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洋紫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洋紫蘇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但家庭盆栽多作1-2年生栽培,因老株株形一般較難看。

盆栽時株高可達30厘米左右,葉在綠色襯底上有紫、粉紅、紅、淡黃、橙等彩色斑紋,有時也有雜色的品種,葉卵形或圓形。

其8-9月開花,花型小,淡藍或白色,自枝頂抽出,無觀賞價值,主要用於觀葉。[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彩葉草 別 稱 老來少、五色草、錦紫蘇 、洋紫蘇 觀葉類
植物界 唇形科 錦紫蘇屬

生長習性

洋紫蘇原產爪哇,性喜溫暖,不耐寒,越冬氣溫不宜低於5℃,生長適溫為20℃-25℃,喜愛陽光充足的環境,但又能耐半陰。

其要求栽於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繁殖

洋紫蘇常用播種和扦插兩種方法繁殖。

扦插在生長季選取不太老的枝條2-3節,插於鬆土或蛭石中,1周即可生根。

通常在3-4月進行,播後1周左右出苗。當小苗長到2-4片葉時,就需移植一次。

移植時用竹籤將小苗連根掘起,移植到塌盆中,其密度以葉片相互不接觸為度。

小苗長至6-8片葉時,再移植到口徑10厘米的小盆中,並保留2-4片葉摘心,盆土可用腐葉土2份、園土和沙各1份混 合配成。

到7月份苗較大時,再換1次盆,盆底應加入少量豆餅作底肥。

長期還要摘心若干次,以促進分枝,使株形豐滿,以適應觀賞的要求。

對於留種母株,要減少摘心次數,讓其在入冬前完成開花結實過程。

留種應選擇葉色鮮艷的植株,並要將其進行隔離,以防雜交退化。

培育方法

洋紫蘇喜肥,每次摘心後都要施一次餅肥水或人糞尿。

入秋後,氣溫適宜,生長加快,應淡肥勤施,必要時可用0.1%尿素進行葉面噴施,但氮肥不宜過多,應多施磷肥,保持葉色鮮艷。

生長季要保持土壤濕潤偏干,盆土太潮植株容易徒長,莖節過長,導致株形不豐滿。夏季耗水量大,一天要澆2次水。

洋紫蘇在全日照下,葉色更鮮艷,所以一般不作遮陽,盛夏高溫期生長。

可於每天中午遮蔽陽光,適當向葉片噴水降溫,則有利於莖葉生長。洋紫蘇經霜即枯。

冬季移入溫室,則可延長其觀賞時間。具有鮮艷顏色的葉子令人賞心悅目

日照不足或強光照射會使葉色變壞,要注意。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