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分宜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分宜縣(旅遊景區)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分宜縣位於江西省西中部,袁河中游。北緯27°33′-28°08′,東經114°29′-114°51′,東鄰新余市渝水區,南連吉安市安福縣,西接宜春市袁州區,北毗宜春市上高縣。南北長65千米,東西寬36千米,全縣總面積1389平方千米,總人口30.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8萬人。城區面積8.8平方千米,城區常住人口6.2萬人。

全縣轄6個鎮、4個鄉:分宜鎮、楊橋鎮、湖澤鎮、雙林鎮、鈐山鎮、洋江鎮、鳳陽鄉、洞村鄉、高嵐鄉、操場鄉,共有11個居委會、133個行政村。境內還有芳山林場、畜牧良種場、山下林場、上村林場、長埠林場等。此外,鈐陽管理處、東坑林場由仙女湖管理區管理。縣政府駐分宜鎮,距省會南昌191千米,距新餘26千米。

境內屬低山丘陵地形。地勢南北部略高,中部較低平。最高峰為大崗山,海拔1091.8米;最低處為分宜鎮羅家山北面小溪邊,海撥60米。主要河流有袁河等。屬亞熱帶季風型濕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7.2度,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全年無霜期270天[1]

地下資源有煤、白雲石、石灰石、鐵、鎢等。工業有採礦、冶煉、機械、造紙、建材等。農業主產水稻,兼產苧麻、油菜、花生、棉花、茶葉、蔬菜。浙贛、分(宜)文(竹)鐵路和樟(樹)宜(春)、安(福)分(宜)公路過境。名勝古蹟有萬年橋、狀元橋、孝通廟、洪陽洞、桃源洞等。

歷史沿革

古為吳、楚之地。後屬袁州府宜春縣。宋雍熙元年(984年)8月,析宜春之神龍、招賢、豐樂、化全、儒林、彰善、挺秀、文標、旌儒、清教10鄉,置分宜縣,以分自宜春而得名,屬袁州。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全縣計16798戶,28492人。元初,袁州隸屬湖南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年),袁州府升為袁州路,隸江西行省,分宜屬袁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袁州路為袁州府。明、清兩朝,分宜屬袁州府。

1912年,廢府留縣,分宜直隸江西省。民國三年,分宜屬廬陵道。民國15年,廢道尹制,分宜直隸江西省。民國21年,江西省分為13個行政區,分宜屬第八行政區。民國24年,江西省調整為8個行政區,分宜改屬第二行政區。解放初,分宜屬袁州專區。1952年,袁州專區與南昌專區合併,分宜屬南昌專區。1958年,南昌專署遷宜春,改名為宜春專區(後稱宜春地區),分宜屬之。1983年7月,恢復新余市,分宜屬新余市管轄。

1985年6月21日,撤銷界橋鄉建制,將界橋鄉所屬各村劃歸分宜鎮管轄(贛府廳字[1985]332號)。1988年12月10日,撤銷楊橋鄉、雙林鄉、湖澤鄉、松山鄉,分別設立楊橋鎮、雙林鎮、湖澤鎮、松山鎮(贛民函[1988]138號批覆)。

1997年,全縣面積1389平方千米,人口29.7萬。轄5個鎮、8個鄉:分宜鎮、楊橋鎮、雙林鎮、湖澤鎮、松山鎮、操場鄉、高嵐鄉、洞村鄉、鳳陽鄉、洋江鄉、新祉鄉、苑坑鄉、大崗山鄉。縣政府駐分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全縣總人口293429人;其中:分宜鎮86301人、楊橋鎮44395人、湖澤鎮20033人、松山鎮8187人、雙林鎮25962人、鳳陽鄉21981人、新祉鄉8676人、大崗山鄉8968人、苑坑鄉7647人、洞村鄉11359人、高嵐鄉15021人、操場鄉17263人、洋江鄉17636人。

2002年底,分宜縣轄5個鎮、8個鄉,11個居委會、162個行政村。

2003年10月21日,撤銷分宜縣苑坑鄉、新祉鄉、松山鎮、大崗山鄉,合併設立鈐山鎮(贛民字[2003]271號批覆)。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30.9萬人,其中非農人口7.7萬。轄5鎮5鄉:分宜鎮、楊橋鎮、湖澤鎮、雙林鎮、鈐山鎮、鳳陽鄉、洞村鄉、高嵐鄉、操場鄉、洋江鄉。

2007年5月22日,江西省民政廳《關於同意分宜縣洋江鄉撤鄉設鎮的批覆》(贛民字[2007]89號):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銷分宜縣洋江鄉改設洋江鎮。設立的洋江鎮行政區域範圍為原洋江鄉的行政區域範圍,轄洋江街居委會和洋江、前江、山田、長塘、巷口、紐村、禮台、車田、輯睦橋、楊潭行政村。鎮政府駐洋江。

視頻

分宜縣 相關視頻

地圖裡看城市化,江西省分宜縣城市化進程
分宜縣旅遊宣傳片-2分鐘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