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固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固原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中文名: 固原市

別名: 西海固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西北,寧夏回族自治區

著名景點: 六盤山長征紀念亭、須彌山、火石寨地質公園

固原,簡稱「固」,古稱大原、高平、蕭關、原州,寧夏回族自治區轄地級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省域副中心城市。固原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六盤山區,地處東經105º19』~106º57』和北緯35º14』~36º31』之間,東與甘肅慶陽市、平涼市為鄰,南與平涼市相連,西與白銀市分界,北與寧夏中衛市、吳忠市接壤。轄1個區、4個縣,即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和彭陽縣,總面積1.05萬平方公里,市區面積52.33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駐原州區。 

根據統計數據,2021年末,固原市戶籍人口145.76萬人。其中漢族人口 74.60萬人,占51.2%;回族人口71.02萬人,占48.7%;其他少數民族人口0.13萬人,占0.10%。男女性別比106.5。全市常住人口114.8萬人。 

固原市位於西安蘭州銀川三省會城市所構成的三角地帶中心,是國家179個公路交通樞紐之一,寧夏五個地級市之一和唯一的非沿黃城市。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中心城市,寧南區域中心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處在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遊牧文化的交匯處,是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之地,是歷史上西北地區的經濟重地、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

少數民族地區,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從元、明之際定居以來,與漢族互相依存。中國四大馬鈴薯種植基地之一和中國北方的特色苗木基地,西北特色農產品集散中心,絲綢之路經濟帶產品基地示範區,方棋發源地。著名的紅色旅遊城市,是長征十大潛力城市之一。[1]

歷史沿革

距今2.7萬年至3.2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在彭陽縣發現古人類活動遺址。

新石器時代已有農業為主的氏族部落

戰國時期,本地屬秦國版圖。

秦朝,最早的行政建置始於秦惠文王時期(公元前337~前311年)的烏氏縣(在今原州區南),後又增設朝那縣(今彭陽縣古城鎮)。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治高平縣(今原州區),共轄21縣,屬今本地的有高平、朝那、烏氏3縣和月氏道(今隆德縣境)。

東漢,仍仿西漢建置。

西晉,新置都盧縣。

東晉,有高平、朝那、烏氏、都盧4縣。

南北朝,本地先後為北魏、西魏、北周屬地。北魏太延二年(436年)置高平鎮,正光五年(524年)改高平鎮置原州,並置高平郡和縣,均治高平。原州領高平、長城2郡,高平、里亭、黃石、白池4縣。北周置原州總管府,仍領郡2、縣4。

隋朝,統一全國後,大業三年(607年)廢原州暨總管府,置平涼郡,領平高(高平改)、百泉、默亭、他樓4縣。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廢平涼郡復置原州,貞觀五年(631年)復置原州中都督府,到天寶元年(742年)又改為平涼郡。廣德年間(763~764年)沒於吐蕃。

宋朝,屬本地的有鎮戎軍(今原州區)、懷德軍(今原州區黃鐸堡鎮)、德順軍(今隆德縣)、西安州(今海原縣西安鄉)。

金朝,升軍為州,改鎮戎軍為鎮戎州,德順軍為德順州,廢懷德軍和西安州。

元朝,設有開成路、開成州、廣安州。

明朝,置固原州和固原衛,明正統十年(1445年)置固原巡檢司,以「故原州」之名,「諱故而改固」得名。成化五年(1469年)為固原衛治;弘治十五年(1502年)為固原州治,又為固原鎮治。

清,置甘肅省,固原州劃屬甘肅省。同治十二年(1873年)升固原州為直隸州,領海城(今海原)、平遠(今同心)二縣及硝河州判、打拉縣丞。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廢固原直隸州,改置為固原縣,屬甘肅省涇源道,後又改屬甘肅省平涼專區。

民國25年(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陝北西征進入固原縣境,在以廟兒掌為中心的地帶,成立了固北縣蘇維埃政府。1938年,固北縣撤銷。

1939年,海固事變(固海回民三次起義)被國民黨殘酷鎮壓,國民政府於1942年,甘肅省在固原、海原、隆德、靜寧、會寧五縣邊界地區設置西吉縣,劃固原的硝河、張易等鄉村歸西吉縣。

