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約瑟夫·海勒 | |
---|---|
作家 | |
出生 | 1923年5月1 日 |
國籍 | 美國 |
職業 | 小說家 |
知名作品 |
《第二十二條軍規》 《出了毛病》 《象戈爾德一樣好》 |
'''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1923年~1999年 )美國小說家。1923年5月1日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1942年在美國空軍服役,曾任空軍中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先後在美國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學習。1950年後任雜誌編輯、大學教師。1961年發表成名作《第二十二條軍規》,1974年出版第二部長篇小說《出了毛病》後,收入豐厚,辭去工作,成為專業作家。
人物簡介
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1923年5月1 日-1999年12月12日)美國黑色幽默派代表作家,出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一個猶太移民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任空軍中尉。戰後進大學學習,1948年畢業於紐約大學。1949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後,曾任《時代》和《展望》等雜誌編輯。1958年開始在那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講授小說和戲劇創作。1961年,長篇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問世,一舉成名,當年即放棄職務,專門從事寫作。除《第二十二條軍規》外,海勒還發
表過長篇小說兩部:《出了毛病》(1974年)和《象戈爾德一樣好》(1979年)。前者通過對美國中產階級日常生活的描寫,反映了60年代瀰漫於美國社會的精神崩潰和信仰危機;後者把家庭中的勾心鬥角和政府中的權力爭奪交織起來描寫,表明現代社會的政治權力怎樣愚弄一個自視甚高的猶太知識分子,使他產生了飛黃騰達的美夢,荒謬得滑稽可笑。海勒還著有劇本《我們轟炸了紐黑文》(1967年)和《克萊文杰的審判》(1974年),但影響不大。海勒是黑色幽默文學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在黑色幽默文學中影響最大,成為這一流派的支柱。他的作品取材於現實生活,注意挖掘社會重大主題,揭示現代社會中使人受到推殘和折磨的異己力量,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他的創作方法往往是從超現實而不是從寫實的角度出發,經常以誇張的手法把生活漫畫化,表現了一種和寫實性質的真實完全不同的真實。
個人經歷
約瑟夫·海勒於1923年5月1日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的科尼島區,父母是俄國猶太移民。5歲時,父親去世,他和哥哥、母親只好自謀生路艱難度日。批評家認為,海勒獨具特點的玩世不恭、街頭式的機智幽默就是童年在布魯克林的科尼島的火熱生活中形成的。1941年海勒於亞伯拉罕·林肯高中畢業,1942年10月參加美國空軍第12軍團,駐防科西嘉,並作為側翼投彈手執行轟炸任務共60次。1945年海勒作為空軍上尉退役;同年9月3日與雪莉·海爾德結婚,並按美國兵役法就讀於南卡羅萊納大學,不久轉入紐約大學,1948年獲英語學士學位。1949年又於哥倫比亞大學獲碩士學位,並作為1949-1950年度的富布萊特學者赴牛津大學訪學。此後,他曾先後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耶魯大學和紐約市大學任教,當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成員。在他的交往圈子中,過從甚密者是馬里奧·普佐和庫特·馮尼格。
約瑟夫·海勒於1999年12月12日在紐約東漢普敦的家裡由於心臟病突發不幸逝世,享年76歲。他的逝世給美國乃至世界文壇留下了不易填補的一個空缺。
主要作品
海勒一生作品不算豐厚。1961年,他發表超現實主義反戰實驗小說《第22條軍規》一舉成名。以後陸續發表《轟炸紐黑文》(1968)、《克萊文杰的審判》(1973)、《出了毛病》(1974)、《像戈爾德一樣好》(1979)、《上帝知道》(1984)、《不是玩笑》(1986)、《描寫這個吧》(1988)、《最後時光》(1994)和1998年出版的回憶錄《此時與彼時:從科尼島到這裡》。此外,他還創作和改編劇本、電影和電視劇以及短篇故事。有評論家認為,他晚近發表的短篇故事堪稱該文類的上乘之作。儘管作品數量相對羞澀,但海勒無疑被公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作家之一。《第22條軍規》被譽為60年代以來享譽最盛的小說,被譯成幾十種文字,發行量高達1000萬冊。他在讀者中的聲望遠在貝婁、羅思、馬拉穆德、厄普代克和諾曼·梅勒之上。 《第22條軍規》產生于海勒參加二戰的親身經歷。它與其他反戰小說(如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對這種文類本身的超越,不僅僅是對戰爭和軍事官僚制度的批判,而且是對生活本身日趨惡化的荒誕性的批判。 「第22條軍規」一詞現在已經是英語語言中的一個常用詞,按《美國新世界辭典》的解釋,該詞的意思是「法律、規則或實踐上的一個悖論,不管你做什麼,你都會成為其條款的犧牲品」。這一定義具有深遠的生存內涵,意指人類困境是模糊的、迂迴的、不可名狀的。因此,當小說主人公尤索林假裝精神失常以逃避飛行任務時,他被告知他要求停飛這種企圖本身就證明他是清醒正常的,因此,他的要求被拒絕。如一位批評家所說,「第22條軍規」的荒誕性似乎既適於人的法律,也適於上帝的法律。小說最終假定「非理性的服從」與「理性的叛逆」之間存在着無法解決的衝突:理性的叛逆是惟一能夠證實自身真實的可行途徑,同時又必須承認,在壓倒一切的、無所不包的一種荒誕性中,這種叛逆是註定失敗的。
參考資料
- ↑ 約瑟夫·海勒生平與創作簡介,中學生讀書網,201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