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浙江紹興禹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浙江紹興禹廟

中文名稱;禹廟

廟址;浙江紹興

相鄰;禹陵

歷史人物;夏禹

用途;祭祀

類別;古建築

禹廟:祭祀夏王大禹的廟宇。在紹興市東南6公里、禹陵右側。

序言介紹

史籍記載,夏啟和少康都曾建立禹廟,但已難考。今廟始建於梁大同十一年,歷代屢建屢毀。現存大殿建築系1934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清代重建。保留明代建築規模和清代建築風格。中軸線上有午門、祭廳、正殿3進,順山勢逐步升高,殿前鋪設石階。正殿5間,高24米,1953年重建,鋼筋混凝土結構,仿清代木構建築形式,重檐歇山頂,氣勢雄偉。內有大禹立像,高2.85米,雍容大度,光彩照人。像前楹柱上書"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一聯。午門前有岣嶁亭,內設明代翻刻的湖南衡山岣嶁碑。碑高3.9米,刻77字,內容為歌頌大禹治水之功,字體奇古,碑文傳為夏禹治水時所刻,應是謬傳。碑文下附有釋文。廟東側有石亭,中設略呈圓椎狀的石一塊。石高2米,頂端有圓孔,傳為禹下葬時所用。石上刻有古隸,又有宋元題刻。廟周群山逶迤,蒼翠繞合,廟宇高瓦飛檐,紅牆四圍,氣象莊嚴[1]

歷史沿革

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始建,宋政和四年(1114)改為"告成觀",後復為禹廟,歷代均有興修。以南宋紹熙三年(1192)、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清嘉慶五年(1800)、民國22年(1933)等四次維修規模為最大。今廟為清初建築,坐北朝南,圍以丹牆,東西轅門相對而立,中軸線上依次為照壁、岣嶁碑亭、午門、祭廳、大殿,皆依山而建,逐級升高,兩廡偏殿,左右對稱。午門單檐歇山頂,次間樑柱用垂蓮懸柱。祭廳亦為歇山頂,抬梁結構。大殿於民國22年(1933)重建,仿清初木結構式樣,鋼筋混凝土結構,雙重檐歇山頂,1979年重修。大殿五開間,面寬23.96米,進深21.55米,殿高24米。殿內大禹塑像高5.85米,金柱上四副楹聯由書法大師沙孟海、啟功、趙朴初、王蘧常書寫。殿前左右兩廡分設東漢太守馬臻、明代知府湯紹恩治水功績展覽。大殿之東小丘上有高二米餘之"窆石",相傳為大禹下葬所用,石上有漢唐以來的眾多銘文

氣候

處於中、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過渡地帶,季風氣候顯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豐富,濕潤溫和。"三大盆地"氣候各具特色,局地性小氣候資源豐富,但洪澇、乾旱和低溫冷害等常有出現。

常年平均氣溫16.5℃,極端最高氣溫39.5℃,極端最低氣溫-10.1℃,≥10℃的活動積溫在5200℃以上,80%保證率為4800℃以上,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初日常年平均出現在4月上旬中期。

初霜一般出現在11月中旬後期,終霜一般出現在3月下旬前期,無霜期年平均為238天。

常年降水量平均為1438.9 mm,且分布不均,降水年變化呈雙峰型且年際變化較大,即3-6月和9月為兩個多雨季,7-8月和10月至翌年2月為兩個少雨季,最多年降水與最少年相差達895.2 mm;年降水日數平均為156.2天。

年日照時數平均為1895.0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42.5%

大禹

大禹,姓姒,亦稱大禹,夏禹,上古治水英雄

遠古時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飽受海浸水淹之苦。堯帝剛開始起用禹的父親鯀治理洪水。鯀治水採用逢洪築壩,遇水建堤,採用"堙"的辦法,九年而水不息。堯的助手舜行視鯀治水無功,將他誅殺在羽山

舜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他從冀州開始,踏遍九州進行實地考察,決定採用因勢疏導洪水的辦法。

當時的紹興地區也受到洪水的禍害,被稱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這塊荒蠻之地,鑿山疏流,將水引入東海,使這片淺海沼澤之地重新成為平原,人民得以從事墾殖為生。大禹曾在紹興娶塗山氏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離家治水去了。他婚後離家十三年,曾經三次路過家門而不進去。"三過家門而不入"和吃苦耐勞、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傳為千古佳話,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佳時間

每年的5-10月風景尤為秀麗,此時遊覽效果最佳。

相關視頻

清宮秘檔:皇帝在浙江紹興大禹廟,接見地方士紳,並親筆提名

參考資料

  1. 紹興禹廟窆石考 , 知網空間 20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