺乏支援的情況下作戰,因此他們的裝備和戰術都與之前的德軍步兵有很大不同。
首先是強擊部隊裡的指揮官,他的作用是利用電話同本方炮兵進行密切聯絡,不再按照既定時間表而是實際需要為強擊部隊提供炮火支援,當然電話的作用距離是很有限的,因此他們更多的是使用信號彈來指示目標。此外,強擊部隊除了戰鬥部隊和協調官以外,還有工兵,後勤醫療單位,以及通訊部隊。實質上他們是一支袖珍的合成部隊。
其次,強擊部隊的武器已經不在是一律的步槍加刺刀了。 他們裝備了手榴彈,手槍,短刀,還有尖形鏟。如果是軍士,還有輕重機槍,一個榴彈發射器,一個輕迫擊炮,一具火焰噴射器。此時,強擊部隊的體制也變成了分隊,分隊的士兵基本裝備不再是步槍而是伯克曼MP18衝鋒鎗,一個分隊就擁有完整的步兵火力配系,可以堅持獨立作戰。[3]
戰術運用
一戰德軍魯登道夫攻勢
滲透突擊攻勢一開始是在1917年,由奧斯卡·馮·胡蒂爾將軍指揮的德國軍隊面對沙皇俄國的軍隊主力只花費三天時間就將對方擊垮並且讓俄國人付出了二萬五千人的代價,而自己卻只付出了區區四千人傷亡的輕微代價就取得了勝利,並且迅速的攻占了難攻不落的古城裡加。在1918年滲透突擊開始推廣到德軍整體的時候也是德國開始嘗試最後一次進攻的時候,1918年,影子凱撒魯登道夫施展了魯登道夫攻勢,也被稱之為春季攻勢或者和平攻勢。
因為俄國退出戰爭的緣故將近五十個師近百萬兵力的德國軍隊能夠得以釋放,然後被用在西線戰場,使得德國開始首次在數量上多餘協約國的聯合軍隊,儘管美國已經正式對德國宣戰,但是動員需要時間,所以離美國開始全部將自己的力量發揮出來還有一段時間,但是美國已經能夠做到每個月輸送近五萬兵力到戰場上,所以德國必須速戰速決,時間被拖延就會出現問題。
這次作戰基本上可以被視為德國的最後一次為了奪取勝利而做出來的嘗試了。在魯登道夫攻勢中胡蒂爾將軍指揮着五個軍的兵力沿着索姆河兩岸向海岸進攻,同時向北方和南方同時進攻,獲得頗為壯觀的初期成果,面對敵人的12個英國步兵師直接使用滲透突擊戰術,捕獲了五萬名俘虜之後直接推進六十公里,胡蒂爾將軍的推進過於迅猛,以至於負責掩護他側翼的部隊被他遠遠拋在了後面。[4]
戰術評價
「滲透戰術」並不僅僅是突擊分隊的兵力滲透,更多的是突擊分隊引導炮兵火力進行滲透,用火力來實施突破、分割、包圍、殲滅,步兵實施最後清剿。突擊分隊的存在很大意義上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火力打擊的精準度和殺傷效果,即充分地發揮了炮兵火力又避免了步兵的重大傷亡,最大限度的發揚步炮協同作戰的威力。應該說,德國人找出了有效地將兵力、火力有機結合的方法,而這種作戰思想、德軍提供的範本正是現代軍隊戰術的基礎。
1918年德國魯登道夫攻勢在取得如此炫目的戰果之後胡德爾將軍統帥的德國軍隊不得不停下來,因為負責提供後勤的部隊已經完全無法供應負責執行滲透突擊戰術的部隊的後勤了。這也是魯登道夫攻勢失敗的原因所在,因為後勤資源枯竭或者後勤資源無法供應給前線的部隊,導致前線部隊無法進行持續的作戰,後續無力導致之前所獲取的戰果全部化為烏有。同樣,這也是滲透突擊戰術的悲哀,它誕生的太早以至於相對應的後勤理念和後勤補給技術沒有出現,所以導致它註定無法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畢竟後續無力無法持久作戰是一個致命的缺點。
補給後勤和戰略縱深是那個時代戰爭的最關鍵的部分,想必原因大家都能夠了解得到,補給後勤是關係到軍隊能否進行作戰和能否進行曠日持久作戰的關鍵,而戰略縱深則是另外一種變相的防禦手段,也是讓魯莽的進攻到戰略縱深深處的敵軍深陷泥沼的關鍵要素,缺乏戰略縱深的國家很難在戰爭中存活下來。而滲透突擊這種戰術對後勤的需求雖然談不上十分龐大,但是一旦會戰次數變多激增,戰線拉長開始深入到敵陣的話就難以保障能夠充足的供應起前線的軍隊。[5]
這一軍事思想包含了德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採取的閃電戰戰術的種子:在摩托化步兵與炮兵、近距離空中支援以及傘兵的支持下發動裝甲攻勢。這樣的進攻能夠引發恐慌情緒,使敵軍在被實際摧毀前就已經陷入崩潰。古德里安、隆美爾、曼施坦因等等成長為二戰重要指揮官的一戰德國老兵將此類攻勢(指首先在敵軍中間製造恐懼和混亂)視為取勝的秘訣,推動速度與決斷重新回到戰場上。
視頻
兵不厭詐:1944年德軍在阿登森林戰役的滲透戰術
參考資料
- ↑ 維多利亞2POD的近代科學史(五)滲透戰術2017-11-10
- ↑ 淺析胡迪爾突擊群戰術——滲透突擊2019-01-14
- ↑ 步兵戰術的顛峰——步兵滲透戰術(三)滲透戰術的要點和步驟2020-3-2
- ↑ 滲透戰術、閃電戰……美媒在一戰找到現代戰之源11-16 08:01
- ↑ 步炮協同的發展——德軍滲透戰術 2017-09-06 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