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沉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沉鬱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1],是有着鮮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濃郁的文化意蘊、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結。漢字之美[2],美在形體、美在風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名詞解釋

指詩歌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情志含蓄深沉、意蘊豐富深厚的藝術風格。以杜甫(712—770)為代表的古代詩人,關注國家大事,憂心民生艱難,苦思國家興衰存亡之理而難通,求索安邦濟民之策而不得,反映在作品中就表現為情志含蓄深沉、思想豐富深厚。其作品常常一唱三嘆,結構、節奏、音調等抑揚起伏,給予讀者以特有的「頓挫」美感,讀後產生回味無窮的感受。

引例1

所謂沈(chén)郁者,意在筆先,神余言外。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 (所謂「沉鬱」,是指動筆前已有長時間的思想感情積蓄,因而文章有着語言所不能窮盡的精神蘊含。)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是指由中華民族所創造或構建,凝練、濃縮了中華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詞或短語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詞。這些術語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的思想表達之中,諸如,「天下為公」「民惟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等。這些術語構成了中華民族思想的基礎和表達方式。

人類的不同文明各有其特點,這些特點也反映在其語言、文化傳統、思想和觀念上。面對不同自然條件的挑戰,生存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在生產和生活形態上自然而然地有了差異。譬如,在人們生產活動和生活樣式上,熱帶和溫帶肯定不同,平原地區和丘陵山巒地區當然有差異,沙漠地帶和沿海地區顯然有別,牧區和農業區也會有許多迥異之處。這些生產活動和生活樣式的特點逐漸積澱凝結並且通過詞語即術語的方式固定下來,就必然影響到民族的文化樣式、行為習慣和精神特質。這些術語所表達的民族文化樣式、行為習慣和精神特質,反過來又闡釋、維護和強化着其賴以出現和發展的特定生產和生活形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