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淮陽山病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淮陽山病毒( Huaiyangshan Virus,HYSV),又稱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病毒,或新布尼亞病毒,是布尼亞病毒科白蛉病毒屬的一種病毒,其引發的病症稱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為一種經由蜱蟲傳染給人類的致命的蜱媒傳染病[1]

更接近於烏庫涅米病毒血清群(Uukuniemi virus serogroup)而非白蛉熱血清群(Sandfly fever serogroup)。 屬於班傑病毒血清群(Bhanja virus serocomplex)。

歷史

2007年5月,中國河南省信陽市淮陽縣收治3例急診患者,河南省疾病控制中心認為並非一般腸胃疾病,根據臨床特徵於2007年6月23日建立了該病的症狀監測系統,並對過往病例做了回溯性分析,發現了發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多臟器損傷為特徵的大量患者。此後湖北、安徽、江蘇、遼寧都發現類似患者。2008年2月20日,中國衛生部在全國範圍內開始檢測報告。2009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過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千人計劃」)引進的得克薩斯大學於學傑教授的研究小組首先從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患者血液中發現這種病毒,命名為「淮陽山病毒(Huaiyangshan Virus,HYSV)」。

基因

病毒的全基因序列測定和同源性比較,基因可分為三段—large (L)、medium (M)、small (S)。辨識出6個蛋白質—RNA聚合酶(RdRp)、糖蛋白前體(M)、糖蛋白N(Gn)、糖蛋白C (Gc)、核蛋白(NP)、非結構蛋白(NSs)。

L區段編碼了由2084個氨基酸組成的RNA聚合酶。

M區段編碼了一個開放閱讀框,其編碼了糖蛋白(Gn和Gc)的1073個氨基酸前體。已知SFTSV通過Gn或Gc的作用以pH依賴性方式進入細胞。這時,一種C型凝集素DC-SIGN在細胞膜上起病毒受體的作用。

S區段具有1744個核苷酸,其編碼兩種蛋白質(Gn和NSs)。編碼這兩種蛋白質的基因區域被54個核苷酸的基因間區域分隔為兩部分。

形態

病毒顆粒呈形,直徑80-100nm,外有脂質包膜,表面有棘突[2]

進化

辨識出五個基因型(A–E)。 在中國發現了全部5個基因型。在韓國分離出三種:A, D, E。在日本只發現了一種: E。病毒應在1918-1995年間起源於大別山。

生命期循環

作為一種蜱媒,不清楚是否會感染其他吸血的節肢動物。 可以感染很多哺乳動物宿主,如貓、鼠、刺蝟、黃鼠狼、帚尾袋貂屬、氂牛。人類是偶然宿主,在病毒的生命循環中不占有主要地位。

病毒已經從多種硬蜱體內發現,如長角血蜱,日本硬蜱,龜形花蜱 和微小扇頭蜱。病毒也可以由在人與人之間通過接觸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患者的血液、黏液傳播。

流行病學

在中國的河南、安徽、湖北、江蘇、遼寧、山東、浙江報告了病例。高度散發。發病時間為3月到11月,主要是4月到7月。

韓國日本也發現病例。

視頻

淮陽山病毒 相關視頻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
老太太被小小的蟲子咬一口 竟然感染新布尼亞病毒 差點要了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