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汪曾祺家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中國頂尖一流的文學名家沈從文、賈平凹、莫言、馮唐、蘇童、張兆和、黃永玉、王安憶、鐵凝、畢飛宇、蘇童、曹文軒等共同喜愛並推薦的作家。

★經由編委會與汪曾祺家人、汪曾祺紀念館、汪曾祺研究專家共同商定「典藏汪曾祺」系列叢書的書名和選目,精選了汪曾祺寫給夫人、家人,以及師友的不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書信作品!

★全書以初版本或初刊本為底本,參校各種文集及作者部分手稿、手校本,最終經由汪朝校正和審定,汪朗親筆做序。

★入選汪曾祺紀念館推薦的典藏書系。

★布面精裝,典雅精緻,並附贈汪曾祺繪畫作品藏書票。

《汪曾祺家書》精選了汪曾祺寫給夫人施松卿、弟弟、妹妹、妹夫,以及師友沈從文、巴金、朱德熙、朱奎元等的書信作品大約80多封。並配有書信的影印件作為插頁,尤為珍貴。這些書信,不僅從另一個側面為我們深入理解汪老和他的作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份彌足珍貴的當代文學史的史料。

名人評價

他的文章應當說比幾個大師都還認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zui*可愛還是態度,「寵辱不驚」!

——沈從文

像曾祺這樣下筆如有神的作家,今天是沒有了。他的語言爐火純青,已臻化境。

——張兆和

他是我認為全中國文章寫得最好的,一直到今天都這樣認為。

——黃永玉

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

——賈平凹

他就是他自己,一個從容地「東張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愛老頭。這個老頭,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熱鬧的時光,用自己誠實而溫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滿靈性的故事,撫慰着常常焦躁不安的世界。

——鐵凝

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閱讀時開窗就能聞見江南的荷香。

——馮唐

就像一碗白粥,熬得剛剛好。

——梁文道

汪先生是短篇小說大師,遍視當時文壇,能具汪先生那般散淡心態者,確也寥寥無幾。

——莫言

汪先生讓我學習民間的北方語言,因為民間生活zui是生動活潑。

——王安憶

讀大陸的作品,滿口噙香中國味的作家,當推汪曾祺和鄧友梅。

——金庸

(汪曾祺)呈現出大家的風範,其風格似九曲流水,空谷清音,是中國文學寶庫中一塊閃亮的瑰寶。

——蘇童

每次到北京作協開會,內中有一雙眼睛zui聰明,那便是汪曾祺。

——顧城

好作家一定要有自己的腔調。汪曾褀的腔調就是業已滅絕的文人氣,就是業已滅絕的士大夫氣,這種氣息在當今的中國極為稀有。汪曾褀的背後站立着一個人,那個人就是陶淵明。

——畢飛宇

汪曾祺的白話句子,成精了,隨手便是。

——阿城

這世間可愛的老頭兒很多,但可愛成汪曾祺這樣的,卻不常見。

——史航

我特別推崇汪先生的胸中之氣,不會因為雕琢而傷了文氣。

——雙雪濤

汪先生的好,是如今大多數中國作家身上沒有的好。他那種夫子氣,文士氣,率性而真切,沖淡而平和,有大學而平易,閱人閱世深厚而待人待物隨意。

——何立偉

這麼多年,從他生前的為人處世和文學作品中,我感受zui深的其實就是兩個字:從容。

——趙本夫

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使讀者也追求心靈的愉悅、淨化和升華。

——中國作家網

汪曾祺的作品自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並未達到振聾發聵、令人心情激盪的程度,但卻會使人在心靈深處持久地顫動。 ——曹文軒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他1939年就讀於西南聯合大學,師從於沈從文先生。從1940年開始發表作品,他創作有小說、散文、戲劇、文論、新舊體詩等,並都取得很高的藝術成就,堪稱文體家。其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說《受戒》《大淖紀事》《故里三陳》《雞鴨名家》《羊舍一夕》《異秉》,散文《蒲橋集》《矮紙集》,京劇劇本《沙家浜》(主創)、《大劈棺》等。出版有中文版小說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六卷)、《中國當代才子書·汪曾祺卷》,英文版、法文版、中英對照版《汪曾祺作品選》等。

原文摘錄

八寶辣醬的味道 八寶辣醬是滬上的一道家常菜,如今不少上海館子裡也能吃到,做法也更精緻。 中國的菜品點心中,凡有「八寶」兩字,內里總會有許多零碎,要湊成八樣或是更多。比如八寶飯,主料糯米之外,要添加葡萄乾蓮子、紅棗、豆沙、松仁、核桃仁、花生仁、白果、果脯、瓜條、杞、桂圓肉、青紅絲和白糖等配料,還要用大量豬油拌人糯米,如此蒸出的八寶飯,香甜,軟糯,吃了一口還想第二口。如今有人為了健康將豬油換成了植物油,那就沒什麼吃頭了。 八寶辣醬的配料也挺多,有瘦豬肉、雞胸肉、鴨胗、豬肚、海米、豆腐於、冬菇、冬筍、白、花生米等,將這些原料切成細丁放入甜麵醬和少量辣椒醬,同炒。講究的,還要將少量鮮蝦仁和豌豆粒另外用溫油滑熟,待辣醬炒好之後,鋪在表面,白綠相間,好看又好吃。上海人管最後一道工序叫蓋帽子,蓋上帽子,八寶辣醬才夠檔次。 古華叫我再趕出十篇聊齋來,湊一本書交陳映真在台灣人間出版社出版。我不想這樣干。我改編《聊齋》,是試驗性的。這四篇是我考慮得比較成熟的,有我的看法。趕寫十篇,就是為寫而寫,為錢而寫,質量肯定不會好。而且人也搞得太辛苦。我不能像古華那樣干,他來owa已經寫了16萬字,許多活動都不參加。 大陸來的作者,祖光、阿城都表現不錯。阿城,大家都喜歡,他公開講話確是很短。比如「我為何寫作」,他只說「我寫作只是為了滿足我自己」,一句話。但是不像國內傳說的,說阿城講話過短,故作高深狀,使聽眾很不滿。不是的。聶華苓很喜歡他,台灣作者很喜歡他,女作家尤其喜歡他。台灣作家,陳映真、蔣勛,都落落大方。

