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獸葡萄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獸葡萄鏡
圖片來自國立故宮博物院

海獸葡萄鏡,又稱海馬葡萄鑑[1]、狻猊葡萄鏡、瑞獸葡萄鏡,是唐代的一種銅鏡子。

歷史

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有四千多年,先後經歷了五個時期:早期(以齊家文化、商周銅鏡為代表),流行期(以春秋戰國銅鏡為代表),鼎盛期(以漢代銅鏡為代表),中衰期(以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為代表),繁榮期(以隋唐銅鏡為代表),衰落期(以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為代表)。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最最輝煌的時期,是一個創新的時代。而海獸葡萄鏡是唐代銅鏡最引人注目的鏡類,它的紋飾圖案充滿了神秘色彩,被許多專家學者稱之為「多謎之鏡」 。「海獸葡萄鏡」之名出自清代梁詩正等奉敕纂修的《西清古鑒》,這個叫法為現代學者所廣泛接受。其是因為典型的海獸葡萄鏡的形制以高突棱為界分內外兩區。內區為主紋飾區,以高浮雕工藝塑制大伏獸鈕,配置數目不等的海獸(狻猊),圍獸鈕而布局,或匍匐,或臥下,或跳躍,或嬉戲,地張均飾葡萄藤蔓紋。外區多為禽鳥、瑞獸穿繞葡萄藤蔓花枝圖案。隨着銅鏡出土資料的日益豐富,各種紋飾類型的海獸葡萄鏡陸續被發現,異彩紛呈,大大豐富了唐代海獸葡萄鏡的文化內涵。

隋代唐代,以瑞獸和葡萄構成主題的紋飾頗為流行。一般相信海獸葡萄鏡出現於唐高宗在位及武則天執政年間(649年至705年)因為考古學家曾於1958年陝西西安洪慶村獨孤思貞(死於武則天在位時)的墓穴中出土過葡萄鏡,反映該類紋飾在隋代及唐代年間最為流行。但獨孤思貞墓中的葡萄鏡並非最早出土的同類鏡子。最早出現的是在1970年代於陝西禮泉縣馬寨村鄭仁泰墓中出土、產於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的瑞獸葡萄鏡。[2]事實上,自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至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皇室墓穴普遍都有陪葬品海獸葡萄鏡。海獸葡萄鏡在唐代鏡子的紋飾中,構圖最為繁縟,鑄造工藝最為複雜而精湛。葡萄鏡的構圖精巧表現了盛唐期間富麗堂皇的氣象,也反映唐代對外的文化交流。1980年,陝西漢中地區西鄉縣出土一面直徑29釐米的海獸葡萄鏡,現為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3]

形狀紋飾

海獸葡萄鏡
圖片來自搜狐

海獸葡萄鏡為伏獸鈕,內區為三龍三獸,外區為瑞獸。鏡背有雀鳥相間環繞,葡萄及葉蔓鋪地的圖案。而紋飾中的瑞獸為西域引進的獅子,即是海馬海獸狻猊。葡萄鏡呈圓形。其直徑長17.7釐米,厚1.7釐米。重量計有1608克。[4]有些種類的海獸葡萄鏡以碩大的葡萄葉蔓作地紋,葡萄穗在邊緣區點綴。雕塑方面則有二隻奔逐的野豬、二隻振翅的鳳凰,一對雌雄梅花鹿,二隻長勁細腿翱翔翻飛的山鶴。外區紋飾除了鳳凰之外,其餘的紋飾在海獸葡萄鏡的類別中都極為罕見。

圓形,伏獸鈕。雙弦紋凸棱將鏡背紋飾分為內外兩區,內區僅以六穗葡萄在凸棱邊緣上做點綴,留出空間用以雕塑六隻海獸,或匍匐、或臥、或奔騰跳躍,或嬉戲玩耍,尤其是左上方那隻海獸,仰首躺臥在地,露出脖子,右爪撐地,左爪上揚,以右腿弓起撓癢,左腿伸長舒展,將海獸的生活細節表現的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外圈紋飾以戴勝、獵豹、錦雞、羚羊、喜鵲、幼獅、鸚鵡等珍禽瑞獸環繞一圈相互奔逐。動物之間間隔以碩大的葡萄串和葡萄枝蔓,鏡緣最外區為連續團花紋飾,保存完好,品相極精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