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泉水(詩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泉水(詩經)

【原文】

毖彼泉水(1), 亦流於淇(2)。

有懷於衛, 靡日不思(3)。

孌彼諸姬(4), 聊與之謀。

出宿於泲(5), 飲餞於禰(6)。

女子有行(7), 遠父母兄弟。

問我諸姑, 遂及伯姊(8)。

出宿于于(9), 飲餞於言(10)。

載脂載舝(11), 還車言邁(12)。

遄臻於衛(13), 不遐有害(14)。

我思肥泉(15), 茲之永嘆(16)。

思須與漕(17), 我心悠悠。

駕言出遊, 以寫我憂(18)。

【注釋】

(1)毖:泉水流淌的樣子。

(2)淇:河的名稱。

(3)靡:無。

(4)孌 (luan):美好的樣子。諸姬;隨嫁的姬姓女子。

(5)泲(JT):地名。

(6) 餞:餞行。禰(ni):地名。

(7)有行:出嫁。

(8)伯姊;大姐。

(9) 干:地名。

(10)言:地名。

(11)載:語氣助詞,沒有實義。脂:塗在車 軸上的油脂。舝(xia)車軸上的金屬鍵。

(12)還:返回,迴轉。還車:掉 轉車頭。邁:行。

(13)遄(chuan):迅速。臻:至,到達。

(14)不遐:不 無,不何。

(15)肥泉;衛國的水名。

(16)茲:滋,更加。

(17)須、漕: 都是衛國地名。

(18)寫:用作「瀉」,意思是宣洩。

【譯文】

泉水清清汩汩流, 一直流到淇水裡。

思念衛國我故土, 沒有一天不相思。

同嫁姬姓好姑娘, 要和她們細商量。

出門曾在泲地住, 還在禰地餞過行。

姑娘出嫁到遠方, 遠離父母和兄弟。

回家問候姑姑們, 還有我的大姐姐。

出門曾在干地住, 還在言地錢過行。

塗上車油上好軸, 坐上大車回家裡。

很快就能到衛國, 應當不會有意外。

思念衛國的肥泉, 不禁撫心長感嘆。

思念故鄉須和漕, 心中愁思剪不斷。

駕上大車去出遊, 聊以宣洩心中愁。

【讀解】

這是一首出嫁女子的思鄉曲。

思鄉是對家園的依戀。誰都會說家鄉好。這是人類普遍的心態。衡量家鄉好的標準,顯然不是物質條件,而是那份夢繞魂牽 的親情。家鄉完全可能很窮,很落後,很寒傖,沒有豐富的物產 和嫵媚的山水,但這些對思鄉人來說都不重要,都可以被忽略。

重要的是,生於斯、長於斯、銘刻在心靈深處的人生體驗,以 及由此產生的不可割捨的親情。這些體驗和親情對個人來說一生 只有一次,既不可重複,也不可替代。哪怕是一些極小的細節,比 如曾經採摘鄰居的花朵而遭到責罵,背着父母下河洗澡,爬上屋 頂惡作劇,放學路上漫無目的地遊蕩和東張西望,都可能隨着歲 月的流逝而在腦海里突現出來,變成思鄉戀情中的一部分。

家園感可以說是人類心靈中最為持久和強烈的衝動的來源。 久居家園不容易體驗到這種衝動的強烈程度,也難以對思鄉愁緒 有深切的感觸。一旦脫離家園,或者喪失家園,方才體會到家園 的可親可愛。遊子思家,古今中外皆然,也是文學藝術表現的永 恆主題。失去家園,既是失去了肉體的寄居之所,同時也是失去 了情感的寄託和精神的歸依。猶太民族為重建失去的家園,忍辱 負重,歷盡坎坷,奮鬥了三千年,為此付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犧 牲。可見,無論對一個民族來說,還是對一個人來說,都不可能 一日無家園。即使沒有實際存在的家園,必定會有心目中既神聖 又可親的家園。

有家不能回的憂愁,絲毫都不亞於無家可歸的悲哀。在人遭 受痛苦磨難的時候,家園家鄉常常取代神靈上帝而成為人們精神 上的支柱和依靠,成為人們在痛苦磨難中堅持下去、與之抗爭的 力量源泉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鄉愁是可貴的。[1]

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後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現在我們見到的《詩經》,就是毛亨傳下來的,我們這裡選錄的《詩經》,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註疏》,並廣泛參考了其他研究《詩經》的專著。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