1949年08月02日,固原解放。

1949年10月,固原縣、隆德縣、海原縣、涇源縣(原化平縣)屬甘肅平涼專區、西吉縣屬定西專區。

1953年11月1日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成立,自治州首府為固原縣,轄西吉、海原、固原3縣。

1955年11月18日,國務院批准,西海固回族自治區改名為固原回族自治州。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撤銷固原回族自治州,成立固原專區。

1958年,涇源劃歸寧夏,歸屬固原專區

1970年,固原專區改為固原地區行政公署,行署駐固原縣,轄固原、海原、西吉、隆德、涇源5縣。

1983年10月,根據《國務院關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設立彭陽縣的批覆》(國務院(83)國函149號)精神,從固原縣析出王窪、彭陽區所轄馮莊、王窪、羅窪、小岔、孟塬、草廟、交岔、石岔、古城、新集、溝口、彭陽、城陽、紅河、川口15個人民公社成立彭陽縣

2000年01月,固原地區固原縣大戰場鄉移交吳忠市中寧縣屬地管理。

2001年7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寧夏區固原地區和固原縣,設立地級固原市和原州區。

2002年07月撤地設市,改固原地區為固原市,固原縣改稱原州區,轄海原縣、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和原州區。

2003年,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調整西吉隆德彭陽海原四縣鄉鎮區劃的批覆》(寧政函34號),我市實施了「撤鄉並鎮」工作,全市共減少行政村148個,村民小組31個。

2003年12月,海原縣劃歸中衛市。現固原市轄4縣1區。

2004年2月10日,海原縣整建制劃入新成立的中衛市管轄。

2008年02月,劃固原北部黑城鎮、七營鎮、甘城鄉及炭山鄉部分歸海原縣。

2015年01月,實施「一核五極,組團發展」的空間策略,以固原市原州區為核心,以西吉縣、彭陽縣、隆德縣、涇源縣為四個發展極,整合三營鎮、海興開發區,形成新的發展組團,構成第五發展極。

風景名勝

固原共有旅遊景點9個,擁有4A級旅遊景點2個(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涇源國家森林公園),擁有3A級旅遊景點3個。

2015年05月須彌山和固原博物館入選為國家旅遊局公布的首批「全國旅遊價格信得過景區」

固原古城

固原古城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是古代絲綢之路東段北道上的重鎮,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古人形象地評價其地理位置說: 「左控五原,右帶蘭會,黃流繞北,崆峒阻南,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回中道路險,蕭關烽堠多」,自古就是關中通往塞外西域的咽喉要道上的關隘和軍事重鎮,我國近代西北最早的一條公路幹線——西安至蘭州的公路就從這裡通過。公元前114年(漢元鼎三年),漢武帝為加強西北邊地軍事防禦,置安定郡,治高平城(即今固原縣城),這是史書有明確記載的固原歷史上的城。因其城堅池深,史稱高平第一城。以後曾多次修葺。北周天和四年(569)正月,新築原州城(固原城)。這是脫開原高平古城的空間擴大增筑後的一處新城,原高平城就成為新築城的內城。從此,固原城就有內城和外城的格局。明代的固原,是明朝政府在西北邊境地帶設置的九個軍事重鎮之一,也是陝西三邊總督駐節之地,城防大為加強,是固原建城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固原城也成為西北重鎮。景泰三年(1450)修葺內城。成化五年(1469)增築內城。弘治十五年(1502)三邊總督秦紘築外關城,「自徐斌水起,迤西至靖虜花兒岔,長六百餘里,迤東至繞陽,長三百餘里,即今固原以北內牆也」。萬曆三年(1575)三邊總督石茂華主持給外城以磚。從此,固原城的最後格局和型制基本奠定。內城:周圍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台二十八座。外城:周圍十三里七分,高三丈六尺;垛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炮台三十一座。東城門三道,萬曆時建,有名者兩道:安邊門、保寧門;南城門四道,萬曆時建,冠名者兩道:鎮秦門、鎮夷門;西城門兩道,萬曆時建,有名者一道:威遠門;北城門一道,萬曆時建,曰靖朔門。 固原古城城牆構造為「回」字形,在歷史上甚為罕見,後因地方建設而被拆除,現保留的城牆只有少數部分。於南郊有古城牆遺址公園。

