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洞村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洞村鄉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下轄的一個鄉。位於分宜縣東北部,東南界渝水區仁和鄉、下村鎮、歐里鎮,北和東北毗鄰上高縣南港鄉蒙山林場,西南和西北分別與雙林鎮、高嵐鄉相連,距縣城33公里,距市區35公里,交通便利,全鄉總面積67平方千米,轄7個行政村,59個村民小組,7958人(2017)。[1]

中文名稱: 洞村鄉

外文名稱: Dongcun Township

行政區類別:鄉

所屬地區: 中國江西省新余市

下轄地區: 7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泉州

電話區號: 0790

郵政區碼: 336613

地理位置: 分宜縣東北部

面 積: 67平方千米

人 口: 7958人(2017)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洞村鄉溶洞群

車牌代碼: 贛K

歷史沿革

1956年置洞村鄉,1958年建雙林公社,1961年改洞村公社,1984年復改鄉。1997年,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1.2萬,轄谷山、石溪、南村、早木山、江夏、樓下、程家坊、滄上、霞貢、圍牆、蕘坑11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洞村,距縣城33千米。

地理氣候

洞村鄉位於分宜縣東北部,三面環山,中間是小盆地,地處分宜縣、上高縣、渝水區交界處,是連接兩縣一區的交通樞紐地。全鄉總面積67平方千米,轄7個行政村,56個村小組;全鄉總人口7958人(2017),是分宜縣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經濟較為薄弱的邊際鄉鎮。洞村鄉屬低山丘陵地形,地勢南北部略高,中部較低平,最高峰為大崗山,海拔1091.8米,南北長約65公里,東西寬約35公里。地處亞歐大陸東部,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型濕潤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8.5度,年平均降雨量1643.6毫米,全年無霜期310天。

自然資源

洞村鄉地勢東、西、北三面低山高丘,中為小盆地,自然資源豐富,蘊藏有豐富的硅灰石、方解石、石灰石、鐵礦石、木材、毛竹等資源,有豐富的優良的地下水資源,有寨口洞、神牛洞、寒毛洞等諸多富有古老傳說神奇的岩洞,洞中有乳石、怪石林立,千姿百態,形象逼真,山中有洞,洞中有洞,穿山而出,如鬼斧神工,青山綠水,環境優美,具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

行政區劃

轄谷山村、石溪村、南村村、早木山村、樓下村、程家坊村、霞貢村等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泉州。

經濟概況

洞村鄉工農業總產值達到50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20元。鄉鎮企業穩步發展,成功引進了江蘇省龍山集團資金1500餘萬元,占地40餘畝,建成洞村鰻魚養殖場,年可培養鰻魚苗600萬尾,產值3000萬元,利稅350萬元,依託資源優勢,已建成谷酒廠、機磚廠、硅灰石粉礦廠、紅蟲養殖公司等一批企業。農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進程不斷加快。苧麻、生薑、西瓜、麻羊、鰻魚、土雞為主的種養業快速發展,建成了千畝苧麻基地、千畝生薑基地、千畝西瓜基地、千頭麻羊基地,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品一優」的發展格局。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先後完成了有線電視光纜聯網工程,農電改造工程,建成了「洞雙」水泥公路,通訊業快速發展,建成了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基站,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電、通有線電視、通電話,全鄉電話用戶500餘戶,平均每5戶擁有一部電話。新建了中心小學、下、早木山、谷山小學、中學教學樓,教育基礎設施日益改善。社會治安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農民文化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先後被新余市委、新余市綜治委分別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和授予安全鄉鎮稱號。洞村鄉黨委、政府帶領全鄉人民圍繞調優農業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優化投資環境,積極培育壯大特色龍頭企業,建立健全各類服務體系,加速農貿市場建設,搞活產品流通,實現農工貿齊頭並進,創造穩定安全的發展環境,促進農村經濟跨躍式發展的工作思路,全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

