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泰山孔子登臨處

泰山孔子登臨處位於泰山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古掩映,典雅端莊,明嘉靖三十九年 (1560)始建。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知翟濤題"登高必自"碑,此語源於《中庸》,意思是說,千里之行或攀登萬仞高都要始於足下。西為巡撫山東監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北側為兩柱單門的"天階"坊。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坊柱高280厘米,字20厘米,楷書[1]

目錄

傳說

傳說孔子30多歲時,離開魯國齊國去,登上過泰山。還有一次,孔子和學生顏回一起登上泰山。孔子往東南方向一看,看到了蘇州城下的閶門,還看到了閶門下有一匹白馬。他就問顏回,"看到閶門了嗎?"顏回說,"看到了。"孔子又問,"看到閶門下面有什麼嗎?"顏回看不清楚,覺得是一團白綢。孔子糾正他,說是一匹白馬。兩個人下山以後不久,顏回的身體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頭髮變白了,牙齒都掉了下來,衰老得極其厲害。

從這個傳說中可以看出:一是孔子不止一次登上過泰山,二是告訴人們當時登臨泰山是很艱難的。顏回也許受不了這樣的辛苦,引出了病;而孔子身體很好,不但比顏回望得遠,而且下山後也沒什麼不適。

泰山在孔子心目中是極其崇高的,他還把自己暗喻為人中之泰山。在他生命最後的時光中曾歌唱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而歷史不也證明孔子是人中之泰山、中國文化之泰山嗎?[2]

簡介

孔子登臨處坊額板上書「孔子登臨處」,落款「巡撫山東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萬安朱衡、欽差總理河道都察院右僉督御史南昌胡植、巡撫山東監察御史襄陽劉存義同立,嘉靖三十九年歲次庚申冬月吉旦羅洪先謹書」。碑陰有明代人書道家秘文符篆「入雲有路」。相傳道人帶着它可驅鬼怪、治百病。西邊還有清代嘉慶初年泰安知府金撰書的《泰山種柏樹記》碑,記載他於嘉慶初年率領各縣官民從紅門宮至升仙坊,共植柏樹23000株。

坊寬6.8米,通高6米,側頂高5.25米。中門寬3.17米,高3.15米;側門寬1.1米。方形柱上部有額枋、額板和門楣。柱下施兩層條石,柱側有滾墩石,上立內向雕獅;滾墩石鼓面上浮雕忍冬、雲氣、寶相花、鳳凰、鹿、馬、麒麟人面獸等紋飾。門楣額枋上置斗,中門上四個大座斗,大座斗上淺浮雕一斗三升,斗 上置五脊石頂,石浮雕瓦壟、勾頭、滴水。勾頭上飾蓮花紋,滴水上飾寶相花紋, 正脊上有螭吻劍把。中門的額枋下施雀替,兩側門額枋下為半臂拱形雀替,門楣上施二斗,斗上施仰蓮瓣紋,斗上淺雕一斗三升。[3]

在坊前台階之上的兩側,放置着形似碌碡的圓柱體大石磙,還戴着一頂荷葉帽,傳為「泰山鎮」,是鎮山之寶。  

在山下,岱廟作為入山的第一道通路,孔子也曾在此留下深深的足跡。岱廟中有許多泰山的縮印處。[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