六盤山旅遊區

六盤山旅遊區又 稱隴山,地處寧夏南部。主峰在寧夏固原、隆德兩區縣境內,海拔2942米。

涇源旅遊區

涇河發源於六盤山腹地的馬尾巴梁,它水勢洪大,湍湍急流,在六盤山脈中是最大的一條河。「涇渭分明「、「涇清渭濁「的成語由此而生。被國家列為自然保護區。

須彌山石窟

須彌山石窟別名圓光寺石窟,坐落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北55公里處須彌山南麓。

朝那城

秦、漢時期朝那縣治古城遺址,位於彭陽縣城西15公里處的古城鎮境內。

鹽湖

鹽湖在海原縣城西部偏北,四面為群山環抱,海原--靖遠公路橫穿東西。

火石寨

火石寨,在寧夏南部的西吉縣境內有十多處石窟建築,它是和須彌山石窟一脈相承的。

禪佛寺石窟

禪佛寺石窟位於西吉縣火石寨鄉蟬窯村,因其與固原縣須彌山相連,又稱「須彌山禪佛寺「,為唐朝佛教禪宗派流傳聖地。

掃帚嶺石窟位於西吉縣城北15公里,火石寨鄉南5公里的石峰群中,因山嶺上生長做掃帚的毛竹而得名,亦稱「雲台山「、「西武當「。

無量山石窟

無量山石窟位於彭陽縣城西北25公里,1988年又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固原博物館

固原博物館位於固原市區,始建於1983年,占地1.4萬平方米,1988年正式開館,是經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設的以歷史文物收藏為主,又兼地方史和民俗文物及自然科學陳列的綜合性省級中型博物館。

老龍潭

老龍潭位於涇河上游的涇源縣城西南19公里。景觀險要,格局清新,有「斬龍台」、「猛虎洞」、「伏龍洞」、「高峽平湖」、「烈士紀念亭」等人文景觀和四潭、「涇水八渡」、「又一村」等自然景觀。

震湖

震湖,地處西吉縣西部山區蘇堡鄉党家岔村與陳岔村的交界處,距西吉縣城38公里,是亞洲第二大震湖。

固原新十景

固原市是寧夏旅遊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也是寧夏傳統文化遺存最集中的地方,在「寧夏新十景」大題目下,對固原景觀文化進行概括或構想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在認真梳理、認真推敲的基礎上,響應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的號召,提出如下「固原新十景」,頗有掛一漏萬的惋惜。

龍潭天影荷花映日,六盤雲蒸須彌佛光,古嶺雁鳴丹霞翠色,耕讀彌新朝那遺韻,古道迢迢舊隘新曲。

「龍潭天影」。龍潭是寧夏的著名風景景點之一,其潭水清澈如鏡,周圍的山色樹影,乃至岸邊觀景者的身影都可清晰地倒映於潭中,更為奇特的是,從潭中可以不用抬頭即可洞觀天空的風雲變幻,一片雲影甚至一隻燕子飛過都能在湖中找到痕跡。如風和日麗,其景像頗如大理學家朱熹名句:「天光雲影共徘徊」,若天氣突變,則龍潭頗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和「檣傾楫摧」的可怖景象。

「荷花映日」。是龍潭風景區的又一景觀,當地名曰「荷花溝」的地方,連綿着高高低低、參差錯落的一溝荷花,其葉田田、其花灼灼,在青翠的山色襯托下,纖纖弱弱而又雍容大度,似與日月爭光,給人異樣的感覺。

「六盤雲蒸」。從歷史和文化的視角講,六盤山是一座「紅色」的山,因為中國革命翻越這座山後,一下子開闊起來。但地理上的六盤山,其雲蒸霞蔚的景色如同「紅色」性質一樣,也令人難忘。從山下看去,雲霧在半山開始,一絲絲一縷縷蒸騰而上,如祥雲纏繞于山腰,而身處山中,則感受到雲就在腳下生長,頗有行於仙境一步一蓮花的奇妙感覺。

