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建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漢族建築 |
漢式建築是指;除民居外,有宮殿、壇廟、官署、佛寺、道觀、橋樑、牌樓、園林等。漢族建築布局的特點一般是平而向縱深發展,分上房下房、正房側房、內院外院,樓最高不過二層,往往形成左右嚴格對稱,庭院與建築物融為一體,封閉獨立的住宅建築群漢族建築獨樹一幟,有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園林建築。漢族居房建築的民族形式為斗拱挑檐的木結構,俗稱「大屋頂」。這種民族形式的住房建築,最早萌芽於半坡遺址草泥木柱網結構和河姆渡遺址干欄式榫卯結構的房屋。
基本內容
中文名:漢式建築
精華:宮殿建築
外文名:Han style buildings
俗稱:大屋頂
歷史沿革
西漢時形成了以「秦磚漢瓦」和木結構的完整的建築結構體系,史稱之為「土木之功」。這種斗拱既起支撐的力學作用,又有裝飾的藝術效果,體現了漢族住房建築濃厚的民族風格。在歷史發展中,這種大屋頂的民族形式又分成琉璃瓦、雕樑畫棟的宮殿形式和青磚黑瓦、樸素簡易的民居形式。
現在,城市雖出現不少高層住房建築,但重要的建築物往往採用漢族傳統的民族建築形式,如北京的十大建築就保留了濃厚的民族風格。新的建築材料雖已出現和普遍使用,但大量的、基本的還是「秦磚漢瓦」的磚木結構或泥木結構的房屋。
漢族民居建築
漢族由於分布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牆壁和屋頂,那裡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去除了四合院的樣式,而採用坐北朝南的格局,其主要目的在於東北地區的氣候偏冷;居住在陝北的漢族,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占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或竹子房為主,講究飛檐重閣和律卯結構。由於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築布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則注重前街後河,福建的土樓龐大而美觀,蘇州的樓閣小巧而秀麗。四合院是以正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傳統住宅的統稱。四合院在中國民居中歷史最悠久,分布最廣泛,是漢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歷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時,形式就已初具規模。 山西、陝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院。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樑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宮殿建築
宮殿建築為漢族建築之精華。北京紫禁城(故宮)為明代修建,清承明制,有所增益。故宮建築群中,體現了漢式宮殿建築的以下特點:
(1) 故宮建築取坐北朝南的方向,施工前,立華表以確定方位。表是直立的標竿,取長短相等的兩表,觀測早晚其日影長度相等的兩點,將其連成一線,即為正東正西方向。一般建築立木為表,工匠即依照所指方向開溝奠基。天安門之前,立雕飾石柱為華表,指示整座紫禁城的建築方向,並與主體建築風格協調,成為一種裝飾。
(2) 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為主體,取左右對稱的法式排列諸殿堂、樓閣、台榭、廊廡、亭軒、門闕等建築。
(3) 殿堂建築以木構架支撐,都柱底下有石柱礎,磚修牆體北、西、東三面維護,坐北朝南,上蓋金黃色琉璃瓦屋頂。
(4) 屋頂正脊兩端的正脊吻及垂脊吻上有大型陶質獸頭裝飾,戧脊上飾有若干陶質蹲獸,歇山式屋頂(中和殿)有寶頂。
(5) 斗拱檐桁額枋表面刻畫不同的圖案和花紋,有動物紋樣如龍鳳獅虎鳥獸蟲魚,植物紋樣如藤蔓葵荷花草葉紋,自然紋樣如山水日月星辰雲氣,幾何紋樣如方形菱形回紋雷紋,文字花紋如福壽喜吉紋,器具花紋如錢紋、元寶紋等,收美觀與防腐雙重功用。其它如懸魚、窗欞、欄杆、壁畫、天文板、藻井、隔斷等裝飾紋樣多種多樣。
(6) 宮殿裝飾色彩,屋頂多用金黃色,立柱門窗牆垣等處多用赤紅色裝飾,檐枋多施青藍碧綠等色,襯以石雕欄板及石階之白玉色,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
壇廟建築
壇廟建築是漢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築,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文廟(如孔廟)、武廟(如關帝廟)、泰山岱嶽廟、嵩山嵩岳廟、太廟(皇帝祖廟),各地還有祭社(土地)稷(農神)的廟,都充分體現了漢族作為農業民族文化的特點。壇廟建築的布局與構建原構與宮殿建築一致,只是建築體制略有簡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黃色。
其它,佛寺、道觀的建築原則與平面布局也都同於宮殿建築,只是規模較小,並且在裝飾及室內擺設上帶有各自的宗教色彩。寺、觀內建有對稱的鐘樓和鼓樓;佛寺在佛殿之前還建佛塔,供奉佛舍利,漢語稱為 「浮屠」。漢族工匠用漢式樓閣建築的構架技術修成佛塔式樣,稱為漢式塔,有木塔、石塔、磚塔、鐵塔等。?
橋樑建築
漢族建橋有悠久的歷史與高超的技術。所建橋樑依結構區分,有梁式橋、拱橋、繩橋。梁式橋於水上架梁作橋,有木橋、石橋、木石混合橋、鐵柱橋、浮柱橋、浮橋(連舟鋪板,以舟代橋柱或橋墩)、飛橋(從兩岸拖梁至於河中心,以橫樑或板聯接相承)等型制。這一類橋兩側大都設有鈎欄,橋上或建亭,或作橋屋,形如閣道,還有在橋上建樓的,例如杭州於南宋時修建的豐樂橋。拱橋以石券作拱修造,最著名的石拱橋是隋代李春造的「趙州橋」,歷1300餘年,今仍完好可行。繩橋是用竹索或鐵索懸於河上作橋,如明代朱家民所建的貴州盤江橋。[1]
參考文獻
- ↑ 漢式建築|中國古建—五大特色傳統民居搜狐網,2019-11-16