社會事業

為了進一步增強計劃生育家庭的榮譽感,營造關愛女孩、關心母親、尊重計劃生育家庭的良好環境,提高群眾實行計劃生育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江西省分宜縣洞村鄉黨委、政府組織各村獨生子女家庭、純女戶家庭、實行計劃生育的已婚育齡婦女及從事計劃生育工作的村計生專干、中心戶長代表參加了人口計生「關愛游」活動。40名育齡婦女興致勃勃地遊覽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風景名勝區。洞村鄉黨委、政府歷來重視關愛女孩工作,積極落實利益導向機制,在鄉財政非常緊張的情況下,促進了計生工作的開展。全年實現計劃生育率達92%以上,出生嬰兒性別比控制在100:107的正常範圍內。

人文歷史

分宜洞村鄉人文歷史源遠流長。科舉時代,先後考取進士78名,江西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盧肇、明朝太常侍卿黃子澄、禮部尚書鄧仲夏、明朝在位十八年的內閣首輔嚴嵩都是分宜人。宋應星在分宜任教渝時寫下了我國第一部科學巨著《天工開物》。古代分宜詩文享譽全國,始於唐朝盧肇的《文標集》,承接光大了袁州剌史韓愈開啟的袁州文化。迄元朝歐陽玄《圭齋文集》、譽為元代文人之冠。至明朝嚴嵩的《鈐山堂集》,分宜詩文已達第三個高峰。分宜史書著作,以元朝歐陽玄為最,他編修了元朝《四朝實錄》,任《宋史》、《遼史》和《金史》的總裁官。近代分宜更是為紅色政權演繹了不朽的歷史篇章,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王震、肖克等先後在這裡進行過革命活動。就現代而言,自恢復高考以來,洞村鄉共向全國大專院校輸送約9600名學生(其中少年科技大學15名),1982年江西省文科狀元、1999年江西省理科狀元、2001年新余市文理科狀元都出在分宜;文藝創作層出不窮,2000年,幼兒舞蹈《小小男子漢》獲全國「蒲公英」大賽兩項金獎。有多件文藝作品在國家和全省獲獎。

風土人情

洞村鄉人秉性淳厚,勤於耕作,節儉樸素,應酬之事,多尊傳統禮儀。其衣、食、住、行隨潮流,趕時髦。穿着由保暖型向美觀型轉變,追求質量好,款式新,舒適美觀。飲食多以大米為主,喜食麻辣食品。住房城鎮多以四至六層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商品房為主,農村多為一家一戶的二至三層的磚混結構小樓。分宜的婚喪喜慶曆來隆重,農村結婚基本沿舊,城鎮花樣不一,好講排場,擺闊氣。殯葬,過去禮儀繁瑣,花費巨大,農村仍多以土葬為主,城裡多為火葬、火化後,骨灰有的入土,有的葬入公墓。分宜人崇尚禮俗,有「人情急於債」、「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之稱,還有「紅喜事不請不賀、白喜事不請不怪」的規矩,對生育、婚嫁、祝壽、節日、喪葬、遷居等均有饋贈的習俗。

教育事業

分宜縣洞村鄉中心小學位於江西省新余市,主要負責實施小學義務教育,促進基礎教育發展。學校在致力於建立健全多項管理規章制度,保障學校教育教學等各項工作規範有序高效運作的同時,立足於促進學校、教師和學生全面和可持續發展的工作目標,通過大力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和對教師管理隊伍情感管理以及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工作和學習氛圍,有效地激發了大家積極工作的內在動力,使全校教師的工作態度、工作責任心,以及教學常規的實施有了一個明顯的提升,一支重責任、講奉獻、有幹勁、肯鑽研的教師隊伍正在我校形成。在學生教育方面,學校一直能自覺地按照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開展教育工作。即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專長。學校以優美的教育環境、科學的管理、卓有成效教育教學受到了廣大家長、社會各界和上級的一致好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