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鹽海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鹽海塘,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海鹽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2017年1月19日,海鹽海塘被列入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該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古建築

簡介

長江口以南,至甬江口以北,約六百公里的一段是歷史上的修治重點,其中尤以錢塘江口北岸一帶的海塘工程最為險要。高大的石砌海塘蜿蜒於幾百公里長的海岸上,簡直蔚為壯觀[1]

海塘最早起源於錢塘江口,這是自然條件決定的。錢塘江口一帶的潮水特別大,有著名的錢塘觀潮南北朝地理學家酈道元曾以簡潔的筆墨描述錢塘潮:濤水晝夜再來。來應時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餘。

錢塘潮固然是大自然的勝景,但是也對沿海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宋代嘉定十二年(1219年),今海寧縣南四十多里的土地,曾因海潮而淪入海中。另外,海鹽縣的望海鎮,也曾被海潮整個吞沒。時至今日,海塘仍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沿海屏障。

起源

有關海塘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漢代的《水經》。南北朝地理學家酈道元介紹了《錢塘記》中這樣一個故事

漢代有一個名叫華信的地方官,想在今天杭州的東面修築一條堤防,以防潮水內灌。於是他到處宣揚,誰要是能挑一石土到海邊,就給錢一千。這可是個大價錢!於是,附近的地方百姓聞訊後,紛紛挑土而至。誰知華信的懸賞只是個計策,等到挑土的人大量湧來的時候,他卻忽然停止收購。結果,人們一氣之下紛紛把泥土就地倒下就走了。華信就是利用這些土料,組織百姓,建成了防海大塘。

魚鱗石塘

隨着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海塘逐漸增加,海塘結構形式也逐步擴展。明代出現五縱五橫魚鱗大石塘[2],這是用條石縱橫迭砌的重型石塘。

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浙江巡撫朱軾選擇最危險而又地基較好的海寧老鹽倉海岸,創築魚鱗大石塘五百丈。由於大石塘堅固耐久,故被廣泛採用於潮水頂沖地段。據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統計,當時已修築的魚鱗大石塘長度共約八十七里,並用千字文順序編號,立石碑於塘頂,以明確里程和地段,便於維修管理。築有魚鱗石塘一帶也是觀看錢塘江涌潮的主要壯觀景點。

視頻

海鹽海塘 相關視頻

讓文物說話 海鹽海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