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目錄

人物介紹

汪建,1999年,為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1%部分)創建華大基因,基礎研究、產業應用和教育實踐並行發展,循着科研服務、科技服務、醫學服務、人人服務的發展軌跡,追尋着"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夢想。

 
圖片網址[1]圖片來源網址[2]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副所長,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

  • 1954年出生。
  • 1983年進入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習,畢業後在湖南醫科大學任藥理助理研究員,從事細胞因子與血管內皮細胞作用的研究,後留學美國,在華盛頓大* 學主要從事細胞分化與增殖相關性研究。
  • 1994年回國創建北京BGII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 1998年任中國科學院遺傳所人類基因組中心執行主任。
  • 1999年,為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1%部分)創建華大基因,基礎研究、產業應用和教育實踐並行發展,循着科研服務、科技服務、醫學服務、人人服務的發展軌跡,追尋着"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夢想。
  • 2007年,在他的帶領下,年輕的華大團隊完成繪製第一個中國人基因組圖譜,2008年後陸續啟動炎黃計劃、千人基因組計劃及人類胃腸道菌群元基因組等研究工作。
  • 2003年任[[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副所長。
  • 2007年率領研究團隊南下深圳,創辦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任院長,並任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汪建是著名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科學家。他領導的華大基因於2007年完成繪製第一個中國人基因組圖譜,2008年完成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圖譜。

  • 2010年,由中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聯合創建的中丹基因組聯合中心,完成了世界首例古人類全基因組的深度序列測定和解讀工作。
  • 2010年,華大基因斥巨資購建全球最大基因組平台,測序業務進入大擴張時期,當年營收過10億。並與蓋茨基金會、自閉症之聲等公益機構開展科研合作,關注環境及弱勢群體的健康問題。
  • 2011年,榮獲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創新獎。2013年,排除萬難將硅谷的Complete Genomics公司納於麾下,成為中國第一個收購美國上市公司的民營機構,被國際大佬、國外媒體紛紛冠以"中國創新的典範"。但這遠非終點,在汪建心中,已經豎起了新的目標。

2012年 獲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基因組短序列寡核苷酸分析方法與系統」)

2012年 獲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二等獎「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

2012年 被聘為廣州超算中心特聘技術顧問

2014年 獲評2014「影響中國的深商領袖」

2014年 獲評福布斯中文版2014「十大中國創新人物」

2014年 湯森路透社2014「最具影響力研究人員」 [1]

個人生活

喜歡挑戰,創新至上;不守規矩,熱愛冒險。登山、滑雪、風帆,熱愛挑戰各種極限。56歲時帶領"最年長團隊"登頂珠穆朗瑪頂峰,順帶完成首個高原適應性基因研究。倡導"我的基因我知道,我的健康我做主",要"消滅幾種病,延長几歲命";常說"中國太小、宇宙太大、地球剛好,要先為人民服務,再讓人民幣等各國貨幣自動為我們服務。"

個人榮譽

  • 2014年 湯森路透社2014"最具影響力研究人員"。
  • 2012年 獲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基因組短序列寡核苷酸分析方法與系統") 。
  • 2012年 獲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二等獎"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
  • 2012年 被聘為廣州超算中心特聘技術顧問。
  • 2011年 獲深圳市技術發明獎("基因組短序列寡核苷酸分析方法和系統")。
  • 2011年 獲 "2010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創新獎 。
  • 2010年 獲"2010深圳市民環保獎" 。
  • 2010年 獲深圳市自然科學獎"大熊貓基因序列圖譜"。
  • 2009年 獲2008年度深圳市科技創新獎"炎黃Ⅰ號-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
  • 2005年 獲印度洋海嘯中國醫療衛生救援隊先進集體獎。
  • 2005年 獲首屆華僑人專業人士"傑出創業獎"。
  • 2005年 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非典型性肺炎冠狀病毒基因組測序及ELISA診斷試劑盒的研究。
  • 2004年 獲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突出貢獻者)。
  • 2003年 獲中國科學院2001-2002年度重大創新貢獻團隊。
  • 2003年 首都防治非典型性肺炎工作組先進個人。
  • 2002年 獲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
  • 2001年 獲北京市第一屆留學人員創業獎。
  • 2001年 獲國家八六三計劃十五周年先進集體:1%人類基因組計劃課題組。

人物事件

「百歲人生」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汪建要求員工活到100歲,最近的語境是亞馬遜書店近期的一本暢銷書《The 100-Year Life 》(《百歲人生》),書的副標題是「Living and Working in an age of Longevity」,意思是生活和工作在一個長壽時代。