「須彌佛光」。須彌山為原州區所轄。其南麓有百餘處石窟,總稱「須彌山石窟」,石窟始建於北魏時期,其後歷代均有擴建,須彌山石窟宏偉瑰麗、刻工精美,佛像與窟頂的浮雕栩栩如生、千姿百態、琳琅滿目、造型秀美。其中最大的一座造像為唐大中三年所造,高20.6米,其法像莊嚴、面目慈悲,令觀者心生敬仰。須彌山峰巒疊翠、岩石嶙峋、青松挺拔、桃李郁然,山景與佛光相襯,自然與人文交融。

「古嶺雁鳴」。固原城西有小山曰古雁嶺,民間相傳宋與遼曾大戰於固原城,遼軍勢大,圍城三匝,兵士射宋帥旗於城下,宋兵為此膽喪,眼看城即被遼兵所破時,有大雁自天而降叼宋帥旗復置城上,宋遼均認為此乃天意,宋軍奮發之際,遼軍已遠循而去。於是人們將這隻大雁棲落地叫「古雁嶺」。古雁嶺高2800米,立於其巔,山城固原一覽無餘,而極目之處,原州大地盡顯其盎然生機。可以聯想,春夏之際或秋冬之交,夕陽西下,大雁北回或南歸,一聲雁唳,歷史的滄桑與現實人生的遭際,令人頓覺頓悟。

「丹霞翠色」。西吉縣有火石寨,為國家級地質森林公園。是地質學上的丹霞地貌,當地人民因暴露於野外的石體為紅色,故稱其為「火石寨」。火石寨方圓百里,分布大大小小若干座兀立山峰,著名者有掃竹嶺、石寺山、照壁山等,尤以天然石城最為奇特,山中有石窟若干,與須彌山一脈相承。紅色的山體與周邊翠綠的山野相映襯,一紅一翠,雖無過度,卻天然相融,可謂鬼斧神工,造化天成。

「耕讀彌新」。隆德縣得六盤山庇護,全境青山綠水,四季長青,景色令人流連忘返,但真正令隆德聲名大揚或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純樸的民風,尤其是其流芳千古,歷史彌新的傳統人文精神。隆德屬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在歷史上群眾生活始終處於貧困之中,但貧不改志,正是這樣一個地方,卻保留了我國最為人稱道和自豪的傳統精神:耕讀人生。忙時耕地種田,閒時或一冊在手,或揮毫弄筆。即是生活再逼仄之時,隆德人農家門上有楹聯,客廳有中堂,那怕遠在深山無人知的三五戶人家的小村莊,也不例外。看到隆德人,就會看到內斂、沉靜、深厚,令人想到孔子對其學生顏回的評價:「賢者回也」。

「朝那遺韻」。「朝那」即今天的彭陽縣,早在秦朝時,便設置朝那縣,自秦以降,漢城郭、唐宋城堡、明清古塔寺院史跡猶存,特別是朝那古城、戰國秦長城都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遺蹟;同時,近幾十年來,幾代彭陽人戰天鬥地,改善生態環境,使古朝那煥發出蓬勃生機。

「古道迢迢」。「蠶在吐絲的時候,沒想到會吐出一條絲綢之路」,這是著名詩人艾青的一句名言,同樣,沒有想到的是南方的春蠶,突然讓朔北的固原曾如此重要、如此輝煌,也是因為有了一條絲綢之路。據漢簡記載,固原是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使節、商人、僧侶途徑比較繁忙的地方,而這條絲路必經的繩結之地,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是一條萬國朝覲之路、中西貿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當年駝鈴的叮噹聲見證了古代歷史的輝煌,今天當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逐漸變為現實時,憑弔迢迢古道,歷史的雲煙和未來的期待,都令人們內心漾起異樣的感受。

「舊隘新曲」。無論是春夏秋冬,行走在固原山川,總能在廣袤的大地上,看到眼前一處處的土夯城牆,或者秦漢長城的烽火台,它們雖然頹塌了,但曾經的熱鬧或繁華卻嵌進了歷史的記憶。固原「左控五原,右帶蘭會,黃流繞北,崆峒阻南,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回中道路險,蕭關烽堠多」,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關隘重重。今天,人民生活富足安詳,簫關大道,北南連接,曾經的關隘,或成為良田,或成為旅遊景點,但駐足隘前,曾經的金戈鐵馬,仍舊會從心頭掠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