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是依託清華技術經濟與管理學科點組建成立的研究基地。中心成立於2000年3月,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心主任由陳勁擔任,學術委員會由方新擔任。中心專職研究員16名,兼職研究員[1]11人。中心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和資料信息建設、諮詢服務、深化科研體制改革等方面均取得大量成果。

發展歷程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成立於2000年,其前身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研究所,基礎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技術經濟與管理系。

中心所依託的清華大學技術經濟與管理學科點於1979年開始建設,1986年批准為該專業全國第一批博士點,1988年被評為該專業全國唯一重點學科點,2002年和2007年蟬聯國家重點學科點。2000年3月,以該學科點為基礎組建了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

中心於2003年申請、2004年11月獲教育部批准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5年,以本中心為主要力量之一建立的「現代管理與技術創新研究中心」被批准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

2017年11月22日,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寧波分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目標定位

中心基本定位:「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即基於中國土壤[2]的研究,服務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同時其理論和實際應用成果又具有世界意義,能為國際學術建設作出貢獻。我國已將自主創新列為國家戰略,該中心以此為基本出發點展開研究和建設。

中心的戰略目標:建樹中國自主創新理論,作出國際學術貢獻,鞏固國內領先地位,成為國際知名的研究機構,為國際一流奠定基礎。

使命

首先,作為以技術創新為研究對象的國家重點研究基地,該中心應當為中國實施自主創新戰略作出貢獻,為落實國家戰略提供理論支持,並緊密結合中國實際,為重大決策和實施運作提供支持。

其次,以中國實踐為基礎,加強國際合作,提升所建立理論的國際化水平,爭取對其他發展中國家具有啟發價值,並且作出國際學術貢獻。

第三,以上述研究工作為契機,提升中心的研究水平和能力,使中心進入國際本領域的先進行列。

第四,培養和帶動我國本領域的研究隊伍,為提高我國本領域研究的整體水平發揮重要作用。

組織機構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為學術研究實體,中心設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主任、副主任。下設辦公室、研究所、實驗室、資料室和分中心等。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

取得成績

科研成果

「十五」期間本中心研究人員申請並獲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0項(其中重點項目2項),國家社會科學重點項目4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項目2項;部委等縱向課題40餘項,中心專兼職研究人員2003-2005年發表論文403篇,其中SCI和SSCI檢索論文9篇,據CSSCI檢索,2003-2005年論文被引759次;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取得突破,在本學科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了高水平論文,引起國際學術界關注。傅家驥教授等撰寫的代表性專着《技術創新學》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作為中國大陸唯一成員單位加入了英國倫敦商學院和美國百森商學院聯合發起的「全球創業觀察項目」,發表了系列《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代表性科研成果

謝偉副教授在本領域國際頂級學術期刊Research Policy發表了中國大陸學者獨立在該刊發表的第一篇學術論文,被哈佛商學院引為教學資料,英國Sussex大學引為教學資料和案例資料,獲2003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吳貴生教授關於區域科技的研究,被科技部認為是開創性的研究,研究成果被採納在國家「十五」科技規劃和北京市科技規劃中,研究成果獲2004年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由於在這一領域的成就,被聘為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區域科技發展」專題組副組長。

高建教授等主持完成7次大樣本創業調查,積累的創業活動系列樣本達9000多個,專家訪談樣本近1000個,建成國內能進行區域創業研究最豐富的數據庫,發表了系列《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成為國際上研究中國創業的權威性報告。

雷家驌教授進行了關於主要貿易夥伴實施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經濟安全影響的研究,提出了我國政府、行業組織、企業的應對策略,被商務部採納為制定應對政策的參考依據,獲國家商務部全國商務研究二等獎。

人才培養

2001-2005年畢業博士生30人,畢業碩士生98人。從2005年開始每年舉辦國際博士生暑期學校,其中國外博士生占1/3左右,聘請國際知名教授講授與指導,獲得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聘請國際一流教授和長期在國外從事研究的回國資深教授開設技術創新理論和前沿課程。教材建設取得突出成果,由本中心教師編着的《工業技術經濟學》獲中國圖書獎,截止2005年底,共印刷25次,發行了325000冊,是同類教材中發行量最多的;《技術創新管理》獲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創設了「創新與創業」MBA專門化方向,出版了系列教材。

學術交流

舉辦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大型國際會議,如:2004年10月在北京主辦了第二屆Globelics國際學術大會(Glolal network for the Economics of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Competence building Systems),與會外國學者102人,中國學者100多人,得到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2005年7月在北京主辦了亞洲創業教育國際學術會議,與會中外學者80多人。創辦了「中國創新學術網絡」CICALICS(China`s Innovation Circles and Academy-a network on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Competence building Systems),成為國際學術網絡Globelics第一個國家級網絡(其餘都是「洲級」的,如亞洲、拉丁美洲等)。CICALICS每年在中國召開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年成功舉辦第13屆三螺旋國際會議、亞洲技術管理聯盟會議?和?中德創新多樣化研討會?,舉辦8場創新清華系列講座。另外,中心與世着名創新學術機構SPRU(科學政策研究所)、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亞洲協同創新研究協會、GLORAD國際研發管理研究中心等多個機構建立了全面合作關係。

以研究項目為基礎,建立研究數據庫,如《全球創業觀察》大樣本連續調查數據庫。

創辦學術出版物《創新與創業管理》,從2005年開始正式定期出版;與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合辦《科研管理》學術期刊(CSSCI檢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指定刊物)。

諮詢服務

中心專職研究人員關區域科技的研究成果被國家科技部「十五」科技規劃採納,專兼職人員3人擔任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戰略研究專題組副組長,3人擔任骨幹研究人員。

關於WTO 與科技的研究成果被北京市採納,為北京市科委起草了政府應對WTO的行動方案。

關於北京技術創新體系的研究得到林文漪副市長批示。

為商務部進行關於技術貿易壁壘對國家經濟安全影響的研究。

深化科研體制改革

聘任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的主要創始人、國際着名學者、丹麥奧爾堡大學教授B.A.Lundvall做特聘教授,每年來華工作3-4個月,給博士生講授技術創新前站課程,指導研究工作;聘請瑞士IMD教授Max全時來工作;聘請在國外從事技術創新研究9年的資深教授顧淑林全時來工作。這些非固定編制的學者的加入對提高本研究中心的學術水平、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基地重大課題的招標,引入新的有實力的研究者和研究群體,擴大了流動性。為了增加中心的凝聚力,制定了學術獎勵辦法,對以中心名義發表學術論文的作者予以獎勵。

參考文獻

  1. 研究員屬於什麼系列職稱?,搜狐,2022-06-02
  2. 什麼是土壤?它怎麼來的 ,搜狐,202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