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拉真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沙拉真鯊 |
---|
學名 Carcharhinus sorrah 命名者 Müller & Henle, 1839 英文名 Spot-tail shark 別名 Carcharhinus bleekeri、 沙條、沙拉白眼鮫、沙魚(臺東)、 黑斬(澎湖)、烏翅尾(澎湖)、尖頭(南方澳) 觀賞魚/食用魚 否/是 最大體長 160 cm |
分類 |
綱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目 真鯊 Carcharhiniformes 科 真鯊 Carcharhinidae 屬 真鯊 Carcharhinus |
沙拉真鯊,體呈紡錘型,軀幹頗粗壯。頭寬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端寬圓。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窄而延長,呈乳頭狀;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寬,深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寬扁三角形,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外斜,外緣有一凹刻,凹刻下方具3-4小齒尖;下頜齒較窄而傾斜,邊緣略具鋸齒。
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存在明顯的隆脊,第一背鰭寬大,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在臀鰭起點之後,後緣入凹,後角尖突;胸鰭中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
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白色。第一背鰭和尾鰭上葉具黑色緣;第二背鰭上部、尾部下葉前端、胸鰭後端各具明顯的黑色斑塊;臀鰭和腹鰭前部暗褐色。[1]
棲地環境及深度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棲息深度0 - 140公尺
棲息於沿岸、近海的中小型鯊魚。幼鯊活動於沿岸,成魚則活動於外海。有遷移的習性以及垂直洄游習性,亦即白天活動於海床,而晚上活動為水錶會。主要以魚類、頭足類、甲殼類為食。 [2]
分佈
西印度洋:波斯灣,紅海和東非(包括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和塞舌爾)至菲律賓,北至中國,南至澳大利亞。同樣來自Vanikolo島(聖克魯斯群島)和所羅門群島。可能發生在亞丁灣,阿曼灣和斯里蘭卡。台灣分布東部、西部、南部、東北部、綠島。[3]
繁殖
胎生,一胎可產下2-6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50-60公分。
保育
近危(NT) ;評估日期: 2007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