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深秋時節走灕江(龔保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深秋時節走灕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深秋時節走灕江》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作品欣賞

深秋時節走灕江

灕江,是一條千迴百轉、氣勢磅礴的立體畫廊,是多姿多彩中國山水風光的絕唱。

它山連着水,水繞着山,山水相依,碧漪縈迴,波光瀲灩,浩浩蕩蕩……盡顯天地造化之能事,盡展大自然鬼斧神工之神奇。

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南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有一條江叫灕江,並在地理教科書及各種宣傳畫上看到了最能代表其形象的青山、綠水、竹排、魚鷹、老街、溶洞、鐘乳石、鳳尾竹、大榕樹等等……心裡對其充滿嚮往,但一直因機緣慳吝,從未能前去與它相見,一睹它那迷人的風釆。今年秋末冬初一日,因去桂林療養,我就同本單位幾十名工友,於一個朝陽初升的早晨,從桂林市乘車向它奔去……

灕江,又名六峒河,大溶江,桂江,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為支流桂江上遊河段的通稱。傳統意義上的灕江起點為桂江源頭越城嶺貓兒山,現代水文定義為興安縣溶江鎮靈渠口,終點為平樂三江口。它上遊河段為大溶江,下遊河段為傳統名稱的桂江。靈渠河口為桂江大溶江段和灕江段分界點,荔浦河、恭城河口為灕江段和桂江段的分界點。

灕江段全長164公里,河床多為岩石,泥沙量小,水質清澈,兩岸岩溶地貌眾多,層巒競秀,萬壑爭幽,植被茂盛,翠色盈目。沿江雖然風光俱佳,旅遊資源豐十分富,從古至今吸引了無以數計富商巨賈、達官百姓、文人墨客、政要名人來旅遊賞覽,但其最精華的景點,主要集中在桂林市東南大圩鎮磨盤山至陽朔縣城之間約83公里河段上,最有名的景點要算冠岩、楊堤、九馬畫山、黃布倒影、螺螄山,以及陽朔西街。

此江沿岸山巒眾多,非常有特色,不過它們既不像東嶽泰山那樣氣勢磅礴,也不像西嶽華山那樣險峻陡峭,還不像南嶽衡山那樣雄宏蒼茫,更不像北嶽恆山那樣綿延悠長。它們是億萬年前海底地殼上升,海水退去後,裸露的石灰岩經千萬載含二氧化碳的雨水及河水衝擊、浸蝕、溶解,再加空氣風化形成的,彼此獨立,互不關聯,矗立空中,相互比肩,形狀有的像沖天而起的竹筍,有的像挺立天空的饅頭,有的如懸掛空中的朝冠,有的似倒立蒼穹的海螺……山山各有姿,山山韻不同,百態千姿,蒼翠俊秀。

我們乘坐的大巴,在桂磨公路上經過大約40多分鐘奔馳,於早晨九點多鐘到達磨盤山碼頭。經過檢票、體溫測試、身份驗證,與其他遊客一道,順利通過安檢後,就登上靜靜停泊在碼頭的一艘船體闊大、內部乾淨舒適、上下共計三層的白色遊輪。剛落座不一會兒時間,駕駛員就開動引擎,遊輪在螺旋漿巨大推力作用下,尾部不時泛起一股股巨大白色泡沬和浪花,緩緩離開碼頭,順流向南走去。

與我們同船的一位攝影師,五十五六歲樣子,方臉,寸頭,中等個兒,體格健壯,皮膚微紅中帶點兒黧黑,人很精幹,操一口帶有濃濃地方口音的普通話。

他是灕江上專門跟船為遊客拍照的專職攝影師,脖子上掛着一台鏡頭像大炮筒一樣的高級數碼照相機。他用自己一副三寸不爛之舌,極富鼓動性地遊說一個個遊客,在灕江上著名景點請他給拍照,為自己難得的灕江行留下永久紀念。儘管他動員了很多遊客,但大多數遊客都因有智能手機,自己可以拍照,也可請同行為自己拍照,所以沒多少人願再花錢讓他給拍照。結果他動員來動員去,全船最終僅有十人願意付費讓他在我們此次灕江游的幾個著名景點為他們拍照。

他不僅是攝影家,還是灕江通。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初還是個毛頭小伙時,就日日跟隨遊船在灕江上為旅客拍照,幾十年風裡來雨里去,不但為南來北往、東西南北、國內國外遊客拍下了數以幾十萬張計的黑白及彩色照片,還將灕江上山山水水摸了個一清二楚。可以說,灕江上每一處景點的位置、名稱、特點,以及它們的由來、歷史、傳說、掌故等等,他無一不清,無一不曉,給遊客講起來侃侃而談,如數家珍。

我們本次灕江之行沒有導遊,正好他就全程為我們充當了免費導遊。

船過黃牛峽,灕江兩岸山勢開始變得密集並陡峭起來,河道狹窄彎曲,兩岸群山及樹木、灌叢、鳳尾竹投進江中的倒影,如畫在江水上的一幅幅巨幅水墨畫,含蓄深沉,意味雋永。船行水裡,如馳畫中。縷縷夾雜着水氣和山野各種植物清芬之氣的涼風吹來,使人感到心曠神怡。

此時站在船頂甲板上的攝影師,對着船艙里大喊了一聲「快到冠岩了」。遊客們都紛紛走出船艙,沿樓梯登上船頂甲板,向攝影師為我們指示的前方不遠處一個名為冠岩的景點望去。

冠岩在灕江左岸,因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所著《徐霞客遊記》中「二十六日 昧爽發舟……舟轉西北向,又三里,為冠岩山。先是江東岸嶄崖,丹碧煥映,采艷畫山,冠岩即在其北。上突崖層出,儼若朝冠」等文字而得名。

遊人沿着水泥鋪就的小道,拾級而上便可到達冠岩的岩洞口。

洞中石筍林立,在彩燈照耀下宛若仙境,洞中地下暗河堪稱一絕,河水清澈,泛舟其上,既可觀洞中奇景,又可領略探險的樂趣。

冠岩下的二郎峽,峰巒聳峙,水曲天小,景致集中。西邊的大黃、筆架、文筆諸峰錯落有致,牙列岸際,形成峽谷。江東鳳凰、觀音、白兔眾山傍水。蘋果山如一輪旭日,突躍水面,在峽谷中升起,傳說此處為二郎神揮起巨斧奮力向下砍劈所造。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