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末群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末群雄

中文名: 漢末群雄

代表人物: 曹操、袁紹、袁術、張魯等

所處時期: 東漢末年

東漢末年,閻氏、梁氏、何氏等太后皆無鄧太后的政治才能與賢淑品德,她們或私慾過重,或優柔寡斷,使得外戚勢力與宦官橫行朝堂,朝政日益衰敗。漢靈帝即位後,沉迷於酒色,重用宦官,終於在中平元年爆發了震驚朝野的黃巾之亂。在討伐黃巾軍過程中,地方豪強崛起,趁機割據一方,於是形成漢末諸侯割據之勢。東漢名存實亡,直至三國時代的到來。


部分軍閥:公孫度、劉虞、公孫瓚、袁紹、曹操、孫策、袁術、劉表、劉焉、張魯、陶謙、劉備、呂布、董卓、李傕、馬騰、張繡、士燮、臧洪、張邈、王匡、張楊、劉岱、橋瑁等眾軍閥。[1]


割據勢力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在鎮壓黃巾農民大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地主武裝乘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強占地盤,從而形成一股割據勢力,「務相兼併以自強大」。如:


公孫度,遼東太守。他去世後由自己的兒子公孫康接班。公孫康去世後由他的弟弟公孫恭接班。公孫恭後被公孫康之子公孫淵奪位。後被曹魏集團第三任領導人曹睿所滅。


劉虞,幽州牧。193年,劉虞為公孫瓚所殺(在199年,公孫瓚被袁紹所滅)


劉岱,兗州刺史(192年被黃巾軍所殺)。


喬瑁,東郡太守(後被劉岱所殺)。


袁紹,開始為渤海太守,後占據冀州、并州、青州和幽州(除遼東郡)。去世後內部分裂,他的三個兒子:袁譚(青州刺史)、袁熙(幽州刺史)、袁尚(領冀州)和外甥高幹(并州刺史)。200-207年,曹操通過七年的戰爭將三袁和高幹全部消滅。


曹操,開始為東郡太守,後成為兗州牧,再後來占據了兗州、徐州、青州、并州、冀州、幽州、司州以及涼州,為曹魏政權奠基。


孫策,割據江東,成為了後來孫吳政權的雛形,他去世後由他弟弟孫權接班。


袁術,先割據南陽,後占領揚州一部分(197年在壽春稱帝後,遭到曹操、孫策、呂布三方勢力的聯合追剿,領地被占領後在投奔哥哥袁紹的途中去世)。


劉表,荊州牧(208年,曹操率軍征荊州,在此期間劉表去世。他去世後,荊州被曹操、孫權、劉備三方瓜分)


劉焉,益州牧。劉焉去世後,他的兒子劉璋接班(在214年向劉備所滅)。


張魯,割據漢中郡(在215年被曹操所滅)


陶謙,徐州牧。他去世後劉備成為了新任徐州牧,再後來呂布發動政變奪取徐州(在199年呂布為曹操所滅)。曹操奪取徐州後,曾派劉備到這裡攔截袁術,劉備來到徐州後殺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車胄,拉起反曹大旗,後被曹操迅速攻滅。


董卓,割據司隸和涼州地區。董卓去世後,他的集團群龍無首,於是迅速分裂。李傕、郭汜、張濟等董卓舊部都成為了割據一方的軍閥,互相征戰。


馬騰韓遂等涼州軍閥割據西涼和關中地區(在211年曹操率軍將他們平定)。


士燮及其家族割據交州地區(在210年,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接管了交州)。


張繡,割據宛(199年向曹操投降)。


劉度,零陵太守(後為劉備所滅)。


孔融,北海相(後為袁譚所滅)


王匡、張楊,先後割據河內郡(後為曹操所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