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淇縣雲夢山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淇縣雲夢山

位置:鶴壁淇縣城西十五公里的太行山東麓

別 名:青岩山

開放時間:9:00—17:30

目錄

簡介

雲夢山,又名青岩山,位於鶴壁淇縣城西十五公里的太行山東麓,主峰高584.5米,峰巒疊嶂,山起雲浮,氣象萬千,飛瀑流泉,鬼斧神工,素有"雲夢仙境"之稱,遊覽面積10多平方公里。歷代志書及碑刻都記載這裡是鬼谷子隱居處。明代竇文摩崖題記中寫道:"水簾洞,鬼谷先生隱處"。清代何士琦在《雲夢山遊記》中寫道:"水簾一洞尤極幽玄,為鬼谷子仙棲之處"。明代淇縣誌》記載:"雲夢山是鬼谷先生仙棲之處"。《唐書卓行傳》記載,甄濟也兩度隱居雲夢山。

鬼谷子名王禪,又名王詡,戰國時衛國人,長於持身養性和縱橫術,着有《鬼谷子》十四篇傳世。他隱居雲夢山並在此教徒授藝,傳說孫臏龐涓蘇秦張儀毛遂尉繚茅蒙徐福等名家皆出其門下。

雲夢山自然景觀優美,文化遺蹟豐厚。現在鬼谷洞、太陽洞、孫臏洞、龐涓洞、孫臏墓、捨身台、鬼谷墟、演兵嶺、天書崖、玉帝殿、三清殿、南北桃園等主要景點五十多處,有全國字數最多規模最大的摩崖題記"鬼谷子"兵書。

雲夢山在河南省鶴壁市淇縣西部,新鄉市衛輝東部交界有一雲夢山,為國家4A級景區。京廣鐵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均途經淇縣。北距安陽市58公里,南距鄭州市120公里、新鄉市42公里。是以戰國軍事文化為特色的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區。1984年成立雲夢山景區管理處,正式對其進行開發和建設。淇縣古稱朝歌,曾為殷末四代帝都和西周時衛國國都,有着三千多年的文化積澱,境內旅遊資源豐富。近幾年來,文物旅遊局以「大旅遊」的工作思路開發、建設、宣傳、推介、管理淇縣的旅遊資源,形成了以戰國軍事文化為主題的雲夢山景區,以人類始祖女媧文化為靈魂的古靈山景區,以殷商文化為主線的朝陽寺景區,其中雲夢山景區被國家評定為4A級景區,景區先後榮獲「中國最佳旅遊景區」、河南省「風景名勝區」、「十佳魅力景區」等殊榮。

雲夢山由主景區-戰國古軍庠、上聖古廟及雲夢五里鬼谷大峽谷遊覽區、雲夢大草原遊覽區三部分組成,面積約26平方公里。景區以景色壯美、文化內涵豐富着稱,被稱為「青岩仙境」。戰國古軍庠是縱橫家鼻祖鬼谷子王詡隱居授徒之地,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確定為「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研究基地」,孫臏、龐涓、蘇秦、張儀、毛遂等名人志士,由此出山,叱咤風雲,演繹了一部春秋戰國史;雲夢大草原是太行山脈中極為罕見的山頂草原,起伏舒緩,空曠開闊,春季桃花爛漫,夏季綠草如茵,秋季一片金黃。

景區內山、泉、洞、谷渾然天成,奇山、秀泉、妙洞、幽谷,加之壯觀的高山草原風光,與人文景觀「中華第一古軍校」巧妙結合,形成雲夢山景區的獨特魅力。雲夢山向社會開放後,先後建立了電瓶車、高空吊橋、「三十六計」文化步道等遊覽設施;每年舉辦雲夢草原風情文化節,吸引了大量遊客;1994年、2001年先後舉辦了兩屆全國鬼谷子文化研討會,並成立了中國鬼谷子文化研究會,成為全國鬼谷子文化研究基地。主要景觀有紀念性建築鬼谷祠、鬼谷墟、捨身台、映瑞門、水簾洞、仙牛洞、孫臏洞、龐涓洞、毛遂洞、王老聖母洞、千佛洞、九龍柏、太陽洞、月亮洞、古佛洞、觀音洞、老母洞、青龍泉、仙泉、鬼谷井、映瑞池、五里井、一線飛瀑、清溪、五里鬼谷、百獸壁、天書崖、魔壁、演兵嶺、八卦陣、蟠龍陣、劍秀峰、青龍背、雲夢大草原等100餘處。有全國字數最多規模最大的摩崖題記「鬼谷子」兵書。

雲夢山自古以來就遊覽勝地。歷代文人。墨士沓至,留下不少詩章、摩崖題記和碑刻。戰國時期的鬼谷子,唐代甄濟,明代水木氏曾在此隱居多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地下黨組織和解放軍戰士也曾在這裡留下足跡,故聞名遐邇。雲夢山自然景觀優美,文化遺蹟豐厚。雲夢山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觀優美,文化內涵豐厚。既有紂王墓、摘心台、三仁祠、仙人梯、衛國古城牆、鬼谷洞、孫臏洞、捨身崖、軍壇、將壇等殷商文化和戰國文化遺蹟,又有靈山寺、朝陽寺、青岩絕石窟、清涼庵、玉帝殿、三清殿等道教佛教文化古寺院,是集旅遊觀光、學術研究、尋根朝拜、傳統教育為一體的旅遊好去處。[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