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沙面露德聖母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沙面露德聖母堂坐落在廣州沙面大街十四號,原是法國駐穗領事館的教友為過宗教生活而於1890年所建,「文化大革命」期間曾停止教務活動,1982年12月8日重新開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教堂花園,南連一座安放露德聖母像之聖母山,教堂因此得名。露德聖母源出天主教聖跡,1858年聖母在法國南部比利牛斯山間小鎮露德,顯聖給少女伯爾納德,以靈泉治病救人。

教堂簡介

露德聖母堂,占地面積八百多平方米,為典型法國哥特式建築。外觀簡潔,沒有繁瑣的裝飾線條、雕像、神龕等。哥特式教堂的主貌,仍透出宏偉壯觀之勢,但多了些親近凡世的平和。教堂,平面為一字形,南端建有鐘塔一座,塔身造型精美,層層收分,級級向上,富麗裝飾的紅色塔頂,挺拔陡峻。鐘塔尖上,一塊塊碧綠琉璃磚塊鑲嵌在幾條肋上成美飾,為全教堂最輕靈飛逸之處。塔底開有透視門,成為教堂入口門廳,門洞頂部為尖券,兩側有裝飾柱。門上方有圓形的象徵天堂的玫瑰窗,並設帶有層層內收線腳的窗套。

教堂主體結構,按哥特教堂結構體系建造,但較簡化,為磚石結構木樓板。結構體系條理分明,各個構件的荷載傳遞關係清晰,無太多的裝飾部件,天面為鋼筋混凝土反梁梁板結構,其垂直承重構件為鋼筋混凝土柱,磚牆、柱。

教堂平面,成一字形,為一層。教堂東北角,有一處三層附屬建築,左右對稱。教堂按法國哥特式教堂的傳統範式,有禮拜堂,神父休息室和鐘塔。

禮拜堂,由長方形的中廳組成,能同時容納兩千人聽彌撒。禮拜堂的長邊朝向為東西向,開有大面積長窗,長窗上方有玫瑰窗,窗戶的通花使教堂內光線柔和,讓人清涼舒怡。聖壇布置在教堂北端,聖壇之前是祭壇,祭壇之側為布道台,均用欄杆和台階與教徒席分開。聖壇兩側為神父室,東面的神父室向北開了一個側門,與教堂的附屬建築相連。禮拜堂西南端,有一木梯上二層夾層。

禮拜室牆面,有統一的尖券窗與扶壁,檐口飾以連續尖券構件,女兒牆花飾精緻。外觀風格統一、形態一致。牆垛以豎向線條為主導,層層內收,構成輕靈外觀。堂內一水明黃色,間以白色,風格純靜,處處流溢灑向人間的聖母溫情。教堂東北角的附屬建築,為三層,左右對稱,入口設台階直通一層,二層皆開尖券門洞,女兒牆做法仿教室,牆面材料為原色水刷石。

門廳地面為大理石鋪地,禮拜堂地面鋪馬賽克磚,中間通道黃色,兩邊則藍色,鋪砌的年代並不久遠。內牆面為米黃色,牆裙、柱基塗成鮮艷的藍色。踢腳則飾以暗紅色,給人一種莊嚴的感覺。除了牆裙、柱基的線腳,以及柱頭的花葉飾外,以教堂內高大的窗子裝飾最炫麗。窗間牆在開窗的一端向內收成斜面,加強了採光效果。教堂的裝修簡樸,明朗,體現了教會的清欲神韻。

教堂前以方柱鐵欄杆圍住一小園。教堂平面為一字形,其東北角有一附屬建築,為三層,後在東面加建平房及設施,才形成現有規模。

哥特式風格

哥特式建築的風格是多種傳統的風格融合而成,飛扶壁[1]是哥特大教堂革命性的建築技術之一,使教堂擺脫厚重的牆壁也能高聳入雲,讓教堂的高頂的重量通過飛扶壁而傳遞到地面,使得大面積的玫瑰窗[2]可以在牆壁上出現,牆壁的承重減輕,大教堂整體也更加堅固。飛扶壁上也滿是精美的雕刻,中世紀的工匠們內心最在乎的是,讓上帝看見他們的用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