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市天主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汾陽市天主教堂位於市內三皇廟街39號,是天主教汾陽教區的核心,除設有完整的教區機構外,還設有備修院及慈母傳教修女會,一九九三年十二月被汾陽市政府認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教堂簡介
汾陽市天主教堂——耶穌聖心堂,始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1932-1933)由當時教區第二任主教劉錦文輔助修建工程,歷時一年,聖堂的造型採用西歐哥特式,長約42米,寬約12米。
教堂內頂棚結構為圓拱頂穹隆,教堂兩側建有多角的八個小隔間,對木質結構的圓頂應力起到了支撐蹬的加固作用,是力學方面的科學安排,為教堂內的結構的布局和陪襯,成為合理的協調。
教堂正面的款式造型富麗宏偉,雄壯嚴謹,嘆為觀止。所有磚石拱圓,堂面的式樣。窗戶形狀一律採用高而尖的格調,呈現出舉目向上,引心向天的情愫。這便是哥特式建築的特徵。在祭台的前方有五尊塑像,窗戶檻格中鑲嵌的玻璃五彩斑斕,使得堂內的光線柔和舒適,使人產生肅穆謐靜之感。各處磚石打磨平整,縷刻精細,這在當時當地是一座宏偉精緻,美麗突出的藝術珍品。
哥特式的由來
在中世紀的歐洲,繼仿羅馬式教堂[1]之後,興起的是歌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產生於西歐11世紀後期興起了繁榮的城市經濟有關。在西歐的許多城市中,手工業和商業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城市之間除了經濟、政治上的競爭,也帶來教堂建築的競爭,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麗雄偉的教堂為榮。基於這一背景,這一時期的哥特式教堂從外島內都十分瑰麗華美,即盡奢華之能事,使之成為城市經濟繁榮的象徵。
哥特式的教堂最初從法國的巴黎開始興建,其發展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從 12 世紀開始持續到 13 世紀的 50 年代,強調零散結構的遞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聖母院。第二階段,十分重視裝飾性的處理,並開始追求豐富多彩的整體視覺效果,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第三階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點外,裝飾效果的變化已脫離了視覺上應有的結構整體性,如英國劍橋皇家學院禮拜堂[2]。
參考文獻
- ↑ 羅馬式教堂建築藝術,新浪博客,2008-05-30
- ↑ 劍橋國王學院及禮拜堂,搜狐,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