書的兩位作者Andrew Scott和Lynda Gratton都是倫敦商學院經濟學教授。Andrew Scott還是牛津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核心成員。Lynda Gratton致力於人力資源、新型工作方式和僱傭關係的研究,曾出版過多本經濟學著作。

該書開篇就講人類已進入長壽時代,我們這代人活到100歲將是大概率事件。現代人不僅壽命時間在延長,健康時間也在隨之延長,發病期被推後並且壓縮。百歲人生里,人們年輕健康的日子的比例將非常大。

書中預測了生於2007年的孩子的預期壽命,幾個發達國家情況如下:生於2007年的美國人將有一半可以活到104歲,英國將有一半可以活到103歲,日本為107歲,意大利為104歲,德國為102歲,法國為104歲,加拿大為104歲。

老汪一直堅信「金山銀山,都不如壽比南山」,他期待中國不僅是經濟上,更重要是在百姓長壽健康上可以追趕上發達國家。那麼,華大員工怎麼也應該努力在這一半之中吧!

華大的文化「順序」

基因測序是華大基因的核心產品,華大的公司文化也有一個很特別的「順序」。

「生老病死,不要聽天由命」

華大員工都知道,老汪對一件事特別較真,就是要求員工必須注意「身體好」。「身體好」,不是指只招體格強壯的,而是指加入華大後體質不能下降。年輕人現在還沒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熱量過剩,不運動。老汪看到近14%的員工超重,就火了,下令關客梯,鼓勵騎自行車,控飲食。所有這些他都帶頭自己做起。

在華大內部,老汪大會小會、大呼小叫「生老病死,不要聽天由命」。他最痛心的是因無知而病、因無知而死。他要求所有孕婦都要篩查出生缺陷,「華二代」不能發生已知重大出生缺陷;要求所有已婚女性員工必須篩查HPV病毒,斷絕宮頸癌;所有員工,特別是高管,體質下降要扣獎金,還影響晉升;要爭取比醫院更早發現腫瘤、斑塊堵塞,讓員工遠離癌症、心腦血管病。為了減少心腦血管病,他不顧阻攔,執意花重金買了兩台3T核磁共振,專門讓每個員工和家屬都掃描血管,防止血管狹窄、堵塞以致安支架、搭橋等。一段時間下來,發現多例血管狹窄,大家才明白了,信服了。

「三好」文化,身體好第一

華大的文化是「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這個「三好」的順序,起初連內部人都不太理解。一般企業家的排序應該都是「工作」第一,「學習」其次,「身體」最末。

多年前,華大也是如此。2007年深圳市曾送給華大一個牌匾,上書「工作好、學習好、身體好」。但老汪看到員工挺着圓鼓鼓的肚子,與院長、醫生談着基因科技和生命健康時,他感覺自己的團隊像個賣藥的。想來想去,終於覺得是「三好」的順序出了錯。

2014年,老汪決定把這九個字的順序顛倒過來,並重新請市里做了一個匾,「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這兩張牌匾一直並列高高掛着,時刻提醒全體華大人。

「三好」順序顛倒之初,大多數高層也不太理解。因為要實現目標、達成績效,壓力山大,恨不得夜夜加班,老闆居然還在「鼓動」員工要身體好,這不是影響績效嗎?而且,如果員工天天忙着跑步、運動了,對加班的員工也不公平,不利於培養奮鬥的風氣啊。

員工呢,開始暗自高興,這老闆多體貼啊。但過了一陣子,有人不滿了,因為老汪看到員工體脂率、「三高」等健康指標持續惡化,「怒不可遏」,多次在核心高管會議上強調高管必須帶頭爬樓運動,並強令把辦公樓的客梯全部關掉了。不想爬樓梯的員工,只能排隊坐貨梯,又慢又悶,感受不好,於是有人在BBS里抗議:我們有坐電梯的權利!

後來,在樓梯里安了空調,掛起「華二代」們的畫,舉辦爬樓梯大賽——「老汪喊你來Party(爬梯)」,甚至在電梯口安上了人臉識別。老汪使渾身解數,連喊帶叫,胡蘿蔔加大棒,恩威並用,越來越多的員工們開始運動了。從開始的被動不情願,幾個月後,不少人驚喜地發現自己不喘粗氣了,腿有勁了,體力好了,穿高跟鞋的也越來越少了。 [2]

新冠肺炎中的逆行者

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的汪建不惑之年從美國回國創建北京BGII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從事遺傳學研究,2007年南下深圳創辦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在2017年7月,華大基因公司在創業板掛牌上市,上市後創下連續19個漲停的輝煌,股價也由每股16.37元,在上市後四個月最高漲到每股261.39元,市值曾經超過1000億元。一年後股價深度下跌,市值最多時蒸發近800億元。汪建總共持有1.3億股華大基因,其個人財富隨着資本市場呈現出過山車般的跌宕起伏。雖然市值如過山車大起大落,但不變的是華大基因始終堅持以遺傳造福人類的核心宗旨。在此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過程中,華大基因旗下的公司最先研製出核酸檢測試劑盒,為抗疫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即使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華大基因始終堅守在疫情一線前沿。