書評

我承認,我是揣着一顆八卦的心,翻開這本《汪曾祺家書》的。

作家寫文,總是有藝術加工在裡面。汪曾祺自己在給妹婿金家渝的家書中也說:「所寫的事很多是虛構,希望大家不要信以為真,不要一件事一件事去核對。」即便再會寫虛構故事的作家,在他寫給家人、友人的家書時,也會呈現出真實的樣子,所以我懷着無比興奮的心情翻來這本《汪曾祺家書》想看被賈平凹評價為:「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的汪曾祺,生活中會怎樣?沒想到竟然捕獲了一個如此真情可愛的老頭兒!


「成精文狐」也有熱血少年為情所困時。

家書一定要結合時間看。

1944年,汪曾祺24歲。在「中國建設中學」當教師,在這一年認識了日後的妻子施松卿。我想這份緣分一定開始在下半年,因為在7月底給友人朱奎元的信中,汪曾祺還沉浸在他與L小姐失戀的痛苦中。他稱她為「我冤家」,埋怨冤家對他的好「那麼不能令我滿足」,信誓旦旦的和好友立flag:他和L家孩子正正式式地吹了,決不藕斷絲連的。


「成精文狐」描寫他自己失戀時的心境也是文筆優美:「我近來心境,有時荒涼,有時荒蕪。即便偶然開一兩朵小花,多憔悴可憐,不堪持玩。而且總被風吹雨打去,搖落凋零得快得很。要果子,連狗奶子那麼大一點的都結不出。」

少年年輕時即便失戀也並不妨礙欣賞美女,同一封信中汪曾祺寫出一段我目前看過最好的描寫女人身材的文字,沒寫什麼,卻什麼都寫得明明白白:「今天叫住我的不是她而是她的美。她比以前開得更盛了。這是一個青春的峰頂。她沒有胖,各部分全發育得結結實實的,發育得符合她的希望,許多女孩子的希望。」一句符合希望,什麼都美寫出來了。


一對生死相依的老鴛鴦。

時間快進到1987年,汪曾祺67歲,和妻子施松卿結婚38年。

這年汪曾祺赴美國參加國際寫作活動,歷時三個多月。書中收錄了這期間他給夫人寫的21封信,在前期,信密得「令人髮指」,2、3天一封,要知道在那個年代還沒有如此便捷的在線聯絡方式,還是紙短情長。在信里汪曾祺細細密密的描述了他的日常:見了什麼人、買了什麼東西,花的多少錢,收入稿費多少錢,帳目報得清清楚楚。不停地詢問夫人:「你要買什麼,開一個清單寄來,不要三心二意,一會要買,一會又不要,我搞不清楚。——單獨寫在一張小紙上,不要在信里和別的話夾在一起說。」買東西的問題好多封信反覆提及,不禁讓我想起網上曾經熱議的一個話題,讓老公買東西比自己親子買都麻煩,要列單子,即便有了單子到現場還要電話詢問,最後還能帶回來完全不對的東西。真·人間夫妻生活常態。


還要詳細匯報的當然還有和異性的流:「Minita宣告我是她的sweetheart,我當然得跟她貼貼臉,讓她親一下。」「《中報》的女編輯曹又方親了我的臉,並久久地攥着我的手。」然後還要有點得意地說「不知道為什麼,女人都喜歡我。真是怪事。」

都能想象出汪曾祺給夫人寫信時可能帶着點傲嬌的表情:看我還是很受女人歡迎的,但我都匯報了,沒有隱瞞。信中大量默默求誇獎的段落,諸如:「晚餐會上和與會者相談甚歡。我大概在應對上有點才能,中肯、機智、不乏幽默。」「我在美國講話已經講油了,每次都成功。」

在他們的女兒汪明所寫《生死相依的老鴛鴦》這節中,我能猜出汪曾祺以上行為的原因。汪夫人施松卿是兄弟姐妹中的大姐,頗具「當家做主」的天性,又比汪曾祺大着兩歲,所以很自然地「管」着他。而且汪曾祺搞創作,浪漫的色彩多一些;汪夫人搞新聞,比較實際,是「大拿」。孩子、房子、票子都是汪夫人操心的事。汪曾祺優秀,汪夫人更是優秀,她出身華僑家庭,是西南聯大外文系有名的林黛玉式美人;當汪曾祺連一份正經工作都找不到時,汪夫人已經是北京大學西語系英語系助教;她名副其實的見多識廣,有着汪老都羨慕的豐富經歷。雖然他們天天都有爭吵,不會「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因為這在汪曾祺眼中這不是夫妻生活的真實常態),但汪曾祺敬她、愛她,讓愛的人了解自己的時刻動態,細微小事,讓她也能看到自己得意之處,欣賞自己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這才是人間夫妻生活理想狀態。

最後用書中描寫地人生最美的風景的一段話作為結尾:「微風吹拂着他們的白髮,兩人都笑眯眯的。爸在講,媽在聽。」看這一對生死相依的老鴛鴦。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