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沈體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沈體蘭

沈體蘭(1899—1976)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家。金家壩鄉人。早年畢業於東吳大學,入英國牛津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他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長期致力於教育事業和基督教傳播。1920年,擔任上海麥倫中學(今繼光中學)校長。這是一所教會學校。解放戰爭期間,任聖約翰大學教授,和張志讓等組織上海各大學民主教授聯誼會,開展爭取民主、反對內戰的鬥爭。解放初,沈體蘭在北平和廖承志代表全國青年代表大會,歡迎毛澤東朱德進入北平。上海解放後,他回到上海,先後擔任上海市體委主任、政協上海市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上海市常委等職。1976年6月病逝上海。

人物生平

民國11年(192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民國17年赴英國牛津大學深造。

民國20年9月,沈應聘任由英國教會辦的麥倫中學校長。沈制定「建設高尚思想,養成社會意識,練習集體意識,實行公眾服務」的新辦學方針,培養學生「科學頭腦、勞動身手、生產知識、革命精神」。建立民主管理治校制度。聘請進步文化人士任教。沈廢除宗教課,開設時事形勢課,建立周會制,邀請海內外學者名人講演。還創辦民眾學校、補習學校和義務學校,招收工人、店員和失學兒童入學。

麥倫中學民國23年建室內體育館,民國25年又建教學大樓,為籌集經費,沈率先捐出其父遺產3000餘元(法幣)。

九一八事變時,沈支持麥倫中學學生的各項愛國救亡活動,並發起組織愛國社團,宣傳團結禦侮救國主張。八一三戰事爆發後,沈加入保衛中國大同盟等抗日救亡組織,並受宋慶齡委託,奔波印度、英、美諸國,宣傳中國抗日鬥爭,擴大反侵略正義事業的影響。

民國30年初,沈赴內地辦學。民國35年夏返滬,復任麥倫中學校長,併兼上海聖約翰大學教授。麥倫學生在中共的領導下,參加全市反美愛國運動,影響遍及全市,學校有「民主堡壘」的聲譽。民國35年底,市警察局要逮捕學生會3名主要幹部,沈嚴正表示不能聽命。

民國36~37年間,沈與張志讓等發起組織上海大學教授聯誼會。在上海各界人民團體聯合發起組織的「美軍退出中國」宣傳周中,沈主持召開外國記者招待會,用英語演講,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全文登載於英文報刊。沈與馬寅初等發起成立「上海市教育人權保障會」,聯合28位民主教授發表意見書,提出反對內戰、反對逮捕愛國師生等6項抗議。

1949年初,沈體蘭應邀參加新政協籌備工作,任全國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副秘書長。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1950年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副部長,1953年調任華東體育委員會主任。1955年起任上海市體委主任。1958年起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沈還先後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和上海市人大代表,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上海市委常委,民主促進會上海市委常務理事等職。[1]

參考文獻

  1. 沈體蘭. [2019-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