2019年底,一條「武漢不明原因肺炎」的熱搜悄然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但並未引起沉浸在新年到來的喜悅中的人們過多的注意。直至2020年1月20日,鍾南山院士肯定了其「人傳人」屬性,人們才幡然醒悟。但彼時,讓馬上就要開始放春假亦或者正在置辦年貨的大多數人想不到的是,他們的對手會是一場染及全國乃至全球幾萬人的疫情。

大年初一,汪建親自率隊支援武漢,與一線團隊共同作戰,對前線團隊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他已是年過60、坐擁百億財富的成功企業家,完全可以派下屬去,不必親赴險地。但是他還是選擇了加入逆行的隊伍,抗擊在疫情第一線。繼此前華大基因向武漢及湖北地區捐贈了首批2萬人份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後面將聯合愛心機構和人士再追贈10萬人份至疫區,2月5日下午,由華大基因、中交二航局等聯合共建的武漢「火眼」實驗室正式啟動試運行,該實驗室每日可檢測上萬人份樣本。汪建和華大基因用自己的行動同病毒抗爭,與生命賽跑。

其實,這不是華大基因第一次立功:

2003年,華大基因用十幾個小時就測出了SARS病毒序列,96個小時就做出了SARS病毒酶聯免疫試劑盒,並向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揮部捐贈30萬人份的SARS病毒酶聯免疫試劑盒。

2011年,華大應對德國爆發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5日內完成病菌基因組測序並全球首先公布序列,10日內成功研製診斷試劑盒並無償公開核心技術。

2014年,面對西非埃博拉疫情,華大以志願者的角色,免費提供了測序儀器,在塞拉利昂快速搭建了前線實驗室,保證了國家隊的工作,並緊急組織科研及生產力量,成功研製了埃博拉病毒檢測試劑。

當年,華大作為亞洲最大的基因研發中心,因無法及時拿到樣本,只能幹瞪眼看着美國與加拿大搶先鑑定出"SARS"病原。

今天,有了自主可控的測序儀器,並已成長為世界最大基因組產學研一體化的華大,面對本次疫情:

1月3日率先完成新型冠狀病毒數據組裝並在深圳國家基因庫公布,華大自主研製的全球最高通量基因測序儀T7功不可沒;

1月14日宣布完成新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的研發;

1月18日被國家衛健委指定為唯一的新冠狀病毒第三方檢測機構;

1月26日,華大基因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和華大智造DNBSEQ-T7測序系統,雙雙正式通過了國家藥監局應急審批程序,成為首批正式獲准上市的抗擊疫情的檢測產品。

國際上,截止目前,華大已與文萊衛生部、泰國公共衛生部、尼日利亞國家醫學研究中心(NIMR)、南非國家衛生實驗局國家傳染病研究所(NICD)、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的相關機構達成新型冠狀病毒試劑盒供應及其他病原監測方面的合作,與這些國家和地區共同應對疫情。

汪建告訴我:「希望我們能聯合社會各界繼續捐贈。快速給出臨床診斷需要及時精準的檢測,解除恐慌和不必要的隔離需要及時精準的檢測。在注重臨床搶救的同時,應把精準檢測和診斷視為同等重要。」

病毒還在瘋狂肆虐,我們要記住自己這段時間的「使命」: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門,不聚會。有冒着生命危險沖在前方的英雄們,有用科學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領航者們,加上政府的決心和群眾的配合,我相信,我們離打贏這場戰「疫」的日子不遠了。 [3]

登頂珠峰

2010年5月22日,56歲的汪建與王石陳芳洪海等從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刷新了國內登頂珠峰"最年長團隊"紀錄。

  • 論壇豪語

2018年5月28日,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在出席貴陽數博會論壇時稱,公司員工不允許有出生缺陷,並要求員工活到100歲。為此還制定了三項規定,包括不能坐電梯等。

參考資料

相關視頻

汪建獨自偷笑:馬雲剛才跟我說,下一步克隆劉永好!_騰訊視頻

  • 汪建透露返老還童真相:存儲年輕的細胞_財約你_騰訊視頻
  • 汪建-華大集團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介紹,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名人網
  • 解開汪建「員工必須活到100歲」的謎底,搜狐,2018-06-01
  • 汪建:新冠肺炎中的逆行者 ,搜